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天水】
丝绸古道与张家川商旅文明
王志蓉
巍巍陇山之抱,泱泱历史之重,张家川从古老的尘埃中走来,6000年历史的仰韶文化照耀在圪垯川上,刀耕火种在平川沃野上不断繁衍生息,随着农耕文明的兴盛与崛起,促进了手工业与商贸业的孕育和发展。《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农工商虞是人类生存生产生活的本源,也是人类文明发展演变的过程,后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凿,商旅文明在张家川古老厚重的历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启了张家川源远流长的商业发展史。
《周礼·考工记序》记载:“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陇山,横亘于秦岭和六盘山之间,也叫陇坂,是开凿丝绸古道西行必经的天然屏障和险隘。翻越陇山,张家川是第一个落脚点,东依陇县,南邻清水,北接庄浪,西连秦安,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为张家川商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夏商周时期开始,中原的农耕民族就与北方游牧民族发生着持续的冲突。秦朝时,在秦人与西戎争夺地盘的战争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碰撞,战争中,陕甘交界的陇山是一个天然的“长城”,这也是地处陇山脚下的张家川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的重要原因。在碰撞的过程和短暂的和平中,双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发生冲突的同时也不断融合,战争从另一方面无疑加速了双方文化、贸易、技术的交流和传播,这也为张家川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丝绸之路的开凿,更为张家川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成功地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通线路,开辟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这二十年间,张骞多次经过、驻留今张家川县张棉驿。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驿站的建立和驿道的开辟,为往来外地客商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张家川县作为丝绸古道的重要通道,其境内的龙山镇(汉代为断山镇)作为汇聚歇脚点,既是一个商品交易中心,也是西部商贸重镇。
唐宋以来,以茶马为主的交易带动其他产品交换的贸易活动兴起,形成了以马帮、驼队、脚户和挑子客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交叉重合,形成更多的商运路线,交易的商品主要是畜牧产品和农副产品,例如茶叶、马匹、丝绸、布、皮制品、药材、蚕丝、食盐、核桃、胡椒、麻皮等。当时张家川县分属秦安县、清水县管辖,境内茶马古道分为三路,其中东西线两路,南北线一路。东西线中一路从长安出发,经宝鸡、陇县,通过张棉驿进入今张家川县境内,再经过川王镇海家湾、楸木树,过洪家堡子至龙山镇;一路从长安出发,经宝鸡、陇县,通过固关峡、马鹿长宁驿、恭门镇、张川镇,到达龙山镇。两路东西线均在龙山镇汇集,再经略阳川(断山至陇城古称略阳川)至陇城(古为略阳),到达秦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过新疆,连通中亚、西亚,到达非洲和欧洲,构成了古丝绸之路。一路南北线由四川经陇南,到清水王家河,通过松树经今大阳镇进入今张家川县境内,过梁山镇丹麻驿到庄浪县,一路北上,经平凉、宁夏到内蒙古。这些南来北往的商贸路线,为张家川商旅之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朝时,成吉思汗西征,大批外商经过或驻留张家川,其中有成吉思汗部下的少量回族“探马赤军”部进入张家川定居屯垦。回族人头脑灵活、善于经商,素以手工业技术娴熟著称,这在《元史·亦思马因传》里就有记载:“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回族的制药、制香、制革、制瓷技艺等众多手工业技术也闻名于世。回族的入住加快了张家川手工业的发展,给张家川带来了炒铁、炼锡、烧砖、制瓦等手工业制作技术,拉开了当地手工业发展的帷幕,吸引了外来客商的到来。
至明清时期,石磨、石碾、碌碡、金银首饰等制作技术也相继出现。在手工业兴起的同时,以茶叶为主的商贸交易依然占主导地位。《天水通史》中记载:“在明代西北互市贸易中,茶叶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各族商人视为利薮,竞相趋之,明廷出于政治、经济和财政方面的需要,对茶叶交易采取了严格的紧榷和专卖政策。”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朝建立了第一个茶马司——秦州茶马司,各商业重镇集贸市场交易兴旺,张家川县境内规模较大的集市重镇有张家川镇、龙山镇、恭门镇、马鹿镇,使得一些贡使、阿拉伯商人居留张家川从事商贸交易。
明末清初,手工业快速发展,清同治年间,张家川形成了回族聚居区。随着回族人口的大量增多,更加促进了商贸经济的鼎盛发展,至民国中期已形成了以“十匠、七坊、八铺”为规模的手工艺作坊,手工业得到空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时代的巅峰。由于张家川历来畜牧业发达,因地制宜,皮毛作坊就成了一大特色产业。
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张家川的皮毛生意开始活跃,逐步做强做大,当皮毛生意发展到细化分工和规模化经营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清政府在张家川专门设立了皮毛专卖局,外国皮毛商慕名而来购销皮毛,就此开始出现众多皮毛行栈。随着交易方式的变化与交易产品种类的多样化,加速了集贸市场的繁荣兴旺。民国十年,张家川开张的皮店、货店、商行、货栈如雨后春笋,比如张家川镇的万盛生、德盛、福来,龙山镇的兴盛永、聚兴堂、永盛德等。加工皮衣的作坊,也由最初的十几家发展到58家,部分乡镇还建起了皮革厂和羊绒加工厂。
100多年来,张家川作为陇上皮毛集散地声名鹊起。在1953年之前,虽然设置的茶马交易已然停废,但私商仍然云集,贸易活跃,马队、驼队、挑子客运送皮毛制品至全国各地,而龙山镇亦成为全国设立的最大的三个皮毛集散地之一。在马鹿镇发现的1932年《陕西警备师二旅第六团团长马子安德政碑》上就刻有:“维护经济通,保护商厦行”,横额是“惠商利民”。1935年,在沿当年古道修筑凤陇公路时,发现马鹿镇老爷岭5公里处刻有“沟通秦陇,以利民行”字样的碑一通,可见当时商贸经济发展的繁荣昌盛。
“故必有大刀阔斧之力,乃能收筚路蓝缕之功;必有雷霆万钧之能,乃能造鸿鹄千里之势。”张家川是丝绸之路上中原与西域连接的关键纽带,商旅文明的曙光从张家川徐徐升起后,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商业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的奇迹,以蓬勃向上之力影响了一个又一个时代。在地方商贸集散地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中,带动了周边的商业贸易、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增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民俗、艺术的传播、交流、融合、变迁。随着古丝绸之路在时代的变迁中落下历史的帷幕,商旅文明坚实的印迹和高度的繁荣,把张家川文明推向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在时代的洪流中乘风破浪,逐步发展演变成现在多元化、多业态发展的张家川商业模式。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05月20日构建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现代博物馆体系——甘肃1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探访
- 2024年04月25日【文化·博物】丝绸之路上的“凉州萨保”
- 2024年03月29日第二届“甘肃对话”丝绸之路可持续旅游研讨交流会举办
- 2023年12月10日“丝绸之路的文学想象是现在进行时”叶舟做客“周末名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