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2024年公祭伏羲大典】追根溯源,一场火花四射的思想碰撞——2024年伏羲文化论坛侧记

 2024/06/21/ 01:07 来源:新甘肃 记者 施秀萍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盛夏,“羲皇故里”葳蕤生香,繁花似锦。

  6月20日,天水师范学院嘉宾云集——在迎来2024(甲辰)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之际,2024年伏羲文化论坛在这里如约举行。

2024年伏羲文化论坛在天水举办。(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高樯拍摄)

  梳理文明起源,揭示历史脉络,凝聚文化共识,坚定文化自信......论坛以“弘扬伏羲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为主题,来自大陆和台湾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国学精英,在一次次思想碰撞中,共赴一场体验伏羲文化魅力、传承伏羲文化的时空之旅。

  深植根脉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关于太昊伏羲的文字记载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出现,《左传》《管子》《周易》《庄子》《战国策》《山海经》等先秦典籍均有关于太昊伏羲的表述。东汉班固《汉书》首次将伏羲列为商贾帝王世系之首,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首列伏羲为三皇之首。

论坛现场。

  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引经据典,揭示伏羲的鲜活形象和伏羲时代社会生活的生动场景。

  画八卦、造书契、结网罟、取火种、养牺牲、兴庖厨、造甲历、制嫁娶、定姓氏、创礼乐、制九针、立占筮、设九部、龙纪官、服诸夷……关于伏羲的十五种发明创造,或有后人附加成分及神化,但伏羲用文明灯火引导先民摆脱茹毛饮血、巢穴群居、鸿蒙未启的原始状态,用一系列发明创造带领华夏先民告别洪荒迈向文明,在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等方面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这一点,已是广泛共识。

  “伏羲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开创文化,其中必然蕴含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中华文明密码。”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宁如是说——伏羲文化的根脉是:筑屋筑庐,始得安身立命,开古建之先河;以歌配律,礼乐之风大开;自造干戈,饰武学,始创“木兵”;尝百药,制九针,尊之为医宗。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有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提高了先民的生活质量,丰富了先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深研内涵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上古时代,伏羲率领部落先民,进行了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开辟了影响深远的远古文明,形成了积淀丰厚的伏羲文化。

  “伏羲文化所蕴含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基因,成为催生和滋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源泉。”台湾新北市瑞芳区里长联谊会会长黄茂峻介绍道,由伏羲及其文化所奠基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有五个方面:穷究天地的探索精神、大无畏的创造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刚柔相济的变通精神、包容求同的和合精神。

  “伏羲文化的精华是流传千古的八卦。”在吴宁看来,八卦又称易学,是中国哲学的精华。

论坛现场。

  “伏羲画卦的意义,只有通过中国文明与人类其他文明的路径差异才能得到更清楚的认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方朝晖以《重估伏羲:易宇宙观与中华文明路径》为题,从文化心理学新发现出发,讨论伏羲画卦基础上所形成的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及其意义,尤其对于塑造中国文明路径的意义。

  “从‘内容、时间、空间’三维属性观察,我们看到了《伏羲八卦》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易学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张智珺说。

  “伏羲文化万年说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试论天水‘卦台山’与伏羲‘画卦’之关系”“伏羲时代的饮食”“天水伏羲庙诗歌的景观书写模式”......论坛上,专家学者全方位、多角度研究阐释,为伏羲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深化传承

  文化因传承而永续,因创新而出彩,因发展而辉煌。

  多年来,以天水为中心的全国性伏羲文化发掘、研究、宣传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中华始祖文化的传承赓续和发扬光大,为推动地方区域文旅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伏羲文化也已成为天水乃至甘肃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伏羲的诸多发明创造不仅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亦如血脉一样融入我们生命中,代代传承。从古至今,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祭祀伏羲、尊崇伏羲文化的传统赓续不绝。伏羲文化早已成为海内外华人普遍认同的民族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

论坛现场。

  “伏羲文化的广泛传播,既是其文化本身的力量所在,也与从未间断的交流密不可分。”黄茂峻介绍道,近年来,前来伏羲庙朝圣拜谒、踏访考察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过。台湾的民间习俗中亦有诸多伏羲文化的展现,“伏羲文化在台湾的广泛传播,也是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见证。”

  “文化需要传承,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是我们肩负的神圣使命。”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李洋溢在致辞时说,“我们在这里举办论坛,绝不仅仅是缅怀先祖的情感抒发,更希望以一场传承与弘扬中华文明的盛会,促进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让伏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