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一把手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张国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

 2024/06/12/ 08:3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张国珍

【一把手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张国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各领域、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培养政治坚定、素质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化整体统筹 健全体制机制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各级各类学校要成立由党组织书记担任“一把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领导小组,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事业发展规划。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支撑的三方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庭日等多种途径密切家校联系,组织开展专题教育宣讲等活动,引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履行教育未成年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家国情怀的法定义务。

  建立一体化教育体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标准,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融入学生守则、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学校章程,探索建设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化开展的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体系。

  聚焦主题主线 拓宽育人渠道

  统筹课程教材建设。贯彻落实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出版座谈会精神,选好用好管好教材。落实国家课程目标,开设好国家规定必修课程和系列选修课程。用好国家专题统编教材、专题教育读本、资源库、示范课程教案和教辅资料等,将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求的内容有机融入地方课程教材中。依托相关课程或活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面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的法定要求。实施“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行动,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根据不同学段不同课程的特点和内容,融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讲深讲透讲活,真正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丰富教育实践形式。实施“石榴籽”工程,组织学生参加“石榴杯”系列文化活动,搭建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分学段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贯通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建设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打造一批精品项目,提供场景式、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注重队伍建设 加强科研督导

  打造教师队伍。坚持全员育人,建强德育和思政教师为主体、其他学科教师为重点、班主任和辅导员深入参与的教师队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师范类院校师范生培养重要内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师资培训专项计划,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提升思想理论水平,提高政策把握能力,着力打造层次结构合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师资团队。

  加强科研支撑。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相关学科建设,鼓励多学科共同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推动学科融合。构建适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有条件的高校试点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机构和相关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强化督导考核。学校要健全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教育质量监测。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内容,把增进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认同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核心标准,定期开展督导评估并强化结果运用,及时督促整改,有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落地见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