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2024甘肃生态环保行】山绿起来 人富起来 魅力南梁书写华池精彩

 2024/06/07/ 09:33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 李婧 张晓燕 苏慧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婧 张晓燕 苏慧

  六月的南梁,满眼翠色,郁郁葱葱,万顷碧波在黄土塬上荡漾连绵……作为革命老区,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曾承载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红色的血脉在这片热土上赓续发扬,如今,在这片绿意盎然的革命圣地上,一幅“农文旅”融合的壮丽画卷绘就出民富景美的全新图景……

  6月6日上午,天气微凉、细雨绵绵,参加2024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的记者团一行驱车沿着蜿蜒的农村公路盘旋前进,一路来到了红色圣地——华池县南梁镇,不仅感受到初心力量、经历了一次荡涤心灵的洗礼,更是沉浸在绿水青山中,领略到了魅力南梁的新“颜值”。

绿色环绕中的华池县南梁镇

  “我们在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使得华池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我们还积极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庆阳市生态环境局华池分局局长慕万伟介绍说。

  在南梁镇,采访团看到了许多生动的实践案例。当地村民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养殖绿色农产品等方式,实现了增收致富。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工作,自觉维护家乡的绿水青山。这些成功案例不仅展示了华池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果,也激发了当地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今的南梁镇一派生机盎然

  “在南梁特色小镇建设规划中,我们科学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最大程度保留原生态。建设展现人景合一格局,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把南梁红色景区提升与小城镇建设深度融合,以景区提升带动小城镇建设,以小城镇建设助推景区提升,南梁镇被评为全国特色小镇和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华池县南梁镇党委书记张建政说。采访过程中,华池县的干部群众纷纷表示,他们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家乡的生态环境,让绿水青山成为华池县最宝贵的财富。同时,他们还希望借助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一平台,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来到华池县,共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魅力南梁

  华池县还注重传承红色文化,将红色资源与绿色发展相结合,探索出了“以红带绿、以绿托红、红绿结合”的“两山”理论转化新路径,打造了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通过修缮红色遗址、开展红色教育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华池县的历史文化,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这种红色与绿色的融合,不仅丰富了华池县的文化内涵,也为当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华池县以南梁为中心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以红色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达77%;围绕“多源互补”,积极打造风电、光伏、储能等清洁能源基地,建成全省大型风光电和装备制造基地;大力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建成“一园三片区”食用菌基地,食用菌产量达到6000吨,实现产值1亿元,出口创汇240万元;深入发掘沙棘“经济+生态+社会”三效合一功能,实施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暨高质量发展华池火焰沟片区沙棘产业园项目,吸纳500多名群众务工就业,人均增收4000多元;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再造一个子午岭”提质增效行动、“一村万树”等工程,完成人工造林96.41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32.38%,压减水土流失率2个百分点。

  采访团为这片土地的蜕变感到震撼,认为华池县创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宜居。同时,通过传承红色文化、培育特色产业等方式,华池县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丰收,走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高水平保护和谐共赢之路,更是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参考的模板。

  “山绿起来,人富起来,面朝大海中国春暖花开,一个梦用五千年文明的承载,美丽中国世世代代……山绿起来,人富起来,天地间回荡着中国节拍,我们的笑脸映辉风景的色彩,中国又一个新时代……”采访团返程的路上,一曲《美丽中国》从遥远的地方传来,歌声豪迈、令人澎湃,隔着车窗,回头再看一看南梁,这片红色热土在绿色海洋中正书写着新的希望与未来……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