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理论】建设好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2024/06/07/ 08:4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范鹏

建设好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范鹏

  城市是经济、政治、社会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明确了城市发展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规律,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统筹“三大结构、三大环节、三大动力、三大布局、三大主体”,努力实施好强省会行动,建设好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城市结构内容复杂、要素众多,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空间,体现城市量级的是规模,而支撑城市生存发展质量的则是产业。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能否形成符合当地实际、体现资源禀赋、突出文化特色、顺应市民习俗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产业结构,关系着城市发展的全局。空间具有自然地理制约性,离开自然地理条件规划空间结构就会脱离实际;而过于拘泥自然地理条件则可能导致自束手脚。基于已有地理环境而又不被其所束缚需要战略眼光和空间想象力,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思想基础;立足现实而不满足现状是确立理想空间规模的前提,有理想而不理想化则是在现状上求突破的底线。我省在总体发展中确立的“一核三带”空间布局顺应了城市发展的规律,体现着甘肃自身的特色,而强省会的明确导向则为全省城市升级提质创造了引领条件,要进一步提升兰州市的首位度、贡献度和聚集度,增强省会城市的引领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力争使其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管理服务和营商环境改善方面发挥引领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城市群是国家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的重要平台,要高度重视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与西宁等城市实现紧密链接、无缝衔接、精准对接,以兰西城市群为平台,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互补分工、基础设施协调联建、生态保护同向联动、环境治理共同发力。

  “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城市是由多种因素、复杂结构、特定功能和基础环境构成的社会大系统,如果前端有缺陷和问题,那么必然在后端引发一系列问题和麻烦。眼下,几乎所有城市共同面对的交通拥堵、空气质量欠佳等城市病,大多是由于前端因素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从前端入手,在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上同向发力、整体治理。具体到一个城市,要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重因素来制定规划。“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十二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城市规划首先要在这些方面着力,体现“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而管理和服务的刚性基础是规划、建设,如果规划时忘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建设就很难体现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管理和服务也缺少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因此,要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只有规划科学合理,建设才能规范有序;建设规范有序,管理服务才能让老百姓真正满意。同时,规划经过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

  “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升城市发展持续性。”城市是社会发展聚集度最高的区域,特别是现代城市集各种优质社会资源于一体,是区域政治、经济、科技、人才、金融、文化的中心。当下,我国城市发展中积累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靠改革的办法去解决。同时,城市发展动力不足,还有科技创新不力和文化动能释放不够的原因。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的要求,可谓切中要害。城市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就我省发展现状来看,重点仍然是推进规划、建设、管理、营商环境改善、服务水平提升、增强市民生活宜居度等方面的改革。要持续推进强科技行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用好用活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搭建更多创新中试平台;发挥好兰白科技创新示范区平台等作用。兰州市在院士数、专利数和在校大学生数方面有一定优势,激发各级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是增强城市发展动力的重要方面,要切实发挥好我们的人才资源优势。兰州是黄河文化的高地,要充分发挥黄河文化的精神激励作用,使大河奔流的进取精神、河汇百流的包容精神,进一步激发全省人民建设幸福之河、打造黄河之都的斗志。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城市兼具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我们在城市工作指导思想上不太重视人居环境建设,存在“六重六轻”问题,即重建设、轻治理,重进度、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重发展、轻保护,重地上、轻地下,重新城、轻老城。这些问题在我省、在兰州也曾不同程度地存在,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仍有提升空间。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需要我们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使住宅、商业、办公、文化等不同功能区既相互交织、有机组合,又相对独立、有所区别;结合环境整治、存量土地高质量再开发,逐步实现职住平衡,尽量减少城市内部不必要的人口移动;注重城市各区域之间的有效联动,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使城市成为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美化生态的综合功能区,使市民更好享受生产之乐、生活之美、生态之韵,提高生活质量。

  “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城市是政府管理、社会参与、市民生存的人群共同体,城市发展需要积极集聚、充分调动、善于运用好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的积极因素,消解阻碍发展的消极因素,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人性化管理,要深入群众了解民情、设身处地体察民意、广开渠道汇集民智、全力以赴解除民忧。社会各方面也要立足大局、着眼全局,积极主动建设性地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发展,当好主人公。同时,充分运用好市场机制建设,管理城市,更好服务市民。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要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在共建共享过程中,政府应该从“划桨人”转变为“掌舵人”,同市场、企业、市民一起管理城市事务、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型城市,不断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作者为兰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