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综合发布

造一片绿水 养一方生态——通渭县高质量推进沟道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2024/08/22/ 15:56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东部,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辖区内沟道纵横,地形破碎,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6%,分布着6条河道,195条支沟,1325支毛沟。“十四五”以来,通渭县通过积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大力实施淤地坝建设工程,目前全县已建成淤地坝71座,其中大型淤地坝20座,中型淤地坝2座,小型淤地坝49座。2024年,根据甘肃省淤地坝工程“四变”改革实施方案,将达到设计淤积年限或已丧失功能的46座小型淤地坝变成了高产良田或交通要道。

 
通渭县徐家岔淤地坝全景图。张程鹏/摄

  “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这是群众对淤地坝作用的高度概括。在各级沟道中兴建缓洪拦泥的淤地坝工程,用以拦蓄径流泥沙、控制沟蚀,充分利用水沙资源,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效果十分明显。县水土保持部门表示:“淤地坝建设不但可以明显改善所在流域生态环境,还在粮食增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渭县廉家堡子淤地坝全景图。张程鹏/摄

  通渭县历来水资源贫乏且分布不均,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均面临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双重压力。淤地坝在积极发挥“滞洪、拦泥、淤地”等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在助力当地产业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一是为农业灌溉提供便利条件。由于干旱少雨,县内大部分沟道均无常流水,淤地坝在拦截上游泥沙的同时,也将降水一并拦蓄,尽管为保障淤地坝度汛安全,汛期各坝基本保持空库运行。为了协调附近群众灌溉需求和淤地坝度汛,近年来通渭县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兼顾之法,通过安装监测监控设施,随时掌握淤地坝库容水量,在认真防范强降雨,确保安全度汛的前提下,引导淤地坝附近群众利用坝内蓄水,积极发展种养殖产业,充分发挥淤地坝在农业灌溉和抗旱方面的作用。全县20座淤地坝可蓄水16.5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1070亩,为附近群众农业生产灌溉和抗旱提供巨大帮助。二是为生态产业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大规模实施坝系建设工程,既有效拦蓄沟道泥沙,改善土壤涵养水源,结合其他水土保持措施,切实改善全县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将沟道荒坡治理成绿水青山,也为发展生态农业和文旅产业创造条件,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郜家岔淤地坝防汛演练。张程鹏/摄

  为确保淤地坝工程安全运行,坚决履行淤地坝建设过程和后期运行中的行业监管责任,做好淤地坝安全度汛工作,守住淤地坝安全底线。县水保部门一方面联合相关乡镇,制定淤地坝运行管护制度,明确具体管理措施,加大淤地坝“三个责任人”的安全运行知识培训,指导乡村管护人员做好日常养护和后续经营利用,按照防汛应急管理要求制定防汛度汛预案,传达汛情险情报告、指令,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调配防汛物资,健全县、乡、村防汛安全网络,定期排查整治隐患,确保工程安全运行。一方面也在积极尝试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淤地坝工程的维护和保障,通过制定印发《通渭县淤地坝灾毁保险试点实施方案》,联合保险单位建立“灾毁+管养”的淤地坝设施商业保险模式,建立淤地坝灾毁保险制度,形成“灾前预防、灾中抢险、灾后抢修”的全过程保障机制,认真落实淤地坝在灾毁、事故中的防护责任。

  通渭县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培植绿色发展后劲,以推进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基础扎实、管理规范、科技引领、生态良好、百姓获益为标准,系统设计、科学施工,全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品示范工程,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王白石玉 张程鹏)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