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彰显文化力量 讲好甘肃故事——甘肃文化强省建设回眸

 2024/07/09/ 08:1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施秀萍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

彰显文化力量 讲好甘肃故事

——甘肃文化强省建设回眸

敦煌莫高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新成效、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开创新局面、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展现新作为……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以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喜人成果,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积极贡献“甘肃力量”。

  多元发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新成效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多元——

  全省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6895处,拥有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等7处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2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围绕“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甘肃始终悉心守护、创新传承、活化利用——

  印发《甘肃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甘肃省石窟寺保护利用规划(2023—2035年)》《关于推进文化甘肃建设的实施意见》《甘肃省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实施方案》;10多年累计投入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资金71亿多元,实施各类文物综合保护利用项目1800余个,1.7万余件(套)馆藏和出土珍贵文物得到抢救修复……我省从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全面发力,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保驾护航”,写就引领时代的文物保护利用“甘肃方案”。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夏河白石崖溶洞遗址丹尼索瓦人考古研究,将人类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上推到19万年前;秦安县大地湾出土的彩陶证明,8000年前陇原大地上出现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礼县四角坪遗址代表国家意志的礼制性建筑,标志着秦从王国到帝国阶段的转型……

  近年来,我省着力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夏河白石崖古人类遗址入选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敦煌旱峡玉矿、礼县四角坪遗址等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庆阳南佐遗址、礼县四角坪遗址等列入“考古中国”项目,彰显了甘肃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更为“考古中国”增添了不可或缺的“甘肃力量”。

  扎实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23年,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2亿元,支持玉门关遗址保护利用等8个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50万元,支持永昌县长城文化展示及配套提升等11个项目……

  每年推出精品陈列展览300多个,开展社教、研学等活动6000余场次;举办“非遗过大年”展示展演活动近700场……围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目标,推陈出新、活化利用、传承发展,以独具特色的多样“甘肃路径”,让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焕发时代活力。

  聚焦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砥砺前行,成果喜人——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敦煌文化传承创新基地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多场耦合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功能持续拓展;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敦煌学研究文献库等项目加快实施;“数字敦煌”中英文版全球上线,建成“敦煌遗书数据库”和“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上线运行……

  多措并举,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

  补短板、强供给、优服务……近年来,我省多措并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

  甘肃是简牍大省。2023年9月9日,全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博物馆——占地面积达3.7万余平方米的甘肃简牍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数万枚珍贵简牍“走出深闺”,“简”述中国故事,“牍”懂中华文明。

  我省不断推动博物馆、纪念馆建设及免费开放工作,全省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248个,每10.08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居全国第二;落实补助资金4.16亿元,推动文化场馆免费开放。

  主题陈列展览、青少年特色社教研学、“专家讲文物”系列宣传视频展播、夜游博物馆……全省博物馆纪念馆通过线上线下结合、馆内室外互动等多种方式,精心组织策划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邀约广大市民游客走进博物馆,共享文化惠民成果。

  文化惠民,不止于此——

  2023年,累计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9.6万余场、送戏进乡村5898场次;全省文艺院团线上线下演出近2.8万场次,受众超9500万人次;兰州市率先实施文博场馆“周一不闭馆”措施,并着力构建城市居民“15分钟生活圈”;

  完成国家文化大数据甘肃省域中心一期工程建设,百草园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实现与中华文化甘肃基因库互联互通;“飞阅甘肃”数字阅读平台上线运行;创新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建成“西北地方文献古籍善本全文数据库”等,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不断提升,在广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全力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陇剧《枫洛池》、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甘肃,有着辉煌的文艺历史。

  “文艺创作永无止境。”近年来,我省坚持守正创新,打造了一批富有甘肃特色、彰显甘肃精神、呈现中华民族精神图谱的文艺精品力作,文艺创作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喜人态势——

  实施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精品电影创作工程,电视剧《此心安处是吾乡》在央视播出,电影《吾爱敦煌》搬上荧幕,纪录片《大敦煌》《青绿甘南》广受好评。

  实施精品出版行动计划,推出《大国盾构梦》《腾格里的记忆》等一批精品读物;发布《陇右文库》第二期成果。

  策划开展“春绿陇原”展演展播,《又见敦煌》《回道张掖》等系列精品剧目,实现常态化演出或季节性演出;舞剧《彩虹之路》《大梦敦煌》《丝路花雨》(2016版)入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名单;秦腔《蔡文姬》获评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展演剧目。

  仅2023年,我省共有30部作品、24名个人分别入选国家级展演项目,获得14个展演集体奖项、6个个人奖项,获奖数量为历年最多。

  多轮驱动,文化产业发展开创新局面

  庆阳,推进香包、刺绣、皮影等劳动密集型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酒泉,围绕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围绕河西走廊和“酒”文化,引领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张掖、嘉峪关等地,在茫茫戈壁上做起“水文章”……近年来,我省多轮驱动,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不断开创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

  政策,是资源变产业的助推器。

  省委、省政府把文旅产业作为十大生态产业的首位产业来培育,先后印发《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文化制高点实施方案》《甘肃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等政策法规,推动佛慈药业1929基地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等,不断强化政策支持保障。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2023年,我省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开展文旅招商引资活动407场,引进500强企业5家,签约资金388.5亿元;有序推进7个世行贷款文旅子项目;举办甘肃文旅专场推介活动13场次,签订“引客入甘”合作协议120余份。

  甘肃不仅是文旅资源的丰富宝地,也是文旅产业的投资福地。2024年,我省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广扩“朋友圈”,多点发力“引凤来”,不断发出文化产业“最强音”——

  3月23日,甘肃文旅产业链招商引资在上海签约文旅重点项目14个、签约金额20.81亿元,喜迎文旅招商引资“开门红”;

  4月中旬,甘肃特色优势产业推介会先后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海南省海口市举办,共签约文旅项目协议5个,签约金额38.3亿元……

  敦煌“小萌驼”喊话全国、甘肃社火火爆全网、酒泉瓜州“小蜜瓜”倾城接待温暖人心、天水麻辣烫“热辣滚烫”……今年以来,在一系列正能量的加持下,甘肃文旅既聚人气又聚财气。各地紧抓契机,倾力推进文旅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多元文旅产业链条,促进优势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全面营造亲商、重商、招商的发展环境,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是魂,旅游为体。近年来,我省凭借丰富的文旅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放大文旅融合综合效应——

  2023年,召开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建立全省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链重点项目库,推出康养精品旅游线路30条;莫高窟、麦积山、嘉峪关等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会宁、南梁、哈达铺等成为知名红色旅游品牌;实施文旅融合重点项目601个,甘南冶力关景区通过国家5A级景区质量评审,陇南市武都区古今里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扎尕那村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新推出《乐动敦煌》《千手千眼》《天水千古秀》等旅游演艺剧目,全省各地演艺“百花齐放”;“东方甄选”甘肃行、鸣沙山·月牙泉“万人星空演唱会”火爆出圈;全省全年接待游客3.88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4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7.8%、312.9%。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以来,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截至“五一”假期结束,天水市累计接待游客1338.17万人次、游客旅游花费达76.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69%和36.52%。“甘肃天水麻辣烫”相关短视频和信息全网曝光量达到366.6亿次,点赞量达到33.97亿次,互动评论量达到24.8亿次。

  甘肃以此为契机,抢抓机遇、迅速跟进,全力做好“线上流量”与“线下留量”的无缝对接,不仅天水成为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也带动全省旅游市场“热辣滚烫”,推动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省整体提前两个月进入旅游旺季。今年1-4月,全省接待游客1.04亿人次、旅游花费7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52.3%,其中全省7家5A级旅游景区和敦煌莫高窟共接待游客277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加90万人次,同比增长49.7%。

  多点开花,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展现新作为

  甘肃地处丝绸之路黄金段。“丝路十分美,九分在甘肃。”

  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近年来,全省上下抢抓用好“最大机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力打造中国文化传播展示的“甘肃窗口”。

  2016年,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甫一亮相,便引起世界瞩目,盛赞“世界进入敦煌时间”。

  民心相通的新平台、向西开放的新前沿、文化自信的新基点……此后,敦煌文博会连年举办,相继赢得“当代丝路上的万国博览会”“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等美誉,还荣获“十大政府主导型展览会”大奖。

  一年一度的公祭伏羲大典,引领全球华人一次次进入“伏羲时间”。仅2023年公祭伏羲大典相关内容和报道全网浏览量达5.67亿次;同时举办的“2023年公祭伏羲大典暨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甘肃论坛”,海外阅读点击量超1亿人次。自6月21日举办至7月5日,2024年公祭伏羲大典全网点击浏览量超15亿次,创大典宣传工作的历史最佳成绩。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旅游节、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相继举办的各类重大文化节会,为深化文明互鉴、文化交流搭建起重要平台,持续为甘肃文化“代言”,为链接世界“搭桥”。

  邀请乌兹别克斯坦、新西兰等国大使级以上官员来甘访问,组织代表团出访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深化交流合作;与60多个国家在线开展“欢乐春节”系列演播活动,赴惠灵顿、悉尼等地开展甘肃特色文化展示交流活动;实施对外文化贸易“千帆出海”行动,组织庆阳香包等非遗项目赴沙特阿拉伯展示展演……通过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以回味醇厚的“陇原味道”、多姿多彩的“甘肃元素”、深厚多元的“丝路印记”和独具魅力的“敦煌风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绘就浓墨重彩的“甘肃画卷”。

  挂牌成立甘肃国际传播中心白俄罗斯记者联盟联络站,开展境外媒体、外国网红看甘肃等活动;策划开展“重走丝绸之路”主题报道,《我在敦煌做研究》等一批优质外宣产品在海外社交平台账号广泛推送……我省不断创新举措,持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甘肃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以实干“笔墨”再交出一份份实实在在的“文化答卷”。我们坚信:心之所向,行之所往,明天会更好。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