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蕴藏着人文传奇的多彩泾河(下)

 2024/11/06/ 08:21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刘小雷

蕴藏着人文传奇的多彩泾河(下)

泾渭分明。

  中国河流众多,泾河算不得大河,可是在大大小小的河流之中,传说中唯有泾河有龙王,这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这条其貌不扬的河流——它富含人文色彩,民间传奇,在中国古籍中留有异彩。

  泾者,清也。

  泾水之清,从“泾渭分明”处,自古尽人皆知。六盘山上出百泉,泉泉汇成泾河源,从六盘山东麓清冽而出,泾河有两个主源头,南源出于宁夏泾源县老龙潭,北源出于固原市大弯镇,之后流经甘肃平凉崆峒区、泾川县,陕西长武、彬州、永寿、淳化、泾阳,在陕西高陵县陈家滩附近注入渭河。

  因其连带陕甘宁两省一区,惠泽上千万人,被视为三省区人民的一条母亲河。它是渭河最大的支流,长451公里,流域面积约45400平方公里,泾河流域位于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

  1

  明朝成化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覆没泾川古城,大云寺也未能躲过厄运,更令人叹惋的是从商周以来记载古泾州3000多年历史的所有典籍全部化为乌有,但这段城墙遗址却保留了下来。

  唐太宗彪炳史册的功绩可谓深入人心,在泾河流经之地,流传的许多泾河龙王的民间传说,都牵涉到他。

  在泾川,有老人讲李世民之所以在攻打泾川薛举城之役中取胜,是泾河龙王帮助了他。实际上,在第一次征伐中,泾河曾发生过特大洪水,李世民的军队行动快,未被洪水吞没全军;第二次,是泾河提前结冰,李世民大军得以顺利过河,攻破了薛举城。

  因此,李世民对泾河特别是泾川段的泾河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封泾河为“敕赐泾水龙天圣祖济惠帝君”的最高封号,并在此建置庙宇。

  之后,随之产生了“魏征梦斩老龙”的故事,这则在泾河流域多地流传的民间传说,被吴承恩老先生顺手放在他的《西游记》里,成了“老龙王拙计犯天条”的章节,说的就是泾河龙王为跟神相袁守诚赌气,私自更改了下雨的时辰以及雨量。这样一来他就有理由砸烂袁守诚的卦摊。袁守诚言之凿凿地说龙王将会因为违抗圣旨被贤臣魏征砍头,并告诉龙王要想活命就去找唐太宗求情。唐太宗梦见龙王来向自己求情,就答应了他,传旨命魏征入朝跟着自己,使魏征没有工夫去斩龙王。其间魏征伏于桌上睡觉,太宗不忍打搅,魏征一觉醒来,已于梦中将龙王斩杀。

  2

  无独有偶,在唐肃宗年间,李朝威写的传奇《柳毅传》中,泾河龙王仍然出演反派。

  《柳毅传》说的是书生柳毅长安落第,到泾州看望朋友途中遇到一位牧羊女,牧羊女自述为洞庭龙王的女儿,嫁与泾河龙王的儿子为妻,不料饱受虐待,被赶到泾河滩上放羊,风霜雨雪,以泪洗面。龙女请柳毅回乡时给她的父母捎一封信。柳毅做到了,龙女的遭遇惹得其叔叔钱塘龙君大发雷霆,风驰电掣飞到泾河上空,杀戮六十万,伤稼八百里,大败泾河龙王,至于那个不争气的女婿——泾河龙子,则干脆被生吞活嚼了。而柳毅和小龙女冲破人龙两界的阻碍,永结同心。

  2004年7月17日,对泾川乃至平凉而言,都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柳毅传书”特种邮票在泾川县举行首发式。泾川成了人们最喜欢的“柳毅传书”的爱情故事发生地。

  在泾川,发生在诗人李商隐身上的真实爱情故事更打动人心。

  李商隐除了《安定城楼》之外,在泾州还留下了《瑶池》《锦瑟》《无题》等诸多诗作,只是这些诗的主题全部献给了他的妻子,他在泾州收获了爱情,却又在中途痛失了自己最心爱的人。“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因这些诗句,泾州古城残存的城墙,似乎仍然笼罩着一层迷离的泪光。

  3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诗经·邶风·谷风》中如此描写泾水、渭水,这是对“泾渭分明”较早的描述。沧海桑田,历经数千年,这一奇观仍然展示着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在没到西安北郊泾渭交汇处实地查看“泾渭分明”之前,在泾川县城边的大桥上有幸看到了“泾汭分明”的奇观:从桥上看回山的方向,山左侧的川原上流过来的泾河支流汭河和右侧远道而来的泾河在回山前的浅滩上汇合在一起。奇特的是它们在交汇的地方有明显的分界,左侧的水色清亮,右侧的水浑黄。

  和在泾河源头泾源看到的清澈溪流不同,自此一下,泾河水系深切于黄土丘陵和高原地带,造成河谷狭窄,在泾河下游的陕西境内甚至切割出来众多的峡谷地带,多险滩、瀑布、急流。

  在“泾渭分明”之前,描绘泾渭交汇景象更早的文字是《诗经·邶风·谷风》中的诗句:“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在唐代杜甫、杜牧等人的作品中,抑或言“浊泾”,或谓“清渭”,至南宋,陆游诗中亦称“清渭”。可见,从上古到唐宋元明,大家都认为“浊泾清渭”,直到清朝,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提出异议。他在翻看《诗经》时,很不满意“泾浊渭清”的说法,特派陕西巡抚秦承恩进行实地考察。秦承恩考察后,在报告中写道:泾水“其流与江汉诸川相似”,而渭水“其色与黄河不甚相远”,“至合流处,则泾水在北,渭水在南,泾清渭浊,一望可辨。合流以后,全河虽俱浑浊。然近北岸数丈许尚见清泚,过此七八里外,清浊始混而为一。”

  于是,乾隆皇帝在他的《泾清渭浊纪实》中明确宣布了与前代文人墨客们相反的观点:泾清渭浊。

  4

  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对于泾渭清浊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研究。他指出,“泾渭两河的清浊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春秋时期是泾清渭浊,战国后期到西晋初年却成了泾浊渭清,南北朝时期再度成为泾清渭浊,南北朝末年到隋唐时期又复变成泾浊渭清,隋唐以后又成了泾清渭浊。”

  史念海教授认为,泾渭清浊的历史变化,与当地植被的保存与毁坏以及水土流失是否严重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在泾水和渭水上游地方开发程度的不同,导致了这两条河流含沙量的变化。比如秦汉时期,泾水上游地区接受了大批移民,农田面积的增大,森林的砍伐和草场的破坏,使得水土严重流失。泾水上游的马连河,当时称作“泥水”,可见河中有大量的泥沙。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族南下,农耕族内迁,大片耕地转变为牧场。据《水经注》记载,“泥水”在当时已经改称描绘相当写意的“白马水”。可见泾水上游植被有所变化。然而到了唐代以后,泾河流域承受了更为沉重的人口压力,森林破坏更为严重,泾水又转而浑浊。渭水流域植被变化对河中泥沙量的影响,也有同样的规律。

  泾川县城西北部的田家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验证了史念海教授的观点。

  在路边,我们看到的是整齐如斧削,参差如佛指,高耸入云的“千年土箭群”和一段厚达百米亿年地质标本岩,园方工作人员说,它们记录的正是泾河流域水土流失带给黄土高原巨大侵害的历史。尽管田家沟在2011年已经成为4A级景区,但实际上外人对田家沟的了解并不是很多。这里的美丽景观不是上天赐予的,它繁密的林草完全来自泾川民众20多年的人工种植。在田家沟流域,累计完成水保治理面积41.05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了82.6%,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由田家沟再联想到千百年来泾渭清浊的演变,对今天的人们,绝对是很有意义的启示。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