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天水:帮扶“小车间”托起就业“大民生”

 2024/05/14/ 16:03 来源:天水日报 记者 张彬霞 赵军霞

帮扶“小车间”托起就业“大民生”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张彬霞 赵军霞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近年来,天水市以产业振兴为引领,鼓励生产加工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小作坊等生产经营主体转型认定为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切实为产业振兴注入活力,也为产业带动就业提供了平台,让“小车间”托起就业“大民生”。

  5月9日,走进位于甘谷县大像山镇白云村的天水步隆毛织服饰有限公司,洗水、熨衣、包装……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有序忙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这几天,我们车间正在赶制16万件服饰的订单,争取在本月底前全部完工。”采访中,公司总经理张新胜告诉记者,公司自成立以来,主要以加工毛织产品为主,各类服饰产品主要出口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全部以订单为主,年营业额达2000多万元,目前车间就业人员有400余人。

  以前,甘谷县大像山镇杨场村村民席建伟一直在深圳的纺织行业务工。两年前,由于家中老人年迈,孩子也需要照料,为了家人他选择回乡。“来到这里上班,干的活和我在深圳务工时的工作相近,做起来比较顺手。我的工作职责是抓生产进度,主要是核对相关资料以及后续的包装、收货等工作,每月工资5000多元,还能照顾到老人和孩子,比在外地好多了。”席建伟说。

  张新胜说,公司里许多员工之前都在深圳、广州等地从事过相关行业,都能熟练掌握毛织品的各道工序,有效提高了公司的生产进度。公司每月生产量在15万件—20万件之间,今年的订单已排到了11月份。

  在位于清水县红堡镇倪徐村的拖把厂,工人们在机器旁忙碌地生产拖把,院子里摆满了做好的成品。这里生产加工的拖把轻巧便利、颜色多样、吸水性强,产品远销新疆、西藏、陕西、宁夏等地。

  “这里常年都有活干,主要是扎拖把,每月工资2000多元,而且离家又近,我觉得挺好的。”倪徐村村民李会霞在这里上班已经两年了,对这份工作她十分满意。

  倪徐村党支部书记毕永军告诉记者,拖把加工厂以前是村上的就业扶贫车间,成立于2018年10月,厂房面积有3000平方米,主要从事拖把、高粱拖把的加工及塑料制品、日用清洁用品等的销售,车间现有员工25人。

  “在镇党委的支持和引导下,倪徐村党支部积极发挥作用,协调车间选址、土地租赁、厂房建设等工作,确保车间建设如期完成并投产。车间生产的产品市场上供不应求,企业年销售额达600余万元,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群众就业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毕永军说,通过就业劳动,车间员工年平均收入达2万元,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同时还吸纳了倪徐村党建示范点创建产业项目资金10万元,按照年分红10%的比例,稳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近年来,我市乡村就业工厂、就业帮扶车间不断增多,让更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不断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