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关系办理入学?甘肃公安:不要抱有幻想
每日甘肃网6月21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近日,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接到群众报案,反映一位“能人”庞某可以帮助学生“办理入学”,还能协调单位“安排工作”,但在收取了“活动经费”之后,就人间蒸发。6月19日,省公安厅曝光庞某诈骗行为细节,提醒广大市民群众,在解决问题或表达诉求时,务必走合法、正规途径,不要寄希望于托关系、走后门,警惕“请托办事”型诈骗套路。据悉,报案群众都是为了孩子上学、工作就业向庞某求助。可无一例外的是,庞某在收取“活动经费”后,就开始装聋作哑、借口推辞,直到最后人间蒸发。办案民警很快抓获庞某,通过细致审讯和深挖,民警发现庞某行骗作案多达30余起,诈骗金额高达500余万元!
案例一:入职某医院诈骗案
手段:装腔作势、欲擒故纵
庞某张口就问学历、问意向,显得胸有成竹、十拿九稳,给受害人一种“能”的感觉、“稳”的姿态,随后商定报价还 “打折”“按比例支付”,给受害人以“事成之后全款结算”的错觉。受害人上当受骗后,出于“办成事”的焦急心理,将“办事经费”一笔笔转给庞某,而当受害人询问“办事进度”时,庞某居然抛出了热点话题“医疗反腐”,着实装模作样把戏演到了极致。
案例二:入职某集团诈骗案
手段:滥竽充数、百般推脱
庞某欺骗未能通过面试的求职者,告知其只要自己“运作”,就可以“加试”,等通知上班,并向受害人发送了面试“试题”。此时受害人表示,同一批参加考试的其他求职者已经上班。为了稳住受害人,庞某编造发送虚假入职信息,被受害人发现与自己的意愿不符,庞某推说可以“先入职、后调动”,随后向受害人表示办理的最终结果还要看用人单位,极尽推脱之事。
案例三:入职某公司诈骗案
手段:花言巧语、诱你深信
庞某为了成功行骗,自然也花了不少工夫,对招聘考试信息有一定的掌握,目的就在于借助考试信息编织谎言,同时“套近乎”刻意提出“我们这些关系户”等语句,让受害人信以为真。受害的求职者通常都十分关注自己求职的限制条件,比如专业、年龄等,而庞某也准确切入这些关键点,给出明显模棱两可的解读,受害人出于迫切想要入职的心理,盲目轻信导致被骗。
案例四:小学生入学诈骗案
手段:逾规越矩、大包大揽
庞某在面对受害人提出的小学生入学登记流程时,居然表示必填项目可以不填,仅仅要求发送简单的信息就可以“办理”报名登记,收钱之后还不忘“提醒”受害人“会有人联系”。像这样明显不符合教育部门入学要求的操作,在庞某的满口答应下,变成了受害人寄予希望的“捷径”,而最终的结果只有一种:受害人不仅损失了钱财,还丧失了孩子就学的机会。
案例五:在校生转学诈骗案
手段:急于求财、贪得无厌
庞某的目的与天下所有的骗子都一样——受害人兜里的钱。当庞某感觉受害人还在犹豫或举棋不定时,就会主动关心问候,看似热心帮忙,实则急不可耐、等钱入账。当然,收钱之后还假惺惺地承诺:“全额退,无条件退”。而此时的受害人,浑然不知自己是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骗子身上,不仅孩子没法转学,家中积蓄也被骗走。
甘肃公安提示:眼下正值毕业季、入学季,不少诈骗分子企图利用老百姓“找熟人好办事”的心理,针对子女上学、工作入职等“心尖上”的问题实施诈骗犯罪活动。一旦遇到此类情况,千万不要心存侥幸、抱有幻想。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梦圆 见习记者 颜维俊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3年11月14日女子遭遇电信诈骗 社区民警上门及时阻止她被诈骗
- 2023年11月06日甘肃公安提醒:警惕“提前还贷”诈骗陷阱
- 2023年11月01日甘谷一男子冒充“富二代”诈骗落法网
- 2023年08月25日开学在即 兰州公安发布新生防诈骗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