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新闻发布厅  >  国新发布

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有关情况

 2024/06/27/ 16:48 来源:中国发布
图片已损坏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任务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先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益明先生,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司负责人刘云峰先生,嫦娥六号任务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先生。

  下面,首先请卞志刚先生作介绍。

图片已损坏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

  主持人好,各位记者朋友好,非常感谢大家对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的关心支持和关注报道。

  在会场,我们也摆放了嫦娥六号和鹊桥二号的模型,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人类首份月球背面样品,精准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亲致贺电,高度肯定嫦娥六号任务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全体参研参试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

  探月工程四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批准的航天重大工程,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体现了新型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壮举,举国振奋、举世瞩目。回顾过去的3个月,我们和全国人民一道,心系嫦娥,一路守望。3月20日,鹊桥二号中继星发射,提供月背中继支持。5月3日,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准时点火,成功将嫦娥六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历经地月转移、近月制动、四器两两分离、平稳落月、钻表取样、月面起飞、交会对接、样品转移、环月等待、月地转移、再入回收等11个阶段53天的挑战,嫦娥六号终于满载成果返回地球。

  这是一次探索之旅。月球背面的地质结构、物质组成以及宇宙早期环境充满神秘。此次嫦娥六号选择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东北部阿波罗撞击坑边缘,这是月球上已知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坑。科学家对从此处钻取和表取的月球样品开展研究,有望发现更多太阳系和月球演变等重大科学奥秘。

  这是一次创新之旅。嫦娥六号任务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和“一项世界第一”。即,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月背智能采样技术、月背起飞上升技术,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再次创造了中国航天的世界纪录。同时,月面展示国旗所用的“玄武岩纤维”新材料、智能移动相机等新技术,也可广泛应用于国计民生领域,推动航天创造美好生活。

  这也是一次合作之旅。此次任务与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开展了4个科学载荷的合作,获取了珍贵的第一手科学数据;开展了测控领域的协同合作。多国航天机构、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官员受邀观摩发射。任务成功后,多国航天机构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国际同行和友人,向我们发来祝贺,并期待深化合作。在此,我代表中国国家航天局一并表示感谢!我们也鼓励国内外科学家,联合开展月球样品与数据的科学研究,力争获得更多原创性成果。

  特别要提的是,今年是党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20周年。20年来,在工程领导小组各单位的大力协同下,全线强化使命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实现连战连捷,不断让中华民族飞天揽月之梦变成现实。工程汇聚了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培育凝炼了探月精神,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和管理人才,形成了重大科技工程实施的成功模式,打造了我国深空探测核心能力,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每一次任务在实现既定目标后,又开展了拓展试验,为后续工程任务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另外,以科学发现为例,中外科学家使用中国探月数据,已发表1900余篇论文。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中,中国科学家发现了月球的第6种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研究还证明,月球在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使目前已知月球地质寿命“延长”了10亿年。月球样品进入“嫦娥时代”,极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乃至宇宙的认知。

  女士们、先生们,深空浩瀚无垠,人类求索无限。后续嫦娥七号、八号,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三号等任务正在按计划推进。中国国家航天局坚持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航天国际交流合作。期待与更多国际同行携手,为拓展人类认知、增进人类福祉,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下面我和我的同事们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图片已损坏

  寿小丽:

  谢谢卞志刚副局长的介绍,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图片已损坏

  中国日报记者:

  昨天下午嫦娥六号探测器的返回舱在北京开舱,现在公众非常想知道这次到底取回了多少克的月壤?另外这次月背采样任务遇到了哪些挑战和困难?这次嫦娥六号任务有哪些创新之处?

  卞志刚:

  请胡浩总师回答这个问题。

图片已损坏

  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

  嫦娥六号任务和嫦娥五号任务一样,我们的目标是两公斤月壤,拿到两公斤是目标,我们容器就设计到这么大,再多也装不下。跟大家披露一个信息,这个事儿恐怕要明天才能揭晓,所以希望大家再耐心等一天,一定会有很多惊喜。

  刚才这位记者问到有哪些挑战?嫦娥六号原来是嫦娥五号的备份,执行月背任务是对备份提出的新挑战。我感觉挑战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质量和可靠性方面的挑战。航天任务非常复杂,嫦娥六号作为备份生产时间比较长,所有产品只要生产出来就有寿命,所以它的寿命决定了执行任务的质量。实施过程中,时间比较长的这些产品,怎么处理?怎么来补充?怎么来更换?这是很重要的挑战。

  为了完成好这次任务,我们在嫦娥五号备份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更换,保证上天产品的可靠性。同时,地面产品也是这样。航天是大系统,天上、地面要协同工作才能完成任务。地面设备的质量也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很多设备是嫦娥一号的时候已经生产了,所以嫦娥六号执行任务之前把上天产品和地面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的工作又深入梳理,使整个系统能够更健全、更健康、更可靠。这是对我们的第一个挑战,完成任务一定要有好身体,所以我们把探测器、火箭的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二是技术状态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要在月球背面着陆采样,就要增加很多相适应的变化和适应月背条件的一些改变。大家知道,月背不能直接通信,要增加中继星,探测器就要适应中继星的要求,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挑战。技术状态的变化带来的这些挑战性是我们在工作当中十分重视的,我们经过了充分验证和充分准备,来保障这些改变的状态能够适应月球环境要求,能够适应整个系统要求。

  三是计划安排上的挑战。大家知道,正式开始嫦娥六号任务是2022年8月,到2024年5月3日执行任务大概只有一年半时间。在整个工程当中是比较紧张的。另外我们还增加了国际载荷和中继星,中继星要从头开始研制,一年多的时间,中继星研制团队克服了很多困难,开展了大量试验和验证工作。因为现在的中继星不是只针对嫦娥六号任务的,是针对后续任务的“百家星”,所以它要不断地开展前沿性研究,不断适应嫦娥六号的需要,还要适应后续发展的需要,所以它的研制工作很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开展挑战性还是很强的。

  再一个挑战是国际搭载,我们向国际上承诺拿出来着陆器10公斤、轨道器10公斤的重量余量,开展国际搭载,我们践行了诺言。我们国际搭载开展得不错,国际搭载的项目也都是研制项目,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要和团队融合,共同完成任务,挑战性很强。语言不同、工作习惯不同、研制程序的标准不一样,都要在这一年当中磨合,还要开展大量试验。事实证明我们圆满完成了任务,应该说应对这几个方面的挑战都获得了成功。这些挑战是财富,也为我们后续完成更复杂的任务积累了经验。谢谢。

图片已损坏

  新华社记者:

  月球背面地形非常复杂,通讯受限,我们很想知道,在追嫦娥的过程中,53天任务这么复杂,咱们采用了哪些相应的技术或者策略来确保着陆器的安全着陆和有效采样?同时,在研发过程中,咱们科研团队如何保证探测器的高可靠性?谢谢。

  卞志刚:

  这确实是巨大的挑战,请林总回答这个问题。

图片已损坏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益明:

  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实行采样返回,在整个研制之初,研制团队就意识到难度非常大,挑战和风险也非常大,包括月背的地形地貌非常复杂。我们在月背采样的时间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在月背起飞的时候,地面是没法支持的,主要是测控有轨道相关计算,为此我们团队突破了包括月球逆行轨道的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采样、月背自主起飞等相关关键技术,实现了可靠、安全的月背采样返回。

  刚才问到怎么样保障任务的圆满成功。刚才胡总也提到了相关措施,我再补充几方面:

  首先,在设计的时候是基于系统工程技术的方法开展了探测器综合集成和优化设计。我们在飞行轨道任务选择上,我们不但充分继承了前几次任务相关经验,同时因为嫦娥六号作为嫦娥五号的备份件,这时候我们综合考虑了嫦娥六号跟嫦娥五号的关系,常规说其中一个考虑构型布局,另外包括在月背的采样区域,月背的光照和测控条件等多种资源约束下,我们设计了逆行的轨道飞行方案,做到了整个系统设计最优、最高效。

  第二,在研制过程中强化了风险识别与控制,保证了探测器的产品高质量高可靠。特别是围绕嫦娥六号任务的特点,运用航天产品保证的方法,对整个技术和管理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与控制。同时我们充分发扬航天精神的优良传统,坚持零缺陷管理质量理念,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运用航天过程的质量方法,工作中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任何一个隐患、任何一个问题,实现了我们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好的目标。大家也知道,飞行过程当中大概有上千个动作,我们全部精准实施到位。

  第三,在深化实施精益质量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高质量保证了任务的圆满完成。大家应该知道,航天科技已经构建了一套架构科学、流程优化、协同高效、持续改进的精益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质量管理,以及包括组织级的把关,独立评估、可信构造和确认等相关活动,确保了我们以探月工程为代表的重大专项高质量、高效率圆满完成。

  最后,嫦娥六号任务的圆满完成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是充分发挥了新型举国体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标志性成果。后续我们将牢记航天强国使命,大力弘扬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持续做好深空探测等重大专项工程,为全面推进航天强国、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

图片已损坏

  法新社记者:

  美国法律禁止美国和中国开展太空领域合作,首先您对此有什么评论和看法?第二,美国科学家是否会参与研究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样本?谢谢。

  卞志刚:

  谢谢您的提问。在同美方开展航天领域合作交流上,中国一直持开放态度,我们曾经与美国建立过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的航天合作工作组,也曾与美国政府建立民用航天对话机制。应美方要求,我们还建立了中美火星探测器轨道数据交换机制,便于双方共同对探测器碰撞风险进行评估,以保证双方的火星探测计划能顺利、持续进行。但正如您提问的,中美航天合作的障碍根源还在于美国“沃尔夫条款”这样的国内法,阻碍了中美航天合作。

  中国航天创建以来,60多年取得了大量成就。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中国航天的成就是中国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实现的。美国的“沃尔夫条款”阻碍了中美两国正常的航天交流,但无法阻碍中国航天快速发展的步伐。

  您问到美国科学家会不会希望共同参与我们月球样品的探索。我相信他们是希望的。如果美方真的希望能跟中国开展正常的航天交流,我觉得他们应当采取切实的措施清除障碍。

  关于未来中国航天的计划,会根据中国的节奏,以和平利用的目的来开展,一直是开放包容的态度,热切地希望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谢谢。

图片已损坏

  封面新闻记者:

  我们知道此前人类对月球进行了十次采样返回,但都是在正面。这次嫦娥六号选择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采样的原因是什么?这次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挖土和在月球正面挖土有何不同?对我国科学研究可能起到怎样的科学推动作用?谢谢。

图片已损坏

  嫦娥六号任务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

  谢谢您的提问。这次嫦娥六号选择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进行着陆,主要是基于科学技术的综合考虑。技术方面,胡总师已经说过了,在月球背面无法直接跟地球通信,在月球背面采样和着陆就必须克服这个障碍,必须要发射中继星才能在月球背面进行采样和着陆。这对深空通信技术是一个重要的验证和提升。另外一方面技术上要克服的是,月球背面的地形和地貌要比正面复杂得多。所以在这样的地方成功着陆、采集样品要克服很多困难。但也有助于提升月球探测任务的技术水平,为未来在复杂的探测任务条件下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另外在科学研究方面,南极-艾特肯盆地是现在发现的月球上最大、最深、最古老的盆地,研究这里的地质构成、物质组成、演化历史,有助于了解月球甚至地球早期的地质演化历史。迄今为止,人类采集的10多份月球样品,包括嫦娥五号样品,都是在月球正面采到的,嫦娥六号首次实现月球背面样品采集,有望为研究月球的二分性,完整了解月球的历史提供机会。南极-艾特肯盆地采集的样品还有可能采集到月球深部甚至月幔的样品,将为研究月球内部物质成份提供宝贵数据。因此,选择在背面着陆采样,能够实现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也推动月球探测技术的进步,体现出嫦娥六号任务的多重意义。

  从月球背面,尤其是我们选择的南极-艾特肯盆地采集样品,在矿物化学成份上可能与正面样品有非常大的差别,不久就会见分晓。研究这些样品有助于揭示月球背面特有的地质构造和物质成份的差异,更全面的理解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也就是说,以往采集的样品,我们只认识到半个月球。嫦娥六号采样点位于巨大的撞击盆地里,它受到早期撞击事件的抛射,很可能可以挖掘到深部物质,深部物质是非常珍贵的,也是很难有机会获得的,这为我们了解月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成份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南极-艾特肯盆地是一个巨大的撞击坑,可以为早期的撞击历史,甚至地球的早期撞击过程研究提供机会,有助于了解太阳系早期的演化历史和判断历史,推动比较行星学的研究。谢谢。

  胡浩:

  我做一些补充。刚才李总说得非常专业,我说点“不专业”的话。我们在采样过程中就感觉月球背面和正面的月壤不太一样,正面的月壤比较细腻、松散,背面的状态似乎不太一样,所以我们有更高的期待,希望科学家们有新的发现。谢谢。

图片已损坏

  香港无线电视记者:

  请问这次任务历时53天,采集到月背土壤是人类首次。整个任务在哪个环节最困难和最具挑战性?香港理工大学的团队也有参与这次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的采样装置,想问一下他们的设计是如何帮助团队克服这些困难?未来会不会增加类似合作?谢谢。

  胡浩:

  月球样品应该说得到了香港理工大学特别的支持,因为月球采样器的设计是由香港理工大学的荣启亮教授团队负责研制的,这个过程很不容易,因为他所在的单位原来不是从事航天设计和研制生产的单位,在这个过程中克服了很多困难。这个团队非常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使采样器没有带任何问题上天,不光是嫦娥五号,嫦娥六号实施过程中也是这样。嫦娥六号采样工作我认为比嫦娥五号还顺利,样品每次采取都得到了比预想要多的样品。刚才问到有多少斤?成果可期。另外,我们也希望有更多香港同胞能够参与进来,我们前期在月球样品研究的过程中也有多家香港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来申请,并且拿到了样品。我们也希望香港这些参加研究的机构和学校能够出好的成果。当然嫦娥六号成果更可期,也希望他们踊跃参与。

  谢谢。

图片已损坏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知道嫦娥六号所采集的月壤的样本,特别值得期待。这次月球样品的研究和申请机制是什么样的?是否向国外科研团队开放申请?谢谢。

  卞志刚:

  请负责国际合作的刘云峰司长回答。

图片已损坏

  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司负责人刘云峰:

  大家都很关注嫦娥六号样品获得问题。在月球与深空探测之初,中方一直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为了有效地促进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的国际合作、联合研究和应用,促进科学成果的国际共享,中国国家航天局先后制定了月球样品管理办法和月球样品及科学数据的国际合作实施细则,详细公布了月球样品研究的申请流程和开展月球样品国际合作的具体信息。中方欢迎各国科研人士按照有关流程提出申请,共享惠益。

  谢谢。

图片已损坏

  总台CGTN记者:

  中国探月工程到今年已经20周年了,20年以来从给月球拍照片到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再到带回月壤有非常多的进步,请问未来中国的深空探测还有哪些计划?中国航天还有哪些重点工程任务?谢谢。

  卞志刚: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深空探测主要在两个方面,月球探测、行星探测。在月球探测方面,嫦娥六号任务顺利完成之后,后面会有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嫦娥七号的任务主要是对月球南极部分的资源做勘察,嫦娥八号是对月球资源的原位利用开展技术验证,后面在月球探测方面还将跟国际同行一道来共商共建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共享、共用我们月球探测成果。在行星探测方面,国家批准了行星探测任务有四次,在10-15年内完成。其中,天问一号已经于2021年圆满成功,天问一号的成功也标志着中国深空探测已经走向了月球以远的领域。未来围绕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小天体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外生命信息的探测等科学目标,我们还将开展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以及行星系探测任务。

  在这里天问二号已经准备在2025年前后实施主要目标是小行星探测,将瞄准一颗近地小行星进行伴飞并取样返回。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的任务,计划是在2030年前后实施,实行火星采样和携带火星样品返回地球。天问四号实现木星系探测,也是在2030年前后实施。天问三号和四号的任务现在都在加紧关键技术的攻关,细化论证实施方案。除此之外,我们还在论证重型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输系统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工程。后续我们也将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创新发展。

  我想在未来十年时间里,我们可能还会在这儿有若干次的新闻发布会。谢谢。

图片已损坏

  北京青年报记者:

  大家都等待嫦娥六号带回来采样惊喜的同时,我想问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样品,2020年12月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了1731克的月壤样品,现在三年半时间过去了,这些月壤样品研究成果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哪些月球奥秘已经揭开了?谢谢。

  李春来:

  嫦娥五号的月球样品已经采回来三年多了,它是月球正面采集的玄武岩样品。三年来,中国科学家对它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很多成果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科学通报》《Nature》《Science》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在这么短时间内,有100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发表,涉及了地球地质、地球化学、太空分化、撞击作用和撞击剥离、月壤运用等非常广泛的科学领域。其中最大一个发现是,嫦娥五号玄武岩是在约20亿年前由火山喷发形成的,这不同于阿波罗样品的研究结果,使月球的火山活动延长了近10亿年。另外嫦娥五号月球样品被研究证明是一类新的玄武岩,形成于全新的岩浆活动机制,填补了美国和前苏联月球样品的研究空白。嫦娥五号样品还发现了嫦娥石这样一种特殊矿物,以及其他的地球化学特征都表示可能月球的地质演化往期的火山活动是非常特殊的环境。中国科学家还对嫦娥五号样品的玻璃进行了非常详细的研究,发现了包括羟基水、纳米铁在内非常丰富的太空风化的产物,所以科研成果非常丰富。谢谢。

  刘云峰:

  我补充一句,目前中国已经启动了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的首次国际申请和评审工作,待有结果,会适时向媒体通报。

图片已损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想提问发布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指出,20年来,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请问在月球探测过程中如何理解高质量?高效益?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谢谢。

  卞志刚:

  我觉得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们的探月工程,刚才说到已经20年。20年中,这么重大的工程,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规定的经费使用范围内,超目标的完成了工程任务、科学任务。接下来请胡总具体介绍。

  胡浩:

  我参与时间稍微长一点,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我国开展月球探测时间是较晚,在我们之前很多国家都开展了月球探测活动。记得嫦娥一号时,其他国家已进行了100多次的月球探测活动,所以我们起步较晚。但我们做了很好的规划,在别人基础上进行总结,结合我国国情做了适当安排,当时提出了“绕、落、回”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带动了我国整体深空探测技术发展,同时也锻炼了一批队伍,拓展了我们对月球的认知。这个事儿花钱不多、时间不长、效益很好。从现在来看,国外的一些专家、机构,主动来跟我们合作,共同探索月球,都是基于我们这20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功,保障了我们的信誉,使各位参与者增强了信心。

  另外,从技术水平和技术发展的条件上来讲,我们也在逐步提高。嫦娥一号时我们没有深空测控网,也没有再入测量走廊,还没有能力实施第二宇宙速度下高速再入返回。但是20年过去了,我们都具备了。我们不但走到月球,还跨到火星。20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道路,培养了一支队伍,取得了一大批成果。谢谢。

图片已损坏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我们看到嫦娥六号此次携带了法国、意大利、欧空局和巴基斯坦的国际载荷,能否介绍一下具体的情况。后续的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任务还将开展哪些国际合作?谢谢。

  卞志刚:

  刚才说到航天合作,中国一直希望充分与国际同行合作,请刘云峰司长回答。

  刘云峰:

  谢谢媒体朋友提问,大家很关注嫦娥六号国际载荷的有关情况,刚才志刚局长也介绍了,一共有四台国际载荷。我分别介绍一下。5月8日,嫦娥六号搭载的与巴基斯坦合作的立方星在嫦娥六号探测器实施近月制动后成功分离,拍摄并成功传回了月球的影像图,圆满完成任务。5月10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向巴方交接了立方星的数据。6月2日,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着陆月球后,与法国合作的氡气探测仪、与欧空局合作的月表负离子分析仪顺利开展科学探测。与意大利合作的激光角反射器状态正常,氡气探测器在月面工作时间达到了32小时,月表负离子分析仪在月面工作3小时50分钟。应该说,这几台国际载荷工作都非常出色。

  一直以来,中方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原则,积极地开展航天国际合作。在嫦娥四号、五号、六号、天问一号等任务与多国航天科技机构开展了载荷搭载、测控支持、轨道数据交换、月球样品联合研究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后续的嫦娥七号任务中,已经遴选了六台国际载荷。去年发布了嫦娥八号国际合作机遇公告,向国际社会提供约200公斤的载荷搭载空间,迄今已经收到了30余份合作申请。在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中,国家航天局已经与10多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目前中方正在制定可研工作,将与合作伙伴一起就未来项目的任务、项目设计、联合实施和科学数据共享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谢谢。

  寿小丽:

  继续提问。还有两位记者举手,最后两个问题。

图片已损坏

  香港now宽频记者:

  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之前宣布完成了第四批预备航天员的选拔工作,其中有一名香港的载荷专家成功入选,想问一下这名入选人现在是开始训练了吗?未来估计什么时候开始参与国家的航天工作?有没有计划招募更多香港同胞参与呢?谢谢。

  卞志刚:

  谢谢您的提问,相关工作正在进展当中,后续请关注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的官方消息。谢谢。

  寿小丽:

  最后一个问题。

图片已损坏

  海报新闻记者:

  这次嫦娥六号任务在发射、环绕、着陆、采样、上升、返回等一系列过程中有哪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小细节是你们精心设计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能否和大家分享一下?谢谢。

  胡浩:

  大家非常感兴趣的细节,我先分享一个,发射的时候,我们没有想到下那么大的雨,使长征五号从出发之际就经历了风雨,这个事儿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本来觉得天气还可以,结果雨下得非常大,但是后来又出了彩虹给了我们惊喜。

  另外大家很感兴趣的一点,就是在月球上的工作。刚才也有问到我们在月球上采样采出的图案有众多说法,这件事应该是见仁见智,不是有意而为之,给各个方面增加了想象力,挖成这样子,很多同志猜想是不是刻意的?其实不是刻意。但是确实很有意思。这件事请大家体味其中的奥秘。

  我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

  林益明:

  这位记者刚才提的问题特别好,大家可以猜一猜,在着陆器和上升器落到月面以后,我们拍下了一张完整的照片,这张照片怎么拍出来的?我们的科研人员非常聪明,刚才说探月工程高质量、高效益,我们就在探测器放配重的地方,装了一个非常灵巧的、短期使用的相机,等主要任务完成以后,相机离开着陆器在月表给我们拍出来了完整的照片。我就说这些。谢谢。

  寿小丽:

  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图片已损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