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新闻发布厅  >  市州发布  >  平凉新闻发布

甘肃省2024年六五环境日平凉主场宣传活动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2024/05/31/ 10:31 来源:平凉日报微信
新闻发布会现场

  5月30日下午,平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甘肃省2024年六五环境日平凉主场宣传活动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兰仲武、市住建局副局长赵生宝、崆峒区政府副区长李文环,介绍平凉市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果和甘肃省2024年六五环境日主场宣传活动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刘效辉主持新闻发布会。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刘效辉主持新闻发布会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兰仲武

  兰仲武:

  很高兴与各位见面交流,长期以来,大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与我们共同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借此机会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下面,由我介绍平凉市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整体成效和六五环境日主场宣传活动有关情况。

  近年来,平凉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生态比较优势,以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统揽,着力构建“六大体系”,统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多层次、多领域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平凉的示范样板。平凉市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崇信县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泾川县被命名为第一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崇信、庄浪、静宁县被命名为第一批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多点开花、全域覆盖的生态文明“细胞工程”建设初见成效。

  一是生态文明制度逐步健全。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位置,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制定出台《平凉市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方案》,细化明确全域创建路线图、任务书。颁布实施《扬尘污染防治条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研究制定《平凉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实施细则》《领导干部干预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和处置制度》等规范性文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为依法依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施燃煤、机动车、扬尘、工业企业、生活面源和臭氧污染防治“六大攻坚行动”,今年1—4月份,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1.1%、11.9%,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6.5%。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葫芦河流域污染防治三年攻坚等行动,完成7县(市、区)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和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配套再生水管道工程建设,建成36个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市6个地表水国控和7个省控断面水质综合评价优良率100%。严格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制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全市土壤环境质量安全稳定。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形成以崆峒区海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庄浪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中心,辐射全域的城乡垃圾焚烧处置体系。

  三是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按照“一轴两翼、一核六极、多屏绕城、五廊八带、多点连线”总体布局,打造城镇面山绿化示范、千亩以上义务植树基地等“五个一”科学绿化示范典型52个,建成国家森林乡村20个、省级森林小镇25个,全市森林覆盖率33.8%,林木覆盖率44.27%。实施多流域综合治理,构建“河长+”“企业河长”“河小青”多维监管体系,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河湖安全保护等专项整治行动,成功创建美丽幸福河湖14段。积极推进“小流域+”“梯田+”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933.79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74.12%。强化全方位应急保障,建立泾河、葫芦河等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水环境应急工作方案和区域“三级”应急预案体系,建成省级和流域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各1处。结合平凉市水系特征创新提出“以支流控制干流”等水环境应急工作思路,被生态环境部推广。

  四是生态空间管控持续强化。统筹协调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利用格局,构建生态环境分区分类空间管控“一张图”,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保障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21.63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166.34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310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管控单元60个(其中优先管控单元31个、重点管控单元23个、一般管控单元6个)。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齐抓、项目数量和质量效益并重,建立招商项目预评估机制,强化项目谋划论证,对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要求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建设。近年来,累计审批各类建设项目环评108个,审查规划环评8个,核发、登记排污许可667个,基本实现固定污染源全覆盖。

  五是生态经济动能持续释放。紧抓“双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出台《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实施意见》,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将生态治理项目与资源、产业开发项目有效融合,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聚力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链建设,大力实施林草生态保护提升、水生态修复治理、污染治理、山塬田生态修复、矿山治理五大工程,打造链主企业16户,2023年度全市生态产业增加值177.26亿元、增长11.9%,占地区生产总值26.5%。2024年谋划储备生态环保项目22个8.79亿元,计划实施生态环保产业链项目79个,计划完成投资43.75亿元。

  六是生态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积极打造甘肃省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平凉市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实践基地,坚持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主体班、行政人员培训班中开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专题课程,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和中小学校教学计划,常态化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厚植生态文明理念。广泛宣传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全市累计创建绿色学校399所、节约型机关366家、绿色社区42个,评选绿色低碳最美家庭110户;全市累计投放共享电动自行车5720辆,纯电动公交车、出租车占比分别为81.82%、18.53%。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今年甘肃省六五环境日主场活动在平凉举办,这既是对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肯定,也是全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一件大事、一项盛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心谋划,统筹各方力量,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筹备组织工作,确保办一场有特色、有实效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生动展示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成效,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下面,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甘肃省2024年六五环境日平凉主场宣传活动有关情况。

  甘肃省2024年六五环境日主场宣传活动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由省委宣传部、省生态环境厅、平凉市人民政府主办,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平凉市委宣传部、平凉市生态环境局、崆峒区人民政府承办。本次活动共分两个阶段进行,前期六项“绿色”系列宣传活动已于4月份启动实施,其中由市生态环境局、市文联联合承办的“美丽甘肃 镜头里的故事”生态环境保护短视频和“美丽甘肃 光影绿境”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共征集到短视频作品217个、摄影作品2889幅,目前已组织省市评委完成作品评选和公示,将邀请获奖代表在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进行颁奖;“黄河安澜”甘肃生态文学作品、甘肃省生态环保小达人选拔结果也将在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发布;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专题报道和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两项活动正在开展,请大家积极关注。主场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将于6月5日上午在平凉市崆峒区绿地广场举行,届时布设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生态环境保护科普展、生态文化作品展、生态环保产业(机构)展、生态环境保护设备展,开展“建设美丽甘肃 筑牢生态屏障”全民行动倡议签名、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在线有奖问答绿色兑换、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吉祥物打卡和集中宣传等活动,欢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积极参加,也请各位媒体朋友与我们一道讲好美丽平凉的“绿色故事”,为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平凉凝聚社会力量。

甘肃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环境空气质量一直是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打好蓝天保卫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请问目前平凉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怎么样?崆峒区在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崆峒区政府副区长 李文环

  李文环:

  蓝天保卫战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崆峒区作为平凉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阵地,承担着大气污染防治主要工作,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企业、建筑工地、机动车等造成大气污染的因子逐年增多,加之平凉中心城区地形独特,极易受到沙尘天气、通道传输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崆峒区紧盯“空气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目标任务,围绕关键领域,细化攻坚举措,深入开展燃煤污染、车辆尾气、扬尘污染、工业企业排放、面源污染、臭氧污染六项治理行动,中心城区空气质量总体稳定。截至4月底,中心城区优良天数99天,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1.9%,改善幅度在全省排名第三;PM10平均浓度为72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1.1%。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压实责任。召开全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形势分析研判、反思约谈等会议,细化目标任务、量化考核指标、明确推进措施。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周上街”督查调研6次、分管领导专题督查27次,逐级传导压力,逐项压实责任,做到了上下齐抓、协同共治,强力推进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是坚持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根据省上技术团队分析,目前城区大气主要的污染源是汽车尾气、燃煤、生物质燃烧和扬尘,我们紧盯这些污染源的治理,投入24辆机械开展中心城区道路清洁和洒水抑尘作业,加大雾炮作业和洒水频次,有效抑制了道路扬尘。扎实开展汽修行业、油品市场等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整治涉及喷漆业务汽修门店,安装高效处理设备,规范整顿喷漆房,持续强化重点路段车辆禁限行管理,严查冒黑烟车,劝返工程车、渣土车、三轮车914辆,淘汰报废机动车3466辆。

  三是坚持聚焦源头,依法治理。采取动态巡查、暗访抽查、集中夜查等形式,查处建筑工地抑尘措施落实不到位、施工车辆苫盖不严等违规行为。强化工业企业“一企一策”治理,完成秦能建材公司超低排放改造,对19家重点工业企业开展排口监测,坚决杜绝企业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等问题。坚持“冬煤夏配”,扩大洁净型煤配送范围,加快柳湖镇居民小火炉清洁取暖改造。充分发挥大气污染防治“曝光台”作用,发布曝光信息8期,倒逼企业履行环保责任。

  四是坚持健全机制,高效监管。加大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投入,今年区财政投入将达到9000万元。严格执行中心城区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管办法,健全区、乡(街道)、村(社区)三级监管体系,强化督查问责,做到了全覆盖、全方位、全时段监管。充分发挥“一市一策”团队技术优势,密切关注各时段空气质量变化情况,精准掌握区域性污染物因子,推送日分析调度信息34期、预警信息9期,交办问题143个,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精细化、专业化、高效化水平不断提升。

  虽然目前我区环境空气质量同比改善、总体向好,但距离省、市目标要求差距仍然很大,尤其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基础仍然薄弱,对大气污染缺乏有效监测和预防技术手段,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合力仍未形成,另外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短板和不足,抓工作的力度仍然不够、办法仍然不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保的措施仍不灵活,大气污染防治成效仍不明显,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我们深感责任和压力巨大。下一步,我们将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市区一体、齐抓共管、动真碰硬,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手腕,全力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坚决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在此,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保卫蓝天行动中来,理解支持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主动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共同守护崆峒的蓝天白云。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我们了解到平凉市在今年部署启动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请介绍一下平凉市此项工作的进展情况。

  兰仲武: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无废城市”建设的远景目标是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和处置安全。

  近年来,平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无废城市”建设,以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全面部署启动“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统筹推进各类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2023年6月开始申报省级无废城市建设,编制形成了《平凉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和《平凉市“无废城市”建设研究报告》。确定了平凉市2025-2030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了48项建设指标、39项重点工作任务和70项重点工程项目,编制了废物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和责任清单等“四大清单”。

  下一步我们将采取以下三方面举措推动工作落实:

  一是细化实施方案,建立落实体系。尽快审定印发《实施方案》,成立“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制度,加强各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逐项攻坚克难。从提升工业、农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推进生活源固废精细化管理和建筑垃圾多途径资源化利用,加强危险废物监管能力建设,构建固体废物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等方面,推动固体废物全链条治理。坚持以工业、农业、生活面源、建筑垃圾、危险废物五大领域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全域纵深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三是广泛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无废城市”建设良好氛围。组织做好“无废城市”建设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多角度、多形式加强宣传报道,广泛总结提炼平凉特色“无废城市”建设经验与模式。开展“无废”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全面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凝聚民心、汇集民智,引导全社会共同支持并参与“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普及“无废”理念。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近年来平凉市围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做了哪些工作?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住建局副局长 赵生宝

  赵生宝:

  平凉市2016年就开始谋划海绵城市建设,2018年《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批复实施,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启动。2022年6月在国家三部委的关心支持下成功入选全国“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申报成功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建设思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全域谋划、系统施策、因地制宜、有序实施,城市韧性明显提升,流域生态显著改善,人居环境更加美化,全方位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水平。

  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领导小组,下设“一办五组”,成立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服务中心,招标第三方咨询单位开展全程技术指导,夯实技术支撑。

  二是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级领导常态化对海绵城市工作进行专题研究、督导调度、跟进指导。制定印发《考核办法》,严格落实“周检查、月调度、季通报、年考评”制度,切实形成高位推动、左右互动、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三是完善制度体系。建立“2+1+20”规划管控体系。制定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平凉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1套,颁布实施中心城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等涉水规划20余项。建立“1+5+60”法规制度体系。颁布实施《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研究出台《规划建设管理办法》《中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建设考核管理办法》《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办法》等5项管理办法。制定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等实施细则60余项。建立“3+1+10”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图集》《植物选择技术导则》《验收及运维技术标准》3项,颁布《技术指南》1项,配套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海绵专篇审查要点》等制度文件10余项。形成“8个关键环节”全过程管控体系。从指标核发、可研批复、初设批复、专篇审查、图纸审查、过程监督、竣工验收、设施运维等环节进行重点监管,为海绵城市建设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四是突出宣传培训。通过微视频、公众号、主题宣讲活动等方式广泛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宣传,央视频、新华网、住建部官网发布我市相关信息、视频5次。中国建设报、中国环境报等官方媒体多次刊载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纪实文章。赴武汉、昆山等先进城市考察学习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做法,定期邀请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专家来平举办专题讲座、业务培训,有效解决项目建设中的技术难题。

  平凉市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紧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目标,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护山、固塬、治水、润城”一体统筹、融合推进。截至目前,累计新增透水地面面积73.61万平方米,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达到16万吨,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达到45.31%,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由26.74%提高到50.21%,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得到初步显现。

  一是探索海绵示范模式。立足宏观层面探索黄土高原河谷地区防洪排涝系统治理、西北水资源缺乏地区雨水资源化利用、黄土高原小流域水生态修复3种示范模式,中观层面构建9项常规指标和3项特色指标体系,微观层面形成海绵居住社区与景观融合、大坡度道路径流控制等“微改造”及雨水截污渗滤等本地特色技术。

  二是打造优质示范项目。重点建设6个连片海绵城市示范片区,打造36个典型项目,已建成典型项目17个、示范片区3个,2023年成功入选“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城市典范案例,3项工程入选项目典范案例,代表全国“十四五”第二批示范城市在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座谈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三是构建防洪排涝体系。围绕“海绵+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完善“八沟一河”、城市主干道和绿地、调蓄、管网相结合的大排涝系统,累计新建改造雨水管网34公里,消除易涝积水隐患点21处,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

  四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围绕“海绵+城市更新行动”,完善提升“十大行动”42项重点任务,改造老旧小区、居住社区20个,海绵型道路27条34.24公里,新建改造城市公园、街头游园21处,建成带状海绵型绿地11万平方米。

  下一步,市住建局将按照对标一流、争创先进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扛牢职责使命,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推动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在全国创经验、树典型,努力打造一座会呼吸、有韧性的生态宜居城市,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平凉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