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新闻发布厅  >  国新发布

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围绕“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作介绍

 2024/05/23/ 16:59 来源:中国发布
图片已损坏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22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严金海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徐志涛先生,西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副主任王念东先生,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厅长汪晓冬先生。

  下面,我们首先请严金海先生作介绍。

图片已损坏

  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严金海: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5月23日与大家见面。73年前的今天,“十七条协议”在北京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雪域高原迎来了光明和新生。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分享中国西藏发展故事。在此,我代表西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西藏工作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工作,深情关怀西藏各族人民,先后三次亲临西藏视察指导,两次主持召开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亲自为西藏把舵定向、指引方向,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聚力创建全国民族进步模范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和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四个创建”,大力推动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从1900亿元增长到去年的2400亿元,人均GDP从5.23万元增长到6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多年保持在全国前列,努力走出了一条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具体表现在以下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凝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伟力。紧扣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在全国率先出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和规划,目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已经实现自治区、地市、县区、乡镇、村社全覆盖,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守护神圣国土,建设幸福家园,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保持在99%以上。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拉萨八廓街,有着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里藏族、汉族、回族、门巴族等20多个民族在100多个居民大院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就像“茶和盐巴”一样,亲如一家、其乐融融。

  以八廓街民族团结故事创作的话剧《八廓街北院》,讲述的就是各民族互学互帮、同为一家人的感人故事。还有雪域高原民族团结的“格桑花”,随着时代的进步,也飞跃千山万水,扎根在祖国各地。前不久西藏党政代表团到湖南长沙考察学习,在西藏籍大学生湖南就业代表座谈会上,我们了解到西藏有一位女大学生叫旦增卓嘎,五年前考入湖南株洲,从事基层乡镇工作,藏族女大学生不但学会了湖南话,而且和湖南的汉子喜结连理,也生下了“团结娃”。

  第二,我们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塑造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优势。我们立足资源禀赋和自身发展条件,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持续壮大文化旅游、特色农牧、高新数字、藏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高原轻工等新兴产业,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大家知道,西藏是世界旅游目的地,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去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551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51亿元,分别增长83.7%和60%,均创历史新高。其中,仅外国游客就有将近2万人。今年第一季度外国人也达到4300多人。旅游业真正成为了“富民产业”。就在这个月的15日,我到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错高乡错高村调研了解到,这个村一共有108户438名村民,早年都是靠山吃山、靠林吃林,主要以伐木为生,如今通过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家家户户都住上了两层小洋楼,水泥路也都修到了家门口,现在大部分村民的民房变成了民宿,林区变成了景区。这个村去年光旅游收入就达到236万元,村民去年的人均收入达到27000元,超过全区农村居民人均水平7000元。像这个村的村民曲允一家四口人,去年的家庭总收入达到155000元,光民宿收入就达到8万元。

  在特色农牧业方面,西藏去年一产增加值增长14.9%,粮食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00万吨以上。我们着力在科学养殖上下功夫,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浑身都是宝,但是传统养殖周期长,而且牦牛骨、牦牛血这样的东西也是被白白丢弃,拉萨市林周县格桑塘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牦牛的品种提纯复壮和高效养殖技术,将牦牛的出栏由原来的8-12年缩短到3-4年,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养殖效益比传统养殖方式提高了50%以上。同时,为了把牦牛骨“变废为宝”,拉萨市也引进了一家民营企业,生产以牦牛骨为原料的牦牛骨瓷器,价值最高的陶瓷手工艺术品卖到了1件200万元,最好的陶瓷唐卡出口价格高达30万美元。去年,这个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近2000万元,今年预计可以突破1个亿。还有大家知道的高原青稞,富含对人体有益的β-葡聚糖和被γ-氨基丁酸,β-葡聚糖的主要功效就是降血糖,γ-氨基丁酸的主要功效就是抗氧化、软化血管。青藏高原的老百姓过去生活在高寒地区,常年吃不到蔬菜水果,但是因为有了青稞,因为有了茶叶,依然保持了健壮的身体。去年10月,在德国举办的世界面包锦标赛上,中国代表队获得了总冠军,所使用的食材就是产自西藏日喀则的青稞面粉。目前,西藏自主研发的青稞良种有70多种,现在主要种植率最高的是藏青2000和藏青3000,去年全区青稞产量达到84万吨,比“十三五”末提高6.1%,相当于可以多养活31万人。西藏青稞的消费量每年是70万吨,这样我们还剩余14万吨,加上民间储存的青稞70万吨,够全西藏人口一年多的消费。目前,我们也在延伸产业链条,青稞加工的产品有青稞酒、饼干、挂面、代餐粉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不仅销往祖国内地,还远销到尼泊尔、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高新数字产业方面,西藏有低硫、低温、低压、低湿的气候特点和低成本的清洁能源,给发展高新数字产业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西藏有一家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正在以“算力驱动创新”,打造全球海拔最高的绿色大数据中心,规划投资118亿元,可以装7万个机柜。去年数字经济全区达到了250多亿元,增长19%。

  在藏医药产业方面,大家知道西藏是藏医、藏药的发源地,其中现在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七十味珍珠丸,光这一味药,去年的销售额就达到1.47亿元。

  在高原轻工业方面,西藏自主研发生产的“雪莲花”“格桑花”两个品牌的高原炊具,包括高压汤锅、高压炒锅等多个品种,获得了18项国家专利,生产两年多来已经销售了84万件。大家知道,西藏高寒缺氧,像我们工作生活的拉萨市,水烧到82摄氏度就已经开了,但要煮饺子、煮面条,煮糊了饺子、面条还是生的。我们把内地先进的技术和西藏的市场需求相结合,研发生产出适合高原的高压锅,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水烧不开、饭煮不熟”的问题。西藏的开水往往是82摄氏度,我们习惯性地拿起杯子大口喝水,到了北京这个习惯还是改不了,还是大口喝水,不小心就烫到了嘴。

  第三,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持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办实办好学校供暖工程、边境县城乡镇供氧、县区公立医院供暖、高海拔农牧区季节性断水等一些民生实事,大力改善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条件,各族群众的生活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油灯到电灯、土路到油路、毡房到瓦房的沧桑巨变。现在西藏所有的中小学供暖已经实现了全覆盖。

  一是告别了“饮水难”的问题。过去西藏很多高海拔的地方都存在季节性断水,特别是到了冬季气候寒冷的地方自来水供不了,原因是高海拔地区施工都是在夏天,夏天打井的时候,地下水的水位比较高,施工人员见到水就以为是到底了,但是到了冬天以后,地下水水位下降,自来水就断了。所以我们现在通过加大投入,主要是深埋管道和对水龙头的管子加电热丝,这样一通电,通过15分钟的加热,自来水就通了。

  二是告别了“用电难”的问题。10年前,西藏全区主电网只覆盖了40个县,供电人口还不到一半。2020年底,全区最后一个地级行政区阿里通了大电网,至此全区74个县区实现了主电网全覆盖。

  三是告别了“行路难”的问题。现在全区公路里程突破12万公里,所有的县乡和建制村都通了油路或者硬化路,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105公里,现在7个地市,除了东西两头的昌都市和阿里地区之外,其他都通了高速,“复兴号”动车也开进了雪域高原。以前从拉萨市到林芝市,公路里程不到500公里,但是开车需要走一个星期才能到。自从2019年通了高速,2021年通了铁路以后,现在只需要三个半小时就能到达,早上到林芝去办事,下午就能返回拉萨。

  四是告别了“通信难”的问题。2012年全区行政村光纤通宽带率只有4%,智能手机对很多人来说还是难得一见的“奢侈品”。如今全区行政村光纤宽带、4G信号已经实现全覆盖。在农村牧区、乡间田野,手机都成了“摇钱树”。比如林芝市的自媒体主播“阿佳旺姆”,直播带货林芝朗县的辣椒,去年辣椒实现产值1550万元,带动1856户5565名群众户均增收5800多元。

  五是告别了“住房难”的问题。现在全区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1.32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了11.74平方米。像当雄县羊八井镇彩渠塘村,海拔是4300米,以前村民住的都是土石房,现在都已经变成了两层的砖瓦房,而且每家每户的院子都通了温泉水,羊八井地热资源很丰富;自治区藏医院还在村里设了风湿病防治研究基地,村民可以免费泡温泉、免费针灸。

  六是告别了“致富难”的问题。2023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比“十三五”末增加了5300多元,增长36.5%。比如,座落在喜马拉雅山北麓山南市浪卡子县的推瓦村,这个村的海拔是5070米,被称为“离天空最近的村”。脱贫攻坚期间,全村40户152名村民都搬进了政府统一修建的房子,村里面的第一位大学生多旺返乡开设了客栈,客栈的名字就叫“5070”。这个村通过特色养殖和乡村旅游,去年人均收入都超过了2万元,这对以前靠天然放牧的村民而言,是做梦都想不到的新生活。

  第四,我们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擦亮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重要指示,从2015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从来没有审批过任何一个“两高一低”项目,雪域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得到了最有效的保护。目前,西藏自治区保护地面积占到全区国土面积的36%,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到50%以上,西藏水资源总量占到全国的16.5%,草原面积占到全国的30%,冰川面积占到全国的41%,湿地面积占到全国的18.3%,湖泊面积占到全国的40%。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表明,青藏高原的总水量超过9万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150年、长江10年的年径流量,青藏高原已经整体实现碳中和。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比如说野生动物,大家熟知的藏羚羊,历史上最少的时候只有3万只左右,现在已经增加到30万只了。还有黑颈鹤,现在数量也超过1万只。拉萨市的堆龙德庆区有一条沟叫乃朗沟,现在通过红外相机已经抓拍到雪豹、马麝、赤狐、藏雪鸡等珍稀野生动物。在青藏公路上开车,经常会看到成群结队的野狼、藏野驴、藏羚羊。野生植物方面,西藏最有名的一棵树,树龄长达3229年,已经被认证为世界树龄最长的巨柏。还有位于波密县通麦村、树高102.3米的亚洲第一高树西藏柏树。西藏还有好多完好的千年核桃林、千年沙棘林,像山南市加查县就有一处被认定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千年核桃林,超过1000年的连片种植核桃树达3600多株。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也让一大批西藏的群众吃上了“生态饭”,现在西藏全区每年设置的生态管护岗位有44万个,每年每人增收3500元。我们大力实施拉萨南北山绿化,2022、2023两年累计完成绿化38万亩,现在明显感觉到拉萨局部生态环境已经初步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夏天时常会看到拉萨周边的山顶上有云盖、山坳里有云带。

  第五,我们坚持兴边富民、扩大开放,拓展高质量发展的广阔空间。我们始终坚持屯兵和安民并举、固边和兴边并重,不断完善边境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像吉隆、普兰、樟木、里孜四个国家级口岸都已实现客货双通,15个传统的边贸点也已经获批恢复。去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突破100亿元。2022年7月才正式投入运行的拉萨综合保税区,是西藏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综合保税区,目前落地了西藏第一个芯片加工项目,也设立了西藏第一家跨境电商国际店,开展了西藏第一笔新能源汽车出口业务,去年完成贸易额将近17亿元。我们通过深化开放合作,越来越多的西藏产品走下了高原,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去年西藏共出口矿泉水310吨,销往新加坡、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多个国家。今年4月份,23吨西藏苹果通过吉隆口岸出口到尼泊尔,这也是西藏本地水果首次走出国门。

  当前,西藏正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政治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人口优势、后发优势叠加释放,发展前景无限广阔。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消费提质升级,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西藏实践的崭新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借此机会,也诚挚邀请各位媒体朋友到西藏走一走、看一看,百闻不如一见,通过你们的眼力、脑力、脚力和笔力,全面、客观、真实地把西藏介绍给世界。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寿小丽:

  谢谢金海主席的介绍。下面我们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大家开始举手提问。

图片已损坏

  澎湃新闻记者:

  我们知道,西藏被誉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我想请问的是,自治区在推进“美丽西藏”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和工作思路是什么?谢谢。

图片已损坏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厅长汪晓冬: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众所周知,西藏天蓝地绿、水清景秀,被誉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公认的绿水青山相映美、金山银山幸福长。

  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根基进一步夯实。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等绿色低碳产业不断壮大,特别是文化旅游业一直把原生态作为自己最亮的名片和最大的吸引物。从2023年“冬游西藏”的情况来看,西藏蓝天白云大太阳、雪山湖泊新气象越来越成为广大游客的选择。在绿色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自治区还安排了生态岗位44万多个,有220多万农民群众正在享受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补助的奖励,西藏人民的“生态饭”是越吃越好、越吃越香。

  展望美丽西藏建设的新愿景,我们将加快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全力推进“五美共建”。我们将着力彰显西藏的绿色发展之美。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转变,努力为大家提供最清洁的能源、最纯净的产品,最美好的风景,让更多人享受到绿色发展所带来的高品质生活。我们将着力提升西藏的环境质量之美。以更高的标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效能,让西藏的生态颜值不断提升、生态价值持续增加。我们将着力守护好西藏的自然生态之美。全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设立羌塘国家公园和珠峰国家公园,努力打造一批独具高原特色的美丽乡村、美丽湖泊、美丽冰川等美丽系列产品。我们将着力维护西藏的生态祥和之美。统筹各类绿色资源,积极培育生态产业,健全完善生态安全防护的体系,不断提升高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我们将着力构建西藏良法善治之美。加快推进冰川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实施办法等地方立法进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推进美丽西藏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我们将持续发力,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西藏样板。谢谢。

图片已损坏

  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邮报》记者:

  2024年,西藏游客数量预计可达多少?是否有吸引更多游客的具体计划?

图片已损坏

  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徐志涛:

  谢谢这位外国记者的提问。西藏有着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有着悠久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都令西藏旅游自带流量。如果大家到西藏参观旅游,就能够感受到在西藏,我们的山、河、湖、林、草、沙、冰,各种景观应有尽有;我们还可以看到雄伟的宫殿、美丽的寺庙,还有独特建筑风格的民居,我们在西藏还可以听到灵动的扎念,扎念是西藏独有的乐器,我们在西藏可以到处听到悠扬的牧歌。这些总能让我们的旅客在旅途中有意外惊喜。正因为这样,西藏旅游这些年的发展势头还是比较好的,“十三五”期间,西藏累计接待游客1.58亿人次,是“十二五”时期的2.3倍。2023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5517万人次,比2022年增长了83.7%。我们有信心,在2024年仍然能够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当然我们在旅游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瓶颈,特别是西藏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还不是很便利,因为地域太广大,很多进藏游客的交通路途成本、时间成本比较高。同时,西藏旅游还需要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目前很多旅游经济还局限在景区的门票经济。西藏旅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发展瓶颈,因为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国内外游客对西藏的高原反应存在着一些恐惧心理,这些需要我们就高原反应作出科学解释和缓解高原反应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做大量工作。

  下一步,发展西藏旅游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前不久刚刚召开全国旅游发展大会,自治区也将很快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召开西藏自治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计划出台西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我们准备通过几年的努力,能够建成一批具有中华文化标识性和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代表性的文化旅游廊带和世界级旅游景区,打响一批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文旅品牌。

  二是推进文旅融合。打造民族风情沉浸式旅游,打造“中华美食·西藏味道”美食品牌,推广藏医药康体瘦身特色产品,有序发展高原徒步、研学等深度体验型旅游。

  三是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一方面是要丰富西藏的入境游线路和产品,提高进入西藏办理相关手续的效率,同时解决语言翻译、支付便利化等问题,这样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国际友人到西藏参观游览。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努力开发出境游的产品,让西藏的老百姓也能够更加便利地到世界各国和地区观光游览。

  四是提升服务质量。我们准备开通更多的直通内地城市和国际的航线,吸引更多投资企业进入西藏文旅市场,完善高原救援联动机制,加强文旅市场监管,为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体验。谢谢。

图片已损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刚才严主席简要介绍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能不能请您具体再介绍一下在稳增长、扩消费、增动能等方面都有哪些探索和做法?谢谢。

  严金海:

  首先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过去有一首歌,在西藏很流行,歌词是这样的:“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迈出的每一个新步伐、取得的每一项新成就,最根本的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中央的特殊关怀,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像刚才介绍的,去年全区生产总值将近2400亿元,增速达9.5%,排在全国第一位,去年全区总财力达3800亿元,人均财力也是全国第一,但是去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只有240亿元,也就是说西藏每花1块钱,9毛多都是中央给的。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援助下,我们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力做好稳增长、扩消费、增动能的各项工作,扎实推动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一,投资仍然是西藏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我们建立并强力推进省级领导包保重大项目、专班服务、清单化调度和重点项目联审联批、“绿色保障通道”等工作机制,对重点项目实行“企业提出清单,政府现场办公,限期办结到位”,狠抓投资落实。去年落实中央政府投资将近8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增速位居全国第一。今年1至4月份,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9%;非常可喜的是,民间投资增长18.6%,增速也是全国第一。

  第二,消费已经成为西藏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我们实施“幸福西藏·悦享消费”专项行动,直接拉动消费将近32亿元。发展假日经济、夜间经济等新业态,去年拉萨市入选中国夜间经济繁荣度百强城市。去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增速位居全国第一位。今年五一假期,五天时间,拉萨市汽车销量591台,销售额将近8000万元。

  第三,营商环境是西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始终遵循“放水养鱼、水多鱼多”的市场规律,持之以恒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时间最短、审批流程最优、审批服务最好的“四最”对标行动,行政审批事项数量由原来的347项减少到182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通过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我们还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顶格执行中央减税降费等各项优惠政策,近三年累计减免244亿元,西藏地方财政收入去年全年也只有240亿元,我们努力“留下青山、赢得未来”。像西藏拉萨经开区有一家生产青稞酒的企业,2012年-2023年,一共享受政府减免退补的资金达到1.06亿元。去年,全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70亿元,今年一季度,全区经营主体总量突破51万户、增长13.9%。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我们大力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的结果。

  第四,开放是西藏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坚持扩大开放合作的“朋友圈”,去年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第三届“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首届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首届南迦巴瓦论坛,来自80多个国家450多位外宾齐聚雪域高原、共谋合作愿景。去年,西藏与17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进出口贸易,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138.3%。今年1-4月,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8亿元人民币,增长201.7%。

  今天的西藏可以说政治安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生态良好、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谢谢。

图片已损坏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关注到西藏地处高原,有着高原农牧业、清洁能源等特色资源,请问如何结合这些特色资源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取得了哪些进展?谢谢。

图片已损坏

  西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副主任王念东:

  感谢凤凰卫视记者朋友的提问。正如您提到的,西藏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资源,刚才严金海主席和徐志涛副主席在和记者交流当中也介绍了这些情况,自治区党委、政府因地制宜提出了发展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特色农牧、藏医药、通用航空等“九大产业”,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此生必驾318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是很多人的向往之旅。世界级景观大道G219,这是一条贯通中国西部边疆的大动脉,很多自驾爱好者把它称为“国之大道”。大型实景史诗音乐剧《文成公主》,是西藏文化旅游一张靓丽的名片,入选了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西藏的波密县、墨脱县入选了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西藏拥有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我们每年的重点建设项目投资有三成都是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西藏正在从“家家酥油灯”向“绿电出高原”转变。目前,西藏已建在建的电力装机容量2414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过95%,居全国前列,主电网延伸到全区74个县(区)。

  这几年,我们通过科技赋能,大力发展青稞、牦牛、藏羊、藏猪、藏鸡等高原特色优质资源产业,选育出了藏青3000等7个青稞高产新品种,以及半细毛羊、雪域白鸡等多个畜禽新品种。2023年,全区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0万吨以上,其中青稞产量84万多吨、增长1.4%,我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蔬菜大棚去年产量是88万吨,增长8.4%。为了粮食安全,我们在北大荒农垦集团建立了2万亩的西藏稻谷种植基地,基地产的新米已经开始保供西藏市场。我们促进藏医药业传承发展,“藏医药浴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四部医典》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全国首个藏医器械“一次性使用藏医放血包”发布上市。藏医药产业企业总产值达到31亿元、增长23.8%。

  西藏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效益不断提升。下一步,我们将加大资金投入和创新力度,加快完善水电路讯等重大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发挥政策优势,挖掘资源优势,展现区位优势,用好后发优势,畅通经济循环,把各项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谢谢。

图片已损坏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西藏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请问西藏在文化保护发展上有哪些举措?面向未来,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又有哪些计划?谢谢。

  徐志涛: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西藏文化是千百年来生活在高原的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也是与中原文化和周边各种文化互相碰撞、互相借鉴过程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西藏文化历史悠久,表现形式独特,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西藏文化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深受世界很多国家和人民的喜爱。

  西藏自治区政府对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非常重视。首先,我们立足于保护好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西藏现在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3座、历史文化名镇5座,50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格萨尔、藏戏、藏医药浴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次,文化要为人民群众所共享,在党中央的支持下,西藏所有的行政村,一共是5000多个,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文艺演出队,民间歌舞、传统藏戏等像格桑花一样遍布雪域大地。现在,西藏有各类专兼职的文艺队伍10万人,每年开展各类文艺惠民演出10万余场。近几年,西藏的几个著名寺庙,比如大昭寺、哲蚌寺、乃朗寺等陆陆续续建立了图书馆、古籍馆、非遗馆,寺庙的僧尼能够更好地学习各类知识,寺庙珍藏的各种文化瑰宝也能为更多群众、游客和专家学者所了解。第三,文化要为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服务。西藏现在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6项,其中,自治区级460项,分布在全区各地的数百家非遗工坊,既是文化传承的平台,也是老百姓增收的重要渠道。现在西藏有各类文化企业8000余家,2023年西藏文化产值达89.87亿元,同比增长42%。

  关于下一步的计划,我们将在守护好西藏这座中华文化宝库的同时,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优化工作载体,推动西藏文化进一步的繁荣发展。当前,重点是要做好文物普查、非遗普查的工作,摸清家底,推动更多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立足于打造如《洗衣歌》《逛新城》一样曾经享誉全国的文艺精品,在新的时代创造出更多能够唱得响、传得开,富有浓郁“酥油香”“糌粑味”的好歌曲、好剧目。要进一步把文旅产业打造成西藏重要的支柱产业,让各族群众在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谢谢。

  寿小丽:

  时间关系,最后一道题。

图片已损坏

  中国新闻社记者:

  请问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中,西藏有什么样的比较优势?未来又有什么样的考量和打算?谢谢。

  严金海: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关于西藏的比较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有一段话刚好能够切入。2021年9月,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郝家桥村调研的时候就说,“山沟沟能走出致富路、过上好日子,靠的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西藏地处雪域高原,地广人稀、山高沟深,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还不到3个人。当前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成绩,靠的就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这也是我们继续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成功密码”。

  更多的不说,政治优势、政策优势不言而喻。我就单说西藏清洁能源优势。首先,西藏拉萨被称为“日光之城”,每年的日照时间是3500小时,西藏的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达到98亿千瓦,水能资源的开发量是1.7亿千瓦,风能1.8亿千瓦,不包括地热和抽水蓄能,加起来装机容量就超过100亿千瓦,而且都是清洁能源。我们的旅游资源刚才已有同事作了全面介绍,还有高原特色农牧业,只要西藏能够种出来、能够养出来的东西,就是世界上品质最好的东西,这些都是我们的比较优势。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西藏地方大、人口少、资源丰富,只要路子选得正确,就有可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我们还有人口优势,我们是全国31个省(区、市)里人口最少的省区,去年是365万人,按照现在8.7‰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来推算,到2035年西藏的总人口也只有420万。我们通过优势资源的开发,到2035年的时候,人均收入水平完全有可能走到全国第一方阵。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带领西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谢谢。

  寿小丽:

  谢谢金海主席,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图片已损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