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肃网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登科)简牍不“简”,记载着丝路文化;简牍有“声”,讲述着中华智慧。6月17日下午,“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甘肃行采访团走进甘肃简牍博物馆,聆听封存千年的丝路之音。
“南方地区盛产竹,故简牍多为竹质,西北地区因为竹稀少,人们就多以松木、胡杨和红柳等制作简牍。简牍一般出土于长城烽燧遗址、墓葬和废弃水井。”工作人员详细讲述着简牍的“故事”。
珍贵的简牍,就是一部“百科全书”。细细翻阅,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社会经济……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记载了2000多年前丝路之上的点点滴滴。
参观的网络博主认真聆听讲解。
甘肃简牍博物馆收藏的简牍以汉简为最,出土汉简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素有“汉简之乡”的美誉。内容多为两千年前河西边塞军事屯戍文书,是两汉时期中原与西域关系和西北边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民族、社会等领域的实时记录与原始档案,其中包含大量中西文化交流和“一带一路”历史渊源的第一手史料。
“居延汉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悬泉汉简”……众多的汉简和上面故事,让大家感受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边关文化和生活场景。
甘肃简牍博物馆是目前中国汉简藏量最大的,集简牍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学于一体的国家一级专题类博物馆。现收藏各类文物50129件(组),三级以上的珍贵文物共31943件(组),其中一级文物1679件(组)。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网络博主正在编简成册。
参观结束后,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大家来到了简牍书写体验区,在工作人员指导下,网络博主纷纷拿起简牍,书写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丝路文化的敬仰。“小小的一块简,上面竟然能写这么多字,而且还得将这些简串联起来,好难!”一位网络博主说道。
拂去沾于简牍之上的泥沙,梳理藏于简牍文献中无数个中华优秀文化因子,丝绸之路的全景式画卷便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各位博主的体验过程中,不仅了解到了简牍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更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甘肃主会场活动在甘肃简牍博物馆举行
- 2024年02月07日上演《 乐动敦煌》体验汉代市集 春节期间甘肃简牍博物馆将举办系列活动
- 2023年08月04日【简牍中国】西北师范大学:让简牍学“冷门”回暖 “绝学”有继
- 2023年08月03日【简牍中国】甘肃省博物馆迎来暑期客流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