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转型升级的“陇南路径”

 2024/08/21/ 08:38 来源:陇南日报 记者 靳淑敏

转型升级的“陇南路径”

  陇南日报记者 靳淑敏

  扬帆破浪,离不开灯塔的引导;逐梦致远,必须有舵手的领航。

  从2013年到2019年;从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到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构建开放新格局……“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始终贯彻陇南发展的全过程。

  今天的陇南,牢记总书记嘱托,搭乘着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建设“一带一路”的浩荡东风,承载着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弘扬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使劲”,在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上全面“布局”,在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增后劲、利长远。

  陇南以产业链为支撑,调整优化工作思路、工作举措、工作方法,把心思用足、把问题想透、把思路搞准、把措施定实、把短板补齐……不断拉动一产提质增效,引领二产转型发展,助力三产多元发展。

  初秋时节,走进陇上江南,质效并举、产业兴旺的生动景象跃然眼前。

  (一)

  走进礼县石桥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区,一座座连栋大棚,覆盖金伯利农场的水肥一体化控制中心,无公害的有机生菜……构建出现代农业的雏形。

  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以工业思维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推进农业产业化、多功能化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奋力奔跑的陇南,立非常之志、谋非常之策、举非常之力、用非常之招,努力把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

  近年来,陇南牢记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坚持把农业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立足山地条件,发挥生态优势,严格耕地保护,强化科技增粮措施,加大撂荒耕地复耕复垦力度。

  一系列利长远、稳根本、打基础的思路落地成章,一个个重实效、出实招、解难题的举措迎难而生。

  ——优化经济结构,培育优势产业,做好“特”字文章,打造区域品牌,提高质量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探索出“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营销市场化、产品品牌化、增收多元化”的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

  曾经“窄块块、矮埂埂”的碎片化田地,变成了平坦整齐、渠系相连的高标准农田;曾经的羊肠小道,变成了相互连通、平坦宽阔的产业路。

  智能农机在田野里奔腾辗转,自动播种、施肥、收割。指尖在屏上轻轻一点,就可以给大棚里的蔬菜浇水施肥;没有土壤,没有阳光,植物工厂里的蔬菜依然长得旺盛……

  好政策、人努力、天帮忙。全市上下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保持在全省前三位。

  如今1000万亩以上的农业特色产业合着万物生长,孕育出独具特色的现代山地农业。农业特色产业由单一种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农产品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陇南味道”由绿色道地产品向全产业链、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转变。中国油橄榄之乡、半夏之乡、核桃之乡、花椒之乡、药材之乡等多个“国字号”冠名落户陇南……一个个名声斐然、价值深厚的原产地品牌,成为陇南一张张亮丽的“名片”。

  每一次升级,带来的必然是质的飞跃。陇南农业特色产业由大变强、由强变优。

  不仅如此,陇南积极创新山地农业发展新模式,充分运用陇南大数据建设成果,与企业合作打造数字农业,建立集“产、供、销、研、服”为一体的数字农业体系,科技强农、科技兴农,描绘出最时尚、最具创造力的乡村图景。

  应运而生的“土地流转+股金分红+就地务工+利润分红+产品销售”的利益联结机制、“种苗免费+以奖代补+保底收购+农业保险”的兜底保障机制,更让广大群众真正嵌入产业发展中,成为产业发展的受益者。

  有活力、有潜力、有奔头的陇南农业,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以特色换优势,产品结构、生产结构、种养结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

  走进甘肃红川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2万吨纯粮原浆白酒项目建设现场,挖掘机、压路机、搅拌机等机械车辆来回穿梭,工人加班加点抢抓项目进度。

  项目建成后,红川酒业将成为集“产销、文旅、科普、体验”于一体的大景区式酒业生态园,预计年销售额达30亿元以上,年上缴国家税金达7亿元以上,新增就业2000人以上。

  从川流熙攘的市区,到绿荫连绵的山丘,走进西和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现场,在青山绿水的环绕中,万吨垃圾将变成清洁电能;

  金徽新科石灰岩矿深加工、李坝金矿等项目加快推进……

  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的迫切要求、关键举措。行走在陇南,从白酒酿造到新能源新材料,再到传统产业,谋发展、找差距、补短板、提质效,浸透在陇南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每一处。

  陇南,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宝贝的复杂地带”,丰富的自然条件赋予陇南独特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环境。

  西部大开发、新型工业化、东中部产业向西转移、数字经济等,对陇南招引更多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都是重大利好政策。

  立足优势,以系统观念谋篇布局,以奋斗姿态推动发展。陇南在工业上以新型工业化为牵引,在集群打造、数字转型、主体培育上下真功、出实招。

  陇南扬长避短,精准发力,紧盯有色冶金、白酒酿造、非金属等重点产业链,加大延链补链强链力度,配套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以数字赋能传统产业为导向,积极创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不断加快产业数字化步伐。

  坚持把企业培育作为强工业行动的基础性工程,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链主企业配套协作……

  精准调控下,成绩斐然。

  传统工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朝气蓬勃,数字经济异军突起……从原材料工业到国家级绿色矿山,陇南一批特色产业显示出强劲势头。

  数据显示,2023年陇南新设立经营主体2.5万户,净增1.5万户,创陇南近10年来新高,“个转企”同比增长83%,增幅居全省第一。

  (三)

  美丽陇南,“陇上江南”。

  陇南是甘肃玉如意最美的一角,兼具陇蜀之底蕴、江南之灵秀,是名副其实的南北过渡带、康养陇之南。

  陇南全域都是景,山水美、自然美、人文美在这里相得益彰,发展全域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今年“五一”假期,我市20个4A级以上景区,共接待游客53.0538万人,占总接待旅游人数的25%,10家国家等级旅游民宿节前均已售罄,入住率达到98%以上,21个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成为游客日常出游的最佳选择地。

  以产业促发展、以创新促发展、以文化促发展。

  多年来,陇南围绕文旅产业全域设计,在全域整合、全域打造、全域提升、全域创建上做文章,紧扣全空间配置、全产业统筹、全时空打造、全要素考虑,景区建设逐渐从“单一景点型规划建设”向“全域吸引物规划开发”转变。

  不仅如此,灿烂的历史、多样的民俗、红色的基因,更为陇南旅游赋予深厚的内核,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新时代不断绽放风采。

  精心设计的生态观光游、田园养生游、茶香康养游、红色励志游、民俗文化游等特色旅游线路,不断完善的交通条件,持续优化的线路组合,更让游客在陇南有更丰富的旅游体验。

  “康养胜地”“红色陇南”“非遗之乡”“橄榄之城”“茶香古镇”“天然氧吧”“诗酒田园”让陇南旅游频频“出圈”“出彩”。

  陇南始终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全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扎实推进传统产业“三化”改造,让游客在陇南住得舒心、吃得尽兴、玩得开心、买得放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牢记使命,陇南信心倍增。

  坚持以创新精神谋发展,科学确立“三城五地”目标定位,应势提出“四抓四提”重点举措,分类确定农业“两个牵引”、工业“改旧育优创新”、矿业经济“资源整合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大景区+全域乡村游”等一系列发展思路,立起了引领陇南发展的“四梁八柱”。

  乘势而上开新局,踔厉奋发向未来。时下的陇南,将持续坚持大抓产业不懈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迸发奋进力量,矢志不渝再出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