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汉代《医药简牍》 我国最早的医药原始文物

 2024/06/26/ 08:47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荆雯

汉代《医药简牍》 我国最早的医药原始文物

  中医被称为中国三大国粹之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武威《医药简牍》作为一部简牍版医籍,丰富了我国的医学遗产。从其丰富的内容窥见中医是古人与疾病斗争中不断积累的宝贵经验。它的重见天日为中国医学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材料。

  它既是文字文献,又是文物真品,各种历史信息并存,体现着甘肃这个丝路重镇在古代文化中的独特地位。甘肃是全国出土汉简最多的地区,然而如著名的《流沙坠简》与《居延汉简甲编》有关医药的记载却非常有限,武威《医药简牍》丰富完整的内容成就了其国宝级文物的地位。

  医药简牍 汉代,1972年武威市旱滩坡汉墓出土,共计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松木削制。简文每简1行,牍2—3行,多者达6行。从简牍上遗留的痕迹看,简有三道编绳,先编而后书,78枚简为一卷册。可分为两种:一种宽度为1厘米,简的边侧有锲口,简文内容是医治内科、外科、妇科及五官科的医方,还有针灸方面的刺疗医术及禁忌;另一种宽度为0.5厘米,简的边侧无锲口,内容是医治各科疾病和疑难症的医方。 牍有二道编绳,先书而后编,14枚牍为一卷册。简书内容丰富,抄录当时验方,保存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医药方有30多个,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等,处方中所列药物近百味。有些药方还详细记载了病名、病状、药物、剂量、制药方法、服药时间、用药方式、针灸穴位以及注意事项等,是研究汉代临床医学、针灸学和药物学的重要资料。  

  1.老中医的陪葬品

  武威旱滩坡,是紧依祁连山北麓的一块台地,这里曾被认为是块风水宝地,有历朝历代坟冢百万多座,也因此形成了以莲花山为中心向南北延伸的旱滩坡古墓群。1972年,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该坡地东部一条山沟西岸的这座墓葬。随后,甘肃省博物馆及当时的武威县文化馆对这座土洞式墓进行了清理。

  据推测,墓主为一老年男子,棺前竖木质鸠杖一根。汉代有“七十赐王杖”的尊老制度,由此判断,墓主为鸠杖主,年龄至少在70岁。在墓主头顶部,一麻质囊袋内装有木质简牍一束,经整理出土简牍共有92枚。从简牍所载内容看,全部为有关医学的记载。

  自此,一位悬壶济世、妙手仁心的老中医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随葬医药典籍应是他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与心得记录,其中汇集了当时有实用价值的验方,其内容涉及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中医基本学科。

  他的一生对医药研究颇深,他将毕生所学及实践经验中所遇疑难杂症的方剂当作日志一样,记录在汉简之上,死后随葬身边,可见此简之于他是真爱。

  也正因西北气候干燥少雨,简牍出土时才墨迹如新,我们方可在两千年后一睹真容。这位老中医恐怕也不会想到,他在竹简之上留下的墨迹,却给2000年后的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医学的窗口。

  2.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

  《医药简牍》一经出土便引起广泛关注。它不仅是考古学上一项重大发现,更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我国医学历史悠久,1949年后,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批批秦汉简牍,其中不乏医药学方面的珍贵资料,它们开阔了学者视野,促进了古医药学研究。而此简不仅在数量上远超其他汉简,而且内容极其丰富。

  此简保存医药方30多个,包括了针灸、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药价等多方面内容,处方中所列药物近百味,记载了各科的病名、病状、药物、剂量、制药方法、服药时辰和药量、生活禁忌,以及药方主治名称等,足见我国古代医学在当时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医药简牍》出土为研究民族医学史的生理、解剖、方剂、病名、治疗、养生等诸学科,提供了第一手科学资料。

  此简就其时代推断,上限约在东汉早期。因此这些医方不仅在东汉时治病施用, 东汉以前的医学经验也传留其中。简上所记的约一百味药物名称, 除少数药名不识外, 多数均见于《神农本草经》, 张骞通西域后引入的药物, 简中均未见, 说明《医药简牍》保存着汉代早期的医学遗产。

  我国医学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很大的发展。汉代科学、天文历法及其他文化方面的进步很突出,为汉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当时有关医药的著作就有医经七家, 经方十一家, 共四百九十卷。《黄帝内经》仅是其中的一种, 它是一部医药理论著作,总结了先秦的医学思想和治疗原则,不载药物配方;而《神农本草经》为最早的药物学经典,汇集先秦医疗实践中的中药名目,但不举方剂;后世医家尊《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为方书鼻祖,其原型《伤寒杂病论》著作早已佚失,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而中医学界认为《医药简牍》的内容相较而言更完整、更具体、更明确。这部医药典籍体现了我国药物学、方剂学从战国到东汉初的长足进步。上述早期医药典籍都是经过历代辗转传抄修订刊印,而《医药简牍》则是我国最早的医药原始文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代的医药水平和真实情况,它的可靠性不言而喻,也正是它成为国宝级文物的价值所在。

  3.简牍书法造诣深厚

  简牍作为汉字书写的载体,一般字多时写于编连成册的“简”上;字少时则书于“牍”。 旱滩坡出土的这批《医药简牍》,使用了松木、杨木两种材质,共计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

  简身明显有三道编痕,分为宽、窄两种。一种宽1厘米,共41枚,每简容35字,两枚首简空白无字,如今天的书籍扉页、封面一样。一种宽0.5厘米,共37枚,因卷在内部,保存较好,字迹清晰,每简牍容纳37字,末简尾题“右治百病方”五字。

  牍面无编痕,多书写两面,每面容字多为两行以上,最多者有六行,每行容字33字左右。《医药简牍》不仅在医学史上弥足珍贵,也为考察古代简牍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医药简牍》的文字为竖行墨书,书体以隶为主,兼用章草。运笔练达、洒脱自如。严谨中露飘逸,写意又不失规整。书法家善用“率意、质朴、粗犷、雄健”来形容甘肃汉简的书写风格,而这些特点在《医药简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除去它本身的医学价值以外,《医药简牍》在书法艺术方面也堪称稀世之作。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荆雯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