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视点】源远流长的甘肃民间歌谣

 2024/05/16/ 09:0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戚晓萍

【文化视点】

源远流长的甘肃民间歌谣

歌手演唱“花儿” 杨宗生

民歌演唱 杨宗生

民歌演唱 杨宗生

民歌联唱 李晓鹏

裕固族歌舞表演 王将

民歌联唱 李晓鹏

  戚晓萍

  民间歌谣作为一种民间文艺样式,拥有广大的创作和受众群体,展示着民间生活的世态万象。经过世代传承,民间歌谣不仅具有体察世情的社会功能,也产生了积淀文化的历史价值。

  甘肃位居黄河上游,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由历代民众所创作、传承的甘肃民间歌谣浸染着多元文化共生的历史印记,承载着中华民族多彩绚烂的文化内容。

  甘肃民间歌谣传承日久

  早在远古时代,音乐就已经融入先民们的生活,出土于秦安大地湾遗址的绳纹陶鼓,便是例证。

  礼县大堡子山,出土有反映秦早期先民音乐生活的文物多件。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中”字型大墓的西南侧,有一个专门的乐器祭祀坑,出土青铜编钟、青铜编镈、石磬等。礼县永兴镇爷池村,出土有春秋时期的唱歌俑陶瓶。该俑瓶呈站立状,双手藏于袖内环接于腹前。其高鼻深目,嘴巴张开,似在高声歌唱。秦人善歌,史有所载。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的典故被记录于《列子》,他高超的歌唱技艺受后辈仰慕不已。上述器乐文物和声乐文物的出土,有力证明了音乐文化是甘肃秦早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早期民间歌谣的传唱内容,以及其中映射出的甘肃自然风光和先民日常生活,被清晰地记录在《诗经》的秦风、豳风诸歌谣之中。以《诗经·秦风》为例,有多篇是对居于陇南、天水一带的秦先民生活的描绘。比如《车邻》一篇,文曰:“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车邻》中描绘的礼乐风俗,在甘肃当下的秦地民间歌谣中仍有生动刻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甘肃民众创作了大量红色歌谣,如《咱们的红军到南梁》《十绣金匾》等。这些歌谣激励了革命斗志,记录了峥嵘岁月。

  20世纪80年代,甘肃省的民间文艺工作者们在全省进行民间歌谣普查时,从天水市北道区渭南乡(即今麦积区渭南镇)采录到歌谣《伯牙抚琴》。无独有偶,同期采录于天水市武山县的歌谣《绣桌裙》中歌唱姑娘技艺精湛,绣制桌裙。歌词内容中描述了姑娘在桌裙上绣制“伯牙抚琴”。文曰:“要绣一只船,绣在江边前,再绣上艄公把船扳,往里看,伯牙抚琴在里边。”

  受新文化运动和歌谣运动的影响,甘肃省内的知识分子也展开了民间歌谣采集活动,并在报刊上发表或结集成书。最有代表性的是张亚雄对“花儿”歌谣的征集及《花儿集》出版,赵子贤组织学生对西和乞巧歌进行田野采集并整理结集成《西和乞巧歌》,还为此《西和乞巧歌》一书题诗一首。诗云:“莫谓诗亡无正声,秦风余响正回萦。千年乞巧千年唱,一样求生一样鸣……”赵子贤将乞巧歌比作《诗经》中“秦风”的余响,对传承至现代的甘肃民间歌谣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和高度评价。

  民间歌谣蕴藏丰富文化印迹

  民间歌谣母题,给大众提供了追溯中华文化发展的线索。

  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专注于《吴歌甲集》和孟姜女故事研究,是北大歌谣运动和中山大学民俗学创建的代表性人物。这一研究经历对他的民族史研究产生了推动作用。1939年,顾颉刚结合西北考察经历,在《益世报》撰文发表文章,强调“我们只有一个中华民族,而且久已有了这个中华民族”!这一歌谣母题在全国各地流布,反映了中华文明根深叶茂、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色。

  以中国现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民间歌谣母题“看见她”为例。董作宾受胡适的影响,以母题“看见她”为个案,对采集于全国各地的45首“看见她”歌谣进行比较分析,撰文发表《一首歌谣整理研究的尝试》,成为民间歌谣研究史上“母题”研究的经典之作。

  董作宾根据《歌谣》周刊中收集到的各省歌谣,统计出当时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陕西、四川等12个省都流传有歌谣“看见她”。受研究素材所限,很多地方的“看见她”歌谣并未进入研究视野,也就是说歌谣“看见她”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实际上要比这12个省还要大得多。关于这一点,董作宾在研究中已有预测,事实也的确如此。

  在20世纪80年代的民间歌谣普查中,甘肃陇东一带多处普查出歌谣“看见她”。比如在庆城县采录到《风卷门帘照见她》,文曰“红缨帽,插金花,看谁先到丈人家……大嫂扯,二嫂拉,拉拉扯扯可留下。红漆桌子展布抹,四个碟子并摆下,四双筷子四角插,风卷门帘照见她”。在静宁县采录到《风吹门帘照着她》,文曰“鸦雀叫唤喳喳喳,女婿娃要转丈人大。丈人大来不在家,吃一锅旱烟转回家。丈母娘来不放咱,四个碟碟单提下。有心吃来没心咽,眼睛不由我往厨房里看。风吹起门帘我照着她”。在庄浪县采录到《瓜女婿》,文曰“长袍袍、短褂褂,提上个鞭杆转舅家。一转转着丈母娘娘家,丈母娘娘没在家。吃一锅烟就走咔,拉拉扯扯拉着三间房底下。喝喝酒、扯炭火,凄凄凉凉要见她。风摆竹帘照着她”。

  另外,广泛流传于西北多民族群体中的歌谣“花儿”有多种类型,其中河湟花儿中有一个曲令叫做“大眼睛令”。甘肃临夏一带的“大眼睛令”歌词如下:“出去个大门往树上看,喜鹊儿盘窝着哩;揭起个门帘往炕上看,白牡丹睡着者哩。”这是“掀开门帘看见她”在西北少数民族歌谣中的又一种典型表达。

  无独有偶,甘肃的民间歌谣中存在着许多流行于全国的歌谣母题,比如南桥担水、放风筝、绣荷包、织手巾、扬燕麦、冻冰、小白菜等。从历史地理学的比较研究入手,以甘肃境内上述歌谣母题为个案,通过对不同流传地的同一母题歌谣的文本研究,可以尝试探讨这些歌谣的发源地、流传路线,推导出其文化主体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族群迁徙和文化传播。

  书写人民生活和山川风物

  甘肃民间歌谣流传于陇原各族群众的口耳之间,经过人们的采集和制作保存于音像制品、图书资料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由甘肃各族群众创作、传承的民间歌谣,其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劳动书写、仪式书写、时政书写、生活书写、爱情书写、童谣书写,由此便形成了劳动歌谣、仪式歌谣、时政歌谣、生活歌谣、爱情歌谣和童谣。

  民间歌谣的产生以人民群众即兴编创见长,他们在生产劳作、婚丧嫁娶、休闲娱乐、节庆歌会等场景下咏唱山川风物、世俗生活、价值观念、人情冷暖、社会历史、生老病死等。由于甘肃境内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多样,所以不同地区的群众受居住地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对同一主题的歌谣内容表达存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现象。

  以劳动歌谣的内容表达为例。甘肃农业区的劳动歌谣多表现为农耕歌、采茶歌、夯歌、工匠歌等。甘肃牧业区的劳动歌谣虽然都是表现草原劳作,但不同民族的劳动生活还是有所差异,所以他们的歌谣内容也有不同。藏族的劳动歌谣多表现放牧、挤奶、织衣等劳动内容;裕固族的劳动歌谣多表现牧羊、割草、垛草、牛犊饲育、擀毡等劳动内容。

  在仪式歌谣方面,不同民族的人生仪礼各不相同,反映在民间歌谣上也是各有特色。以婚嫁歌为例,流传于汉族群体中的婚嫁歌注重表现婚礼过程中的拜天地、入洞房、撒帐、挑盖头、闹洞房、喜宴祝贺、偷红鞋等仪式活动。流传于少数民族群体中的婚嫁歌注重表现婚礼中的定亲、送聘、梳妆、告别、迎亲、祝赞、嘱托等仪式活动。比如裕固族婚礼仪式,包括祝诵、戴头面、哭嫁、告别、送亲、迎亲、“打尖”祝诵、婚礼祝诵等仪式流程。其婚礼歌中对此有形象记录,如《戴头面歌》,文曰“新娘坐在镜子前面,黑油油的头发多好看;像丝线一样光亮,像流水一样柔软。镶着珍珠玛瑙的头面,是慈祥的母亲在灯下绣成,新娘戴上多么漂亮,好像一架六杈的鹿茸。穿上这件绣花的长袍,祝新娘到婆家生个男孩;戴上这顶带穗的毡帽,祝新娘到婆家生个女儿。”

  除了上述六大内容书写,甘肃的民间歌谣还在字里行间对地景风物多有刻画。以其中的高山大河为例,甘肃黄河流域的汉族歌谣中经常出现黄河阵、黄河沿、黄河流水以及放筏、放排等地景意象,文曰“十一月来朔风冷,黄河流水结成冰”“拔穷根,斗老天,手牵黄河上高山”;裕固族民间歌谣中经常出现祁连山意象,如“祁连山上的松树籽,落地开了一朵美丽的花,莲花的海子湖畔也开了一枝花”。

  长久以来,民间歌谣以民众为创作、欣赏主体来进行艺术赋能和文化传承。也正因如此,民间歌谣往往便具有了现实书写的文化史意义,展示着中华民族的诸般过往、无尽风物,及其背后的同气连枝、多元一体。就甘肃民间歌谣而言,它是中华文化的有益构成,检视其传承历史、传承内容和传承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