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发现最美铁路·相约丝路高铁】三代乌鞘岭隧道见证中国铁路70年发展历程

 2024/08/22/ 10:32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 郭林玉

第一代乌鞘岭隧道,如今成为党员教育基地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郭林玉 文/图

  乌鞘岭,位于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属祁连山脉北支冷龙岭的东南端。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气温-2.2℃,自古就是中原和关中平原地区进入河西走廊的东大门,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经,都曾经过这里。

  70年的时间,中国铁路曾三次贯穿这里。高寒缺氧、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挖隧道,究竟有多难?8月21日,“发现最美铁路·相约丝路高铁”“发现团”来到中国铁路兰州局乌鞘岭党员教育基地,实地了解“三代”乌鞘岭隧道的发展变迁及乌鞘岭精神的诞生和传承。

不同时代的乌鞘岭隧道开工时间图

  第一代乌鞘岭隧道

  1952年10月,兰新铁路开工修建,翻越海拔3000米的乌鞘岭,成了修筑兰新铁路的关键工程。乌鞘岭越岭工程总长47公里,其中,全长967.8米的乌鞘岭隧道施工任务最为艰巨、技术难度最为复杂。这座隧道于1953年7月开工建设,修建期间,3万余人的筑路队伍曾集结在此地,很多职工都是从兰州徒步150多公里到达施工现场。

  在那个肩扛手挑的年代,顽强的筑路大军与严寒斗争、与时间赛跑,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大会战。他们用铁锤和钢钎奋勇开拓,用信念和担当诠释“高寒不畏寒、高坡不滑坡,有苦不怕苦、有难不畏难”的乌鞘岭精神。在经过了11个月的紧张施工后,1954年5月,乌鞘岭隧道修建完成,保证了向西铺轨的进度。

  这就是乌鞘岭一代隧道,受技术和条件限制,线路翻越乌鞘岭时采用展线设计延长线路来降低坡度,提高列车爬坡能力。

  第二代乌鞘岭隧道

  2003年动工建设的第二代乌鞘岭隧道(即兰新铁路兰州至武威二线乌鞘岭隧道),全称“乌鞘岭特长隧道”,为单洞单线设计,全长20.05公里,当时被誉为亚洲第一长隧。面对乌鞘岭复杂的地质条件,铁路建设者们关关难过关关过,采用“钻爆法”“长隧短打”等创新技术,攻克特长隧道施工中一个又一个难题。

  2006年8月23日,全长20.05公里的乌鞘岭特长隧道双线贯通,较原长48.5公里的既有线路缩短28公里。自此,运营了52年的第一代乌鞘岭隧道完成使命,停止运营,成为铁路发展的见证物。

武威工务段员工李童辉向记者阐释乌鞘岭精神

  第三代乌鞘岭隧道

  2019年6月,兰张高铁兰武段新乌鞘岭隧道正式开工,乌鞘岭迎来了高铁时代,新乌鞘岭隧道全长17.125km,设计时速250公里,为双线特长隧道,也是我国第一座在施工中利用既有斜井施工并利用既有线通风的隧道。

  新乌鞘岭隧道穿越4个总长1.56公里的岩体破碎带,属软岩大变形、高地应力、高风险隧道,掘进过程中开挖面易变形溜坍,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建设过程中,参建单位克服重重困难,经过1226个日夜的艰苦奋战,新乌鞘岭隧道提前60天顺利贯通,为后续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兰张高铁兰武段已经开通运营一月有余,古老的河西走廊融入了全国高速铁路网络,构筑起一条从内地经河西走廊直达新疆的高速铁路大动脉。这一壮举极大地加强了陆桥通道与京兰通道的连接,进一步完善了甘肃西部地区高速铁路网的布局,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区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七十载风雨变迁,从肩扛人抬到无人化立拱作业,从蒸汽机车翻越乌鞘岭到高铁列车一路飞驰,铁路人传承“高寒不畏寒,高坡不滑坡,有苦不怕苦,有难不畏难”的乌鞘岭精神,在广袤的乌鞘岭上铸就了一座座巍峨的铁路丰碑,不仅让古老的丝绸之路重现昔日辉煌,更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持续注入中铁的智慧与力量。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