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旅游

【文化·旅游】云雾缥缈见崆峒

 2024/07/16/ 08:4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柳娜

云雾缥缈见崆峒

崆峒山云海景观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黄蔚林

棋盘岭

崆峒山地质博物馆

崆峒山景区吸引众多游客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吴希会(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柳娜

  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崆峒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自带古意,一场烟雨,群山瞬间如画;一场花开,湖畔恍惚如诗;一场戏曲,人生仿佛如梦;一记钟鸣,世事尽皆洞明……

  密林秀水之间,黄帝问道广成子,收获了治理、养生之道;八台九宫十二院的古建筑依山而建,堪称“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崆峒武功横空出世,闻名天下;众多诗人沉醉于此、击节而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公元1630年,徐霞客从老家江苏万里寻踪而来,崆峒山轻柔的晚风,拂去他一路的风尘。作为他生命中壮游的一个重要景点,崆峒山见证了徐霞客的惊喜。

  时值盛夏,正是徐霞客当年初见它时的季节。崆峒山是懂得人的深情的,它保持着最初的样子,等待故人的归来。

  古代,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也没有快捷的信息,崆峒山却一直是文人墨客、旅行家心仪的地方。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松拏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谭嗣同的这首《崆峒》,写尽崆峒山的山之高和花之美,山河莽莽,花红满谷,恰是最好的人间四月天。春水湖畔,花径缤纷,山水秀丽,黛山眉,碧水腰,桃花面,春风相宜。

  轻风吹拂过的崆峒山,壮阔而美好。有骆宾王“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的辽阔旷远,有李白“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的壮怀激烈,有杜甫“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的豪气干云,有夏元鼎“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豁然开朗,有游师雄的“至今洞犹存,峭壁宛遗迹”的悠然神往……

  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崆峒山的景点实在太多。

  山峰,流瀑,飞鸟……千百年过去,青山依旧,湖水如故。崆峒山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温柔地环抱着它。

  从崆峒古镇坐景区观光车到达崆峒山中台,需经过58道险峻的弯道。弯道旁多处是陡直的崖壁,最典型的就是“海内真崆峒”,这是一处大规模的绝壁、断崖,崖高近百米。沿途可以清晰地看到凤凰岭,它中部隆起,南北两端稍低,整个山体酷似展翅欲飞的凤凰。崆峒十二景之一的“凤山彩雾”指的正是这里。

  转过58道弯,与崆峒主峰马鬃山迎面相逢。一个又一个美好的瞬间奔涌而来:自然的,历史的,诗意的。

  九宫八台十二院,问道圣地是崆峒。

  自秦汉时期这里就有了人文景观,此后经过历代的修建,山间道观林立、亭台掩映,楼堂馆所、庙宇宝刹,逐渐形成了“九宫八台十二院”中的四十二处建筑群,成为一座闻名天下的道教名山。

  明、清时期,人们把山上名胜景观称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

  近些年来,又先后新修了观音堂、通天桥、飞升宫、王母宫、问道宫等三十五处景点。整个建筑群庄重典雅,气魄宏伟,在角落处散发着浓厚底蕴。

  中台是最好的观景点,但见主峰马鬃山叠居于五台之上,气势磅礴,直插云天,峰顶的宫观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重檐飞角,庄重精巧,甚为壮观。如果逢着雨雾天,则会看到崆峒山皇城的云海奇观,山色更显空灵迷蒙。山是静态的画面,云海便是飞扬灵动的渲染,飞旋、腾跃、回转、曲折……虚实相间,呈示了宇宙万物内在的韵律和节奏。

  行在崆峒山,山上有云来云去,山下有岁月悠然。崆峒山,是静谧的,也是生动的。

  儒、佛、道,在崆峒烟雨的万千气象中,升腾流转,把中国文化的丰富性融汇得那么自然,那么生动。

  矗立在中台的风景名胜区标识碑的背面刻有北斗七星,为我们揭开了崆峒山山名的由来。在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中记载:“北戴斗极为崆峒。”意思是北斗星正下方为崆峒。关于崆峒山山名由来,还有两种说法:一是崆峒山的洞穴很多,最出名的有玄鹤洞和崆峒洞,这些洞穴或伏于地表,或在悬崖峭壁之上,取其空空洞洞之意;其二是崆峒山是道源圣地,强调了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

  很多时候,我们找寻风景,找寻古迹,其实是为了寻找一种状态,一种人的意识与景物合一的状态。

  穿过登临道教主峰的第一道门——朝天门,攀登669级台阶才能到达皇城。走过始凿于唐贞观元年369级的天梯,便到了崆峒山最神秘之地——“黄帝问道处”。据说,崖壁上红色的木阁是广成子的悬棺,相传广成子隐居在崆峒山修炼了1200多年,得道成仙,成仙以后将自己的法体留在了这里。

  《庄子·在宥》中记载:“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崆峒之山,故往见之”。五千年,广成子居崆峒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广成子曰:“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心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黄帝问道颇为不易,他不远千里跋涉而来,先吃了一顿闭门羹,便开始自省,然后才登山问道。广成子以长生之道喻治国之理,令黄帝豁然开朗。

  再沿左侧经过四海龙君殿,往前走少许路程,便到九天圣母殿,殿旁还保留着一块古朴的青石棋盘,旁边有一株伞形古松弯身而立,人们称其为“观棋松”,传说此地便是广成子和赤松子经常下棋的地方。

  在这美景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黄帝来崆峒山问道时,广成子、赤松子二位仙师正在对弈,忽听外面仙童来报黄帝驾临,便留下了一局没有下完的棋。后人称之为:“亘古一盘棋,无人知胜负。”

  行走在崆峒山古建筑之间,仿佛是场时间和空间的穿越,感受着难以置信的美。这些建筑群形制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楼、阁、宫、殿、亭、台徐徐展开,抽象的概念便在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中,得到具体的阐释。那是建筑,也是心之归所。

  一路向上攀登,全是方正严整的古建筑。典雅庄重,这是中国人对建筑的审美。黑虎灵官洞,是崆峒山保存比较完整的单体明代建筑。磨针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为六角重檐砖石结构,是山上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建筑物。

  十二元帅殿是道教建筑中唯一的一座穿廊式建筑,建筑面积63平方米。皇城是崆峒山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建筑风格为殿上建殿、殿内有殿、殿后藏殿。

  东台至皇城这一中轴线上,每座庙宇都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方正严整、中轴突出、纵深成串、左右对称、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的传统风格。

  位于马鬃山东南山脊的“雷声峰”古建筑群,始建于北宋乾德年间,包括三官殿、玉皇楼、三星殿、雷祖殿4处古建筑和27尊塑像。建筑群顺应山势,山高庙险、古松柱天,特别是峭壁之上的建筑随山脊起伏错落变化,其险峻陡峭之取势,横空驰骋之韵律,堪称“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站在皇城向东俯视,崆峒山中台塔院的凌空塔尽收眼底。凌空塔始建于北宋天圣七年。宝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空心砖塔,塔顶生长有近200年的松树,挺拔苍翠,构成了叹为观止的“古塔托松”胜景。明代诗人罗潮赞曰:“浮屠高七级,中虚外壁立。绝顶八窗开,晴山树历力”。

  “崆峒武术,威峙西陲!”金庸笔下的崆峒武功高深莫测,神秘奇诡。千百年来,崆峒武术传承着中华传统,既蕴含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又体现了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的一脉相承,也是地域文化的代表。

  史料记载,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王朝,自称大夏国皇帝。在进攻庆阳、固原时,宋军一路溃败。庆历二年二月,西夏骑兵长驱直抵平凉,破城而入,人们纷纷逃往崆峒山。

  夏军尾随而至,兵围崆峒山,图谋取之,在此岌岌可危之时,崆峒山慧明院主组织领导全山僧道及民众依山布防,以险居守,与夏军骑兵抗衡并主动出击,骚扰偷袭敌军。护院武僧法淳率武艺超群的僧众,与敌军展开残酷激烈的战斗,最后夏军无奈而退。

  崆峒山一战,血染山林。崆峒武术,以弱胜强,使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护。

  崆峒武术,从萌发至今,不乏武技出众的人士,遗憾的是从秦汉至明初,在地方志、旧山志和各类文献资料中少有记载。明代成化年间,著名道士、武术技击家张三丰游居崆峒山五年,他主张通过精气神的修炼达到长生,把技击自卫和养生长寿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推动了道教和崆峒山武术的发展。

  现今崆峒山道教文化中流传着黑虎拳、白虎拳、护山棍、神枪棍、铁扇子、拂尘、拦面叟等拳械套路和佛教文化中习练的金龙掌、连环枪、四门鞭杆、月牙铲等拳械套路。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