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1号线开通5周年累计运送乘客3.2亿人次以上 轨道交通悄悄改变兰州人出行习惯

 2024/06/24/ 08:16 来源:兰州日报 见习记者 陶奕冰

1号线开通运营5周年累计运送乘客3.2亿人次以上

轨道交通悄悄改变兰州人出行习惯

  每日甘肃网6月24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6月23日,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迎来开通运营5周年。5年来,这条全长25.9公里,国内首条穿越黄河河谷的地铁线路凭借运量大、时间准、速度快、安全舒适、绿色环保等优势,无声地影响了兰州市民的公共交通出行习惯,也形成横贯城市东西的一小时“工作圈”“学习圈”“朋友圈”“娱乐圈”。

  运行 稳居客流强度全国前10名

  5年间,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安全运营1826天,共开行载客列车50.45万列次,累计运送乘客3.2亿人次以上,运营里程达1126万列公里,运行图兑现率达99.99%,正点率达99.99%。借助2号线开通全线成网的“东风”,为全网仅有35公里的运营里程能够稳居客流强度全国前10名,奠定了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公共交通体系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公共交通分担率实现了零的突破已达23%,在兰州市“六位一体”公共交通体系中的“骨架”功能日益显现,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布局的优化、城市交通拥堵的缓解、城市品位的提升、城市文明的涵养。

  服务 打造“出行无忧”品牌

  5年间,兰州轨道交通持续落实服务规范,兑现“安全、准点、快捷、舒适”的服务承诺,塑造“出行无忧、贴心一路”的服务品牌。不断巩固“班组管理五型化、行车岗位严谨化、站台作业标准化、票务工作细致化、窗口服务贴心化、文明用语常态化、环境卫生整洁化、警企联动一体化”的车站“八化”建设成果,总结经验推先进,查找问题补短板,将车站“八化”建设成果向纵深推进。运营服务期间,重点关注特殊环境、特殊时间、特殊事件和特殊人群,逐步满足多元化、个性化乘车需求,努力为广大市民提供高质量、标准化、贴心化的服务。不断丰富宣传和志愿服务活动载体,着力推广文明出行、低碳生活理念。

  保障 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处置能力

  兰州轨道交通在安全保障方面建立常态化应急演练模式,通过编制应急预案,组建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应急物资和设备,开展各层级应急演练14997次,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5年来,未发生一般以上运营安全生产事故、运营险性事件、从业人员责任伤亡等事故。

  同时,对车站工作人员定期开展急救培训,配置完善应急药箱、药品、自动体外除颤仪,最大程度地维护乘客生命安全。进一步完善引导服务,录制发布乘车指南、客运服务、票卡政策等视频165部,帮助乘客提升出行效率。

  支付 多种方式提升乘客出行体验

  在优化乘车支付方式方面,兰州轨道交通运用区块链技术建设ITPS系统,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首家接入“长三角”经济带的城轨城市。发行计次卡、开通轨道交通一卡通、单程票、银联ODA、轨道交通APP二维码、支付宝、微信、翼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进站乘车,有效减少乘客现场排队购票时间、缓解车站人员聚集问题,大大提升了乘客的出行体验,实现了“码”上乘车,“码”上幸福。同时,通过在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前后发售生肖卡、节日卡,联合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组“CP”发行联名卡,跨界合作推出兼具文旅和交通特色的新产品、新服务,彻底融入了兰州交通文旅品牌建设工作,在提升兰州文化品位方面贡献了“兰州轨道交通”力量。

  责任 坚决展现企业担当

  5年间,兰州轨道交通积极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活动,稳步推进车站“八化”建设,全面提升运营服务品质。相继在轨道交通1号线各站点开展120余次志愿服务活动,为市民宣传、普及安全文明乘车知识,耐心解答乘客出行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宣传主阵地作用,设置公益广告3000余块,每日在轨道交通1号线为主体的PIS系统播放公益广告上万次。在轨道交通1号线各车站客服中心摆放应急医药箱、雨伞、轮椅等便民免费服务用品。面对每年度举行的中高考,兰州轨道交通推出考生免费乘坐轨道交通活动,开辟“高考绿色通道”,为高考学子提供“助考服务”。

  5年来,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共受理客服投诉4487件,回复4487件,回复率100.00%,年度乘客满意率达97.94%,登记失物信息10126件,收到乘客锦旗、感谢信、致电表扬共计1432件。

  立足新起点,强省会的号角已吹响。兰州轨道交通将以创新与发展为目标,加快推进智慧轨道、绿色轨道建设,持续提高运营服务水平,为新时代美丽兰州建设谱写“兰州轨道人”下一个5年的精彩华章。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见习记者 陶奕冰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