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之舟:产业发展的“希望之舟”
牦牛乳交易数据分析平台。华羚集团供图
合作市新瑞丰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对养殖的牦牛进行补饲。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曹成荣
蓝天白云下的牦牛群。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小慧
华羚集团牦牛乳实验室。华羚集团供图
美仁大草原。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敏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蔡文正
5月的甘南大地,绿意涌动。
从合作市驱车沿316国道一路前行,蓝天白云下,青青草原上,成群结队的牦牛在悠闲地吃草。
甘南州位于青海、四川、甘肃三省交界处,这里有广袤肥沃的草原草场,适宜牦牛生长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长期以来,牦牛这一高原“精灵”在甘南繁衍生息、绵延不绝。
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牦牛被人们称为“雪域之舟”。依托牦牛这一得天独厚的物种,甘南州加大牦牛产业项目投入,强化技术研发,通过推动百万头高原特色牦牛产业带建设,提升8个种畜场基础设施及供种能力,建成万头牦牛养殖基地5个、千头养殖基地10个,规模化养殖基地418个。牦牛产业已成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的富民产业。
一
一场阵雨过后,位于碌曲县的李恰如种畜场寒意阵阵。这里最低海拔3400米,最高海拔4100米,年平均气温仅0.46摄氏度。
高海拔、低气温,看似不适宜物种生存的自然环境下,却孕育出了高品质的良种牦牛。
“在长期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和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牦牛保存了有利于适应寒冷环境的被毛变异,进入冷季,粗毛间密生绒毛,保护着各部位及内部器官免受冻害。”说起牦牛,李恰如种畜场场长马仓寿如数家珍。
站在种畜场抬头远眺,远处高山之上的草地青绿相间,一头头毛色黝黑发亮的牦牛在山坡草地上悠然自得。种畜场内,十几头体型庞大的种公牛和健硕的基础母牛在牛栏里等待配种。
始建于1961年的李恰如种畜场是甘南州十大种公畜繁育基地之一,也是碌曲县李恰如高原牦牛品种唯一的保种场。
“我们的种公牛体型较大,公牛角粗长,四肢较短,粗壮有力。体质结实,结构紧凑,平均体重都在800斤至1500斤。”说起种畜场内的种公牛,马仓寿很是自豪。
这里的牦牛何以品质上乘?
21万亩的可利用草场面积,61户316名牧民的守护,不断完善的科学养殖方法……这是李恰如种畜场给出的答案。
每天一大早,迎着晨光,畜牧场的工作人员将牦牛放养到广袤的草原上,中午12时再将牦牛赶回,喂食高品质的青稞饲料。
“粗放式的放牧是指牦牛一整天都在草原上啃食青草。牦牛体力消耗大,我们每天中午进行饲料喂养后圈养3小时,等牦牛充分吸收饲料中的营养后再进行放养。”马仓寿说。
受益于科学养殖,畜牧场的一头头牦牛膘肥体壮,毛色纯黑,肉质紧实。
在畜牧场的围栏里,一头明显比其他牦牛更加壮硕的种公牛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据了解,这头种公牛重达1750斤,是畜牧场体重最重的牦牛。这个重量将近一吨的牦牛,是李恰如畜牧场实行科学养殖成果的具体体现。
2021年以前,牧民们养殖牦牛大都是各养各的,再加上内部配种,近亲繁殖,牦牛健康程度低,牛犊成活率也较低。
2021年以来,碌曲县委县政府以“百社带千户”行动为统领,大力推动“十户联产”合作经营,实现了草场连片、牦牛成群。牧民们可以选择优质的种公牛进行配种,牛犊生产率、成活率大幅提升。
从传统化养殖到科学化养殖,李恰如畜牧场始终在探索的路上。
2023年6月,省畜牧总站技术人员对李恰如畜牧场17头能繁母畜进行人工授精,如今已有3头产仔;今年4月,李恰如畜牧场获准使用“碌曲牦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月,畜牧场能繁母畜生产出一头重达14公斤的牛犊,而正常生产的牛犊重量最多是9公斤;今年5月,畜牧场的一头能繁母畜产下一对双胞胎牛犊……
“在牦牛养殖过程中,李恰如畜牧场取得了累累硕果,全县的牦牛产业发展也稳步向前。”碌曲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自豪地说。
60多年来,李恰如畜牧场的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牦牛换了一批又一批,牦牛品质越换越好,牧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如今,牦牛养殖成为当地牧民致富好产业。
二
养牛这件事可以干多久?
一辈子!
贡保勒知给出了他的答案。
在海拔3500米的碌曲县拉仁关乡唐科村劳尔都良种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内,一头头良种母牛正在吃草料。看着壮硕的牦牛,合作社负责人贡保勒知心里美滋滋的。
今年45岁的贡保勒知从小就和牛羊打交道,一有闲暇时间就琢磨怎样才能将自己家的牛羊养好。
早些年,唐科村还不是很富裕,村民的日子过得比较艰难。
2014年12月的一个夜晚,村里10多户人聚集在贡保勒知家中,商定由贡保勒知牵头组建合作社,每户按照股份向合作社缴纳牛羊。
由于管理技术不成熟加上入股资金不足,合作社效益很低。2018年底,一部分人退出了合作社,剩下7户人家。
2021年以来,碌曲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牧业改革,相继出台“十户联产”等牧业政策。
蝶变自此而始。
羊不养了、马不养了,这7户52人乘着政策的春风开始专心做一件事——养牛。
“要联合就要彻底联合。”7户人家每家出58头良种牦牛,上千亩草场和两名健壮劳动力开始养牦牛,实现了人联、牛联、草场联。
养牛的收入、草场的租金、合作社的工资,每户人家都可以拿到三份收入。
“我们协商后根据草场的品质将草场分为三个等次,一等每亩租金23元,二等每亩租金21元,三等每亩租金19元。”贡保勒知介绍,仅草场租金一项,草场数量多、品质好的一户一年就拿到9万元。
为了保障合作社稳定运行,7户人家每户派出固定的两名劳动力在合作社工作,在合作社常年开展经营、管理、服务等工作,每天工资100元。
“此外,我们动员富余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拓宽增收渠道。”贡保勒知说。
合作社养殖牦牛主要以传统放养和补饲相结合,通过对母牛的合理补饲和受孕,争取母牛一年一产,将4至5个月大的牛犊集中圈养补饲5个月后隔年出栏。
“这样可以提高牛犊存活率,并且牛犊体质健壮,市场空间大,单价利率高。”贡保勒知说。
在饲草料加工方面,牦牛饲料的原材料主要以青稞、油渣、小豆、小麦、玉米、麦糠为主,加工成粉末再压实成颗粒饲料,使用、贮藏更加方便,牦牛食用后可以充分吸收。
如今,合作社有牦雌牛750头,2处养殖基地共计9000平方米。合作社的牦雌牛也由以前的两到三年生一胎变为三年生两胎。
2023年4月,贡保勒知作为特邀嘉宾在“国际草原与牧民年”分会场报告会上介绍了碌曲县“十户联产”抱团发展模式。同年12月,他的经营模式“从单户经营向合作社模式转变:赋能中国藏族家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甄选为全球12个成功案例之一。
“合作社打破了传统的牦牛养殖方式,对家畜进行补饲的方法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还降低了草地的畜量,减缓了草地退化。小牛犊的早期出栏,不仅实现了生产收入的最大化,减少了养殖投入,还有效解决过高的家畜数量导致草地退化这一问题,值得全州学习借鉴。”甘南州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如今,加入劳尔都良种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牧民,户均年收入13万元以上,最多的甚至达到了20万元,致富由愿景变为现实。
“合作社的成功离不开县乡政府的帮助。县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无息贷款,干得好还有奖励资金,去年合作社就拿到了15万元的奖励资金。此外,政府还帮助我们建牛棚牛栏,牦牛生病了有兽防站的人上门诊治,日子越来越好了。”贡保勒知喜笑颜开地说。
三
牦牛乳婴幼儿配方奶粉、牦牛乳全脂奶粉、牦牛乳中老年配方奶粉、牦牛乳酥油茶……在位于合作市的华羚乳品股份有限公司,牦牛乳品一应俱全。
甘南牦牛以清纯洁净的冰山雪水为饮,以绿色无污染的野草为食,独有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珍稀物种基因,造就了牦牛乳无与伦比的原生态品质。
华羚乳品始建于1994年,从成立之初便立足甘南资源优势开发各类高附加值牦牛乳系列产品。
刚开始,企业在造纸、油墨、胶水、皮革等行业颇有建树。
牦牛乳如何运用到这些行业?通过“曲拉”。
“曲拉”源自藏语译音,是指新鲜牦牛奶提取酥油后剩下来的副产品,即奶渣。
多年前,曲拉产品过剩,一度困扰着当地的牧民们。华羚乳品集团成立后,牧民们的曲拉有了“用武之地”。
“曲拉是良好的黏合剂和上光剂,它的主要原料为蛋白质,天然无公害,可以无限量使用。”华羚乳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亚宝介绍,曲拉还可以添加到咖啡中提升口感,用途广泛。
曲拉产品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显著提升了牦牛乳价值。在华羚的产业化带动下,甘肃、青海、四川、西藏、云南等地曲拉价格由最初每公斤1.2元上涨到每公斤66元,牦牛乳价格由每公斤7元上涨到每公斤10元,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辐射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
2016年,华羚开始生产婴幼儿奶粉,截至目前,华羚已生产出牦牛乳酪蛋白系列、牦牛乳婴幼儿配方奶粉系列、牦牛乳成人配方奶粉系列、牦牛乳全脂奶粉系列、牦牛乳蛋白粉系列、牦牛乳奶茶系列、牦牛乳休闲食品等9大系列100多个品种,销售网络覆盖全国,产品远销欧盟、美国、中东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公司的牦牛奶源来自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奶源地包含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理公园美仁大草原,牧场采用‘公司+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确保牦牛奶源纯天然、无污染。”谈及如何保障牦牛乳品的品质,马亚宝说。
多年来,华羚以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公司+科技+基地+合作社+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广大农牧民群众建立了稳定的产业带动长效机制。据统计,华羚累计收购牧区牦牛乳原料资金已达100多亿元,带动甘肃和周边省份60万余人增收。2023年,公司销售额近3亿元,进出口额1000多万元。
近年来,合作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中国牦牛乳都”品牌,推进上游保种、中游繁育、下游养殖的“美仁牦牛”产业链循环延伸,推动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帮助全市牦牛企业延伸产业链,助力企业快速发展。
在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合作市已成为全国牦牛乳和曲拉产品交易中心,牦牛乳系列产品主要生产基地,牦牛乳、曲拉交易量占全国的86%,酪蛋白系列产品产量占全国的90%。
如今,甘南已成为牦牛乳精深加工、品牌打造为主的产业聚集区和以科技研发、市场交易为一体的产业核心区,以华羚、燎原、雪顿为主的牦牛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在甘南落地生根,为助力乡村振兴,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3月20日【纪事】南果北种,蟹肥虾美——看张掖农业新“丰”景
- 2023年05月09日【纪事】花园工厂 绿色发展
- 2022年06月23日【纪事】金色麦田里的“小麦人”——记甘肃省农科院清水试验站甘谷试验站科研团队
- 2022年05月21日【纪事】玉米田里的守望者 ——记李世晓和五谷种业科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