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理论】厚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根基

 2024/06/14/ 08:4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白组轩

厚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根基

  白组轩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新变化、新趋势,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能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能够形成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白银正处于产业升级的转型关键期、发展动能的加快集聚期、跨越赶超的发展窗口期,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白银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人,关键靠人,人才引领、人才驱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做好选贤任能、强基固本、育才聚才等各项工作,激励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新担当、作出新贡献。

  聚焦中心大局,着力锻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骨干力量。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核心在干部能力水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建设一支理念新、本领高、作风硬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组织部门要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动领导干部成为创新领域的能手、提质增效的高手、引领生产力的多面手。要树正用人导向。突出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注重在改革发展主战场、重点工作第一线、科技创新最前沿中考察识别干部,大力选拔在高质量发展中争先进位、敢闯敢干、实绩突出的干部,真正把那些关键时刻能扛硬活、能打硬仗的优秀干部发现出来、使用起来,以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推动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要大力宣传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先进典型,营造鼓励改革、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引导干部争当改革创新的实干家、行动派、执行者,凝聚起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要突出实战实训。紧密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围绕新兴材料、新兴领域、网络技术等新质生产力相对集中、干部平时接触较少的产业,针对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绿色发展等知识,分层分类开展专业能力培训,着力提升干部能力水平和专业素养。注重把想干事、能干事、肯干事的干部,放到艰苦复杂环境、关键吃劲岗位实践锻炼,推动经历变经验、阅历变能力,切实增强干部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维和本领。要强化考核问效。坚持目标导向、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以高质量考核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运用平时考核、专项考核、年度考核等方式,构建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将高质量发展任务具化为考核指标,精准设置关键性、引领性指标,实行差异化考核,考准考实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把政绩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等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干部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扛重活、打硬仗、创实绩。

  激发人才活力,不断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智力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在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要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聚焦本地战略新兴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着力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新平台。要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加强对人才引进工作的统筹推进和指导,结合本地发展实际和新兴产业需求,分层次分领域建立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库”。落实“先引进后备案”制度,指导全市教育行业、医疗机构、各级中心学校通过发布公告、开展校园招聘等方式,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设立院士工作站(协同创新基地)、专家工作室等高水平创新平台,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专家人才开展交流合作,推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分行业分层次推进人才梯队建设,大力储备青年人才,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重点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金融管理等人才队伍。扎实推进“凤舞铜城”人才计划,着力构建“行业首席专家+铜城青年英才”的人才梯队培养模式,不断壮大本土人才队伍。强化平台聚才效应,打造以“两区”为支撑的人才创新中心,推动人才、科研、技术、设备等资源实现线上集聚、线上配置、线上整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一体发展。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及时完善人才发展“授权松绑”政策清单,落细落实各项惠才举措,切实提升人才工作效能。要继续深化人才管理、评价、激励、使用、流动等“五项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度,持续推进科研人员减负行动,畅通人才交流通道,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协同落实党委联系专家、人才服务卡等制度,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着力营造惜才爱才留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白银市委组织部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