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水盆子”润泽陇原干旱区

 2024/07/10/ 07:4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王云祥

2012年以来新建淤地坝249座

“水盆子”润泽陇原干旱区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王云祥

  淤地坝,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最后一道防线。

  地处黄河上游的甘肃定西、平凉、庆阳等地,为减少水土流失,降低黄河流域泥沙涌入量,在黄土高原上建成了大量的“水盆子”——淤地坝。

  省水利厅副厅长程江芬说,甘肃境内的淤地坝已经拦截了大量的泥沙和雨水,一个个淤地坝逐渐发挥了淤地造田的功能。

  淤地坝建设提速

  根据相关规划,2021年至2035年,甘肃将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建设淤地坝1555座。

  记者了解到,甘肃是全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之一,年均水资源量仅有289亿立方米,年均降水量277毫米,仅为全国平均降水量的43%,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为全国的50%和25%,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另一方面,暴雨造成陇中一带黄土高原地区沟道侵蚀严重。

  面对这些问题,淤地坝工程建设连续3年纳入省政府为民实事,为全省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省水利厅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全省全口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2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治理塬面面积1548平方公里,兴修梯田1696万亩,新建淤地坝249座,除险加固病险淤地坝402座,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逐年双下降,水土保持率达到60.61%。

  推进“四变”改革

  通渭县第三铺乡小岔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干旱村庄,如今这里建成了一座大型淤地坝。

  “村里全是黄土层,遇到大雨时,道路农田被洪水冲毁,沟边的道路越走越小,沟道变得越来越深。”小岔村村民郜旺缠说,村里建成淤地坝后,水土保持住了,只看着深沟里聚集的泥土每年往上增长,再过几年泥土聚集得多了,就变成农田了。

  面对水土流失,甘肃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重大机遇,提出“提质增效变水源”“生态补偿变农田”“坝顶改造变公路”“近自然治理变水沟”的“四变”改革,已累计完成137座淤地坝改革,为发展高原夏菜特色产业、补充抗旱应急供水、耕地占补平衡、方便群众出行、提升生态环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广受欢迎的民心工程。

  增粮生态双丰收

  淤地坝建设为农村创造了扩地增收的条件,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董俊天是安定区水土保持站工程股股长,提起淤地坝带来的好处,他感受良多。“通过淤地坝建设,能够改善区域性生态环境。”董俊天说,安定区共建成淤地坝171座,分布在12个乡镇,不但增加了基本农田面积,一些水质较好的区域还实现了雨水灌溉,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记者采访了解到,安定区西南面土壤良好,建在这片区域的淤地坝水质较好,农民利用非汛期适当蓄水进行灌溉,灌溉面积达到2000多亩。

  随着淤地坝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甘肃各地淤地坝管理向着智能化迈进。“我公司和当地水保部门合作,为淤地坝安装智慧监控平台,对淤地坝工程水位、进入人员等进行视频监控,一旦水位上升或有人进入,系统都会发出预警。” 中国铁塔定西分公司副总经理冯亚东说,如果收到智慧化平台警告,值班人员会立即赶往现场处理,时刻保障淤地坝安全运行。

  程江芬表示,按照水利部和黄委会关于淤地坝建设管理和安全度汛工作部署要求,甘肃高水平推进淤地坝建设管理,高站位保障淤地坝安全度汛,奋力推动水土保持再上新台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