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法治

催开石榴花 幸福千万家——临夏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区工作综述

 2024/05/20/ 16:17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 陈德政

  绚烂夏日,美丽临夏。走进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于旅游路上领略多姿多彩的宣传画廊,在村社之中聆听互帮互助的团结故事……这里的风土人情带给人们惬意之感。

  近年来,临夏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沿洮沿黄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区”联创共建为平台,大力实施思想铸魂、文化引领、品牌提升、聚力发展、依法治理“五大工程”,让石榴花处处盛开,使千万家幸福满溢,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推进“石榴籽”工程

  “学法用法,从我做起……”琅琅读书声,张张手抄报。近日,记者走进临夏县振华中学,切实感受到法治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该校法治副校长王延忠介绍,全校经常利用主题班会等活动时间,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学生喜闻乐见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在学生心中种下热爱宪法、遵纪守法的“金种子”。

  近年来,临夏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石榴籽”工程,筑牢各族干部群众团结进步的思想根基。

  ——聚焦党员干部抓培训。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发挥“头雁效应”,率先开展辅导,积极参与培训,推动各级党委(党组)持续加强党员干部对民族理论政策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培训。

  ——聚焦青少年抓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举办网络竞答、微视频征集、演讲比赛、科创大赛以及“石榴籽”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各族青少年的心灵深处。

  ——聚焦社会面抓宣传。坚持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紧扣主题宣传、阵地建设、典型选树等重点,通过图解、图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深化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通俗易懂,寓教于乐,这里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极具特色。”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在临夏县境内的旅游大通道上,来自四川的游客李先生深有感触地说道。

  近年来,临夏县坚持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构筑起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临夏县注重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与转化文章,修缮了杨家河、崔家、朱家墩等古文化遗址,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和文化遗存,激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临夏县全力打造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建成了河州苑、河州大道文化长廊以及旅游大通道中华历史文化长廊。在全社会征集了象征各民族心手相连、血脉相融的民族团结进步标志和临夏县县歌《山水临夏县》,促进全县各族各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

  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2022年8月的一个夜晚,一场多年未遇的山洪在新集镇苗家村暴发。当何泰玉、辛银锁等 60多户汉族群众家园面临被毁的危急时刻,回族群众马文俊、高艾有卜等30多人冒着倾盆大雨,带着自家的编织袋和劳动工具,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开展抢险救援,奋战8小时,在洪水决堤处筑起了长20米、高22米的防洪堤坝,避免了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近年来,临夏县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紧紧围绕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努力在丰富内涵、创新载体、巩固提升、互促互融上下功夫、出实招,着力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社会环境。

  全县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商品房、公租房、安置房、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翻建和易地搬迁中综合考虑民族元素和现代风格,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开展“走亲戚、一家亲”等活动,有力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陈德政)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