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新闻发布厅  >  发布实录

“牢记嘱托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兰州专场实录(文+图)

 2024/09/13/ 15:35 来源:每日甘肃网
新闻发布会现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了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讲好新中国成立75年来甘肃发展故事,全面展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省政府新闻办组织举行“牢记嘱托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9月13日下午为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兰州专场。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建勋围绕“牢记‘先发力 带好头’殷殷嘱托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兰州实践”,介绍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兰州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兰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陶正茂、副市长段廷智、兰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张吉彬。

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新闻发言人刘晓文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牢记嘱托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兰州专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建勋先生,请他围绕“牢记‘先发力 带好头’殷殷嘱托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兰州实践”,介绍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兰州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并回答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共同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兰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陶正茂先生、副市长段廷智先生、兰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张吉彬先生。

  首先,请刘建勋先生介绍情况。

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建勋

  刘建勋: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介绍兰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首先,我代表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兰州发展的媒体朋友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兰州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市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辖5区3县,常住人口442.5万人。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兰州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艰苦创业、砥砺奋进,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487.3亿元,比1949年的3300万元增长了1万多倍;人均生产总值78894元,比1949年的47元增长了1600多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6.3亿元,比1949年的3289万元增长了5400多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5.3亿元,比1953年的816万元增长了3100多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格外关心甘肃和兰州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来甘视察,每次都深入兰州调研指导。前天,总书记时隔5年又一次亲临兰州,期间深入到枣林西社区,同社区工作者和居民亲切交流,体现了大国领袖“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生情怀,同时驻足百年中山铁桥,深情凝望黄河之滨,寄望“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兰州的特殊关怀和深情厚爱,再次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鞭策和信心底气,激励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昂扬奋进,阔步走好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些年,我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硬道理,持续凝聚“二次创业”共识,落实“三考三亮”“四比四争”工作机制,加力推进强省会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兰州实践精彩篇章。

  我们坚持产业兴市,发展能级稳步提升。立足老工业基地基础和优势,加快构建以都市型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总部经济为引领的“3+2”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兰州新区发挥产业发展主战场作用,产业投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市场主体从获批之初的1000多户增长到现在的4万多户。现代农业加快发展,5年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园6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4家,兰州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运营,“一县一园、一县一业”格局逐步形成。新型工业化持续推进,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企业“三化”改造加快实施,西固化工园区获批设立,兰石化转型升级乙烯改造年内开工,全国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建成运营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成功跻身全国千兆城市。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金融、商贸、通道物流、文化旅游等发展势头良好,“焕新生活”项目全面启动,万象城、万达茂等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开业运营,国家管网甘肃分公司、拓维云创等区域总部落地兰州。特别是假日经济、夜间经济、演艺经济蓬勃发展,中山桥畔人流如织,“兰山夜游”“黄河夜游”人潮涌动,兰州老街、黄河文化旅游街区异彩纷呈,兰州马拉松燃爆全城,“金城关·黄河古渡”5A级景区加快创建,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连创新高,城市“烟火气”持续升腾。

  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并举,“三大动力”全面激活。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推进兰州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推进国资国企、投融资、开发区体制机制等重点改革任务,以改革赋能保障发展提质。特别是瞄准“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目标定位,大力推行“六个通办”,156项高频政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3年排名第一,荣获全国2023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城市”。大抓项目引进、项目推进,扎实开展个转企、小转规、下转上、分转子“四转”工程,创新设立区域驻点招商中心“引大引强引头部”,2023年以来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717个、投资总额2517亿元,兰州成为广大客商投资兴业的热土福地。进一步拓展开放纵深,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聚力打好外贸、外资、外经、外服“四外”联动组合拳,持续提升国际陆港、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功能,四向六条“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常态运行,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推进兰白自创区和兰白试验区建设,建成运营兰白张江科创飞地和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挂牌运行兰州知识产权转化交易中心,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达到81%,先后入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创新策源地城市,跻身全球创新百强科技集群城市。

  我们坚持城乡融合,基础配套日臻完善。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为抓手,全方位提升城乡建设形象品质。坚持以“绣花”功夫建设精致兰州,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稳步实施城区雨污分流、供热分户改造项目,5年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716个,完成棚户区改造37个、惠及10余万群众,14个“保交楼”项目全部交付。提升改造西站夜市等一批特色街区,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社区15个。持续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化“市民城管”建设,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干净了,主次干道、生态廊道更靓了,沿黄步道贯通了,绿化美化提升了,城市“颜值”和“气质”显著提高。统筹抓好乡村全面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返贫风险消除率达66.7%,15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全面铺开,“兰派民居”焕发新颜,和美乡村更宜居、更宜人。尤其是注重以强交通赋能城乡基础配套,全力实施综合交通大会战和“畅行兰州”行动,扎实开展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推动中川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主体竣工,中兰客专、兰张三四线兰武段等建成运营,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并网运行,白塔山隧道、北滨河路西延线、S104沈阿公路全线通车,火车站站前广场提升改造、西关什字和海关什字人车分离等治堵疏解工程全面完工,打通断头路11条,新增各类停车泊位1.5万个,五星坪立交工程年内实现主车道恢复原状通行,中通道控制性工程、G312清傅公路、黄峪“开口子”等项目年内建成,兰州交通拥堵指数大幅下降,平均车速提升两成多,运行发展趋势指数等级在III类大城市中处在A级。分批推进实施中河海公路等10个“中东新通道”及乌玛高速公路兰州过境段项目,兰州通道枢纽优势更加凸显,“人畅其行、物畅其流”更加高效。

  我们坚持“两山”理念,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坚定扛起“先发力、带好头”政治责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和林长制,坚决整改中央和省上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按照“控煤、减排、抑尘、限车”的思路,强化人防、技防协同发力,“兰州蓝”加快从浅蓝走向深蓝。全域整治黄河干支流入河排污口,建成黄河干流防洪治理一期工程,完成宛川河、湟水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黄河兰州段国省控断面水质连续多年100%达标,2023年出境断面水质跃升至I类,实现了“一河净水送下游”。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拓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有序实施“三北”六期等重点生态工程,5年累计完成营造林85万亩、新建改造城市绿地532公顷。扎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严格落实能耗“双控”,有序开展“两高”处置,接续建设全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全力抓好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建成“无废城市”项目29个,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全面绿色转型,一幅“兰州蓝、金城绿、黄河清”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我们坚持为民惠民,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始终“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招破解民忧”,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80%以上,每年高质量办成一批为民实事。扎实推进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建设,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2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净增13025元和6236元。深入实施扩大城区义务教育资源五年规划两年攻坚行动,新增学校24所,新增学位3.1万个,“上学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市口腔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相继建成,率先推行省内就医无差别待遇,群众看病更便利、更省心。积极与武威肿瘤医院合作共建运营兰州重离子医院,全力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重离子区域医疗中心。倾力关怀“一老一小”,获批儿童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养老服务+老年助餐”示范点39个,运营“长者食堂”43个。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和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与此同时,坚持主动创安主动创稳,全面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田字型”治理体系,常态化开展“大接访”活动,解决了一批困扰群众的信访诉求。登上门用心“访民问暖”,更新改造老旧供热管网252公里,群众对供热满意度大幅提升。走下去开展“下沉帮扶”,同题共答纾解企业和群众困难问题。统筹资源力量,稳妥处置金融与地方债务、房地产、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风险,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成色更足、更有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抢抓黄河国家战略等重大历史机遇,纵深推进强省会行动和1139工作部署,以实干当先、奋勇争先的精气神,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凝心聚力推进实力兰州、创新兰州、魅力兰州、活力兰州、开放兰州、法治兰州、文化兰州、幸福兰州、绿美兰州、平安兰州“十个兰州”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奋进中国式现代化兰州实践,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兰州的情况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刘市长的介绍,下面进行记者提问,提问前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中新社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在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取得了哪些成效?

兰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陶正茂

  陶正茂:

  近年来,兰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的殷殷嘱托,依托区位优势,已建成综合保税区、国际航空港、国际陆港、铁路口岸等开放平台;开通南亚、中欧等六个方向国际货运班列,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中焕发新的活力。

  一是扩大国际友好“朋友圈”。先后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13个国家的15个城市发展了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关系,不断加深城市间了解和沟通。主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相继成功举办亚信特别工作组和高官委员会会议、第八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中亚国家官员培训班暨丝绸之路青年行、外交官重走丝绸之路等重要国际会议及活动。

  二是打造新时代“茶马互市”。开通国内国际客运航线240余条、国际货运航线17条,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7万吨。兰州至芽庄、兰州至泰国曼谷(廊曼)国际航线顺利开通,兰州至莫斯科航线成功实现首航,成功获批“兰州-拉合尔”“兰州-加德满都”第五航权。常态化发运中欧、中亚(中吉乌)、中老、南亚、陆海新通道国际货运班列2330列,90356车,货值44.48亿美元,种类涵盖粮油、木材、铁矿粉、机械设备等20余种,通达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等22个国家34个城市。大力推进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已向中亚、南亚、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发运汽车专列27列,出口长城、比亚迪、广汽等品牌车辆7437台,2024年签约订单突破2.8万台。

  三是深化经贸合作“互惠互利”。与马来西亚、俄罗斯、刚果民主共和国和香港、台湾等14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2023年实现外贸进出口额117.44亿元,占全省进出口额的23.89%;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12.21亿元,同比增长20%;在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等22个国家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工程承包营业额3.78亿美元,同比增长5.6%;在津巴布韦、印度尼西亚等25个国家对外劳务派遣800多人。22家企业在境外设立海外仓28个,海外仓总面积达24.44万平方米,覆盖14个国家和地区。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强省会行动和1139工作部署,聚焦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跨境电商+优势产业”建设、完善配套外商投资法政策措施、高标准办好兰洽会等工作,促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扛牢“先发力、带好头”的使命担当,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兰州贡献。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近年来黄河兰州段水质怎么样,在污染防治中都做了哪些工作?

兰州市政府副市长段廷智

  段廷智:

  近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改善水生态。五年来,黄河兰州段实现了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二类水体。2023年以来出境断面青城桥水质综合评价为一类,较国家二类水质考核目标有所改善,实现了“一河净水送下游”。

  一是建立防治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水生态环境问题巡查工作机制,组织开展重点区域、流域定期巡查,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工作机制。建立枯水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在黄河干流与白银、临夏等市州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武威、临夏、白银、海东等城市签订污染联防联控协议,联合上下游协同治理,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

  二是推进治理项目建设。锚定“保好水、治坏水”目标,对上争取黄河高质量发展支持项目,实施了黄河支流宛川河流域生态修复(一期)项目、兰州市城区雨污水分流工程等重点治理项目,通过项目建设确保黄河水体健康。推进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工作,主要对全市12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出水由一级B标准提高到了一级A标准。其中,主城区4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由60万吨/日提高到了77.5万吨,远郊县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5万吨/日。特别是改扩建后的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盐场污水处理厂,实现“地下水厂+地上公园”,为市民打造开放、宽敞、舒适的绿色空间,进一步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三是打好黑臭水体和水源地专项行动。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整治成效,通过定期检测和不定期巡查,对发现水质反弹等问题立即整改。持续强化百姓水缸安全监管,规范建设水源地防护设施,常态化开展巡查检查,全市各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四是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兰州作为全国黄河流域12个入河排污口排查试点城市之一,主动作为,先行先试,按照查、测、溯、治要求,制定了“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全面完成辖区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各类入河排口的查、测、溯任务,逐年有序排查整治试点各项任务落实,目前已完成各类入河排污口整治2959个,占总数的98%,为1779个排口尤其是雨洪排口安装了标识牌,让排口有了“身份证”。

  五是突出科技支撑强化能力建设。瞄准国家再生水循环利用政策导向,结合实际,抢抓试点机遇,成功申报国家第二批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借助生态环境部“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平台力量,针对黄河(兰州段)特殊地形和水文条件,开展黄河干流水污染物通量研究,为科学精准治污夯实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努力把黄河“母亲河”打造成人民满意的“幸福河”。

兰州晚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也是实体经济的核心,兰州市在“重振兰州制造”方面有哪些举措?

兰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张吉彬

  张吉彬:

  兰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强省会”“强工业”行动的强力牵引下,聚焦1139工作部署,加快构建“3+2”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6+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大力践行“店小二”式服务,严格落实“包抓联”“六必访”等工作制度,为企业营造良好环境。通过产业链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企业入库培育、强化涉企精准服务等措施,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所急所难所需,推动工业经济质效双提。

  二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加快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绿色工厂17家,省级绿色园区2个、绿色工厂4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家,持续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三是巩固提升优势产业。依托西固化工园区设立,加快推进120万吨/年乙烯改造项目,打造百万吨乙烯和百万吨新材料产业基地。创新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推动建立人用、兽用生物制品、多肽类药物、医疗器械为重点的产业集群,构建以生物技术药物、现代中(藏)药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

  四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突出新材料、新能源、数据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布局,推动甘肃金川兰新半导体封装新材料生产线、2000吨硝酸银产线、2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坚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方向,有序推进石油化工等7个细分领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建设,建成运营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成功跻身全国千兆城市行列,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500M及以上用户占比分别位居新入选千兆城市的第4位、第1位。

  五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对标前沿技术趋势,围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氢能产业、低空经济等产业方向,谋划布局未来产业。紧跟前沿技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依托科研“新四军”创新策源优势,推动数字孪生、量子基础理论、同位素应用、新型核用材料、氢能制储运、氢燃料电堆等技术攻关。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坚定不移推动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兰州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可靠产业基础。

中国甘肃网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2021-2023年度,兰州市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三年第一,打造了“兰税捷办”“清兰交易”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和创新度的营商环境品牌和应用场景,请谈一谈兰州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主要做法。

  陶正茂:

  近年来,兰州市牢固树立“一流营商环境就是最大竞争力”的理念,自2019年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政策体系1.0以来,迭代升级至6.0版,形成了“1+18+N”政策体系,重点实施指标、环境、服务提质“三大工程”,扎实推进444项改革举措,积极开展助企安商护航等“五大行动”,全力打造政务、市场、法治、要素、创新、人文“六个一流”营商环境和“我比别人办得好、我比别人办得快”的营商环境兰州品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想企业之所想,让企业办事更加便捷。我们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持续推进服务便利化改革,创新推出“一窗”“一网”“一证”“一码”“一次”“一地”的“六个通办”和“周末不打烊”政务服务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10分钟“兰税捷办”服务圈和17个便民办税缴费服务站;推行企业开办“即时领照”,“兰市快办”企业大礼包免费领取;实施工程建设项目“一枚印章管验收”“一枚印章管挖占”、30类建设工程规划豁免许可;推动财产登记“交地即交证”“土地带押过户”“‘互联网+不动产登记+N’跨域通办”等一系列改革,让企业办事更容易、更快捷、更有效。尤其是在2023年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评估中排名第12名,达到全国标杆城市水平。

  二是想企业之将想,让企业经营更有保障。我们积极发挥政府维护市场秩序作用,有效破除市场隐性壁垒,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建立政府采购投诉简易快办机制,实施“智慧+交易”赋能工程,实现交易“零成本”。全面推动市县一体化信用建设,在38个领域以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违规证明,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建立市场监管“综合查一次”“风险+信用”监管体系,实现市场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推行“包抓联”“六必访”和驻企指导员制度,协调解决生产经营各类问题6907个,依法保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

  三是想企业之未想,让企业发展更有信心。我们围绕企业经营中的需求和难点,研发上线了全省首个企业需求调查服务平台“金城营商”,清单化闭环式推进企业诉求“一口收办”。在全省率先开展“一县一品牌”“一指标一品牌”创建,持续打造“安心办”等12个区域品牌和“金诚有信”等20个指标品牌。“兰税捷办”“小兰善治”等服务品牌得到中央深改办的肯定;连续三年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9月8日,在厦门举行的24届投洽会全国营商环境论坛上,“清兰交易”品牌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十大实践案例,成为西北五省唯一入选案例。

  下一步,我们将紧盯省委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部署,锚定“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目标定位,重点在简政放权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政务服务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经营成本降低、法治保障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提升,为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提供强劲动力。

  主持人:

  感谢陶市长的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需要单独采访或者进行深入报道的媒体朋友会后联系省政府新闻办。

  明天上午,我们将举行“牢记嘱托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武威专场,请记者朋友届时参加。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