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中国行】林家遗址与马家窑文化

 2024/12/04/ 08:5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王永安 康彤 周静

【文化中国行】

林家遗址与马家窑文化

  王永安 康彤 周静

  11月8日,意大利返还的5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其中不乏多件马家窑文化彩陶。

  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发现了一处史前遗址,命名为“甘肃仰韶期遗存”。1944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开启了西北考察之旅,随后将甘肃仰韶期遗存重新命名为马家窑文化。自此,马家窑文化享誉国内外。

  此次回归的彩陶让人们再次认识了马家窑文化的艺术价值。甘肃,有哪些与马家窑文化有关的遗址呢?为何要探寻马家窑文化遗址?追溯远古历史,礼赞悠久文明。经过几代考古学者的不懈努力和深入研究,让人们对古老灿烂的马家窑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马家窑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百年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研究,有关马家窑文化的研究成果日趋丰硕。研究表明,马家窑文化距今5300年—4000年,以制作精美、黑红厚重、图案繁复多变的彩陶为显著特征,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冠名史前彩陶艺术之巅的美称。其脱胎于仰韶文化,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早年间将马家窑文化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并认为马家窑类型是继承庙底沟类型在西北地区的继承与发展,在西北广袤的地区独树一帜,素有“西北高地的早期开拓者”之称。马家窑文化分布广泛,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至陇东黄土高原,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达宁夏南部,南抵川北高原。其文化内涵丰富,可根据其文化特质和地域分布具体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与马厂四个类型,四个类型各具特色,但又彼此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家窑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为我们了解和探索远古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石岭下类型遗存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陇西、秦安、天水、武山一带,彩陶以泥质橙黄陶的罐、壶、瓶最为典型,纹饰图案多为旋纹、变体鸟纹、鱼纹、圆点、弧边三角、弧线组成的几何纹和动物纹。

  马家窑类型遗存主要分布于兰州、临夏等境内的黄河沿岸地区,彩陶以泥质橙黄陶为主,常见器形有盆、瓶、壶、葫芦罐、瓮等,陶制细腻,彩绘为黑彩,纹饰图案主要有条带纹、圆点纹、漩涡纹、变体鸟纹、弧线三角纹等。

  半山类型遗存主要分布于我省陇西河谷和盆地、河西走廊以及青海东北部地区,彩陶以红陶为主,常见器形有罐、瓶、壶,纹饰图案常见有黑红彩相间的条带纹、锯齿勾勒成几何纹饰、象生性纹饰,如漩涡纹、网格纹、圆圈纹、菱形纹、锯齿纹。

  马厂类型遗存分布与半山类型遗存大致重合,只不过西界更向西,已延伸至河西走廊、青海地区,彩陶以红陶为主,常见器形有罐、瓶、壶、豆、双联罐等,较之半山类型器形更加瘦长,腹部内收明显,制作技术粗糙。纹饰图案主要以蛙纹、四大圈纹、三圈纹、折线三角纹为主,部分陶器表面存在紫红色陶衣。

  目前,甘肃省经过正式发掘的马家窑文化遗址有临洮马家窑、兰州青岗岔、天水师赵村、武山傅家门、东乡林家、民乐五坝墓地、青海乐都柳湾、海原曹洼等。众多遗址的发现,不仅展现了马家窑文化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以及宗教信仰,通过这些遗址遗迹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为我们深入了解远古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在众多马家窑文化遗址中,林家遗址作为马家窑文化代表性遗址,在整个马家窑文化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林家遗址地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是一处典型的马家窑类型遗址。1977年—1978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等单位联合对林家遗址展开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发掘总面积3000平方米。清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汉、唐代遗迹共计135处。其中马家窑文化房址27处、窑址3处、灰坑98处,从地层上厘清了林家遗址马家窑类型存在早、中、晚三期的堆积关系,此外出土了包含陶、石、骨、铜等各类器物3000余件。其中石器多以板岩、花岗岩、鹅卵石为原材料,大部分石器通体磨光,表面光滑,使用痕迹明显,骨器则以动物的肢骨制成,常见有骨锥、骨针等,其中部分骨针保留针孔,反映了当时人们高超的手工艺水平。

  发现数量较多的陶器,陶色以泥质橙黄陶为主,表面饰以黑彩,造型独特。其中编号为F16:7的文物是一件彩陶瓮。该件彩陶瓮高37厘米、口径24.5厘米,腹部以上饰黑彩,敛口圆唇、折沿斜腹,双腹耳,肩及耳部以上,分层绘平行线纹、变体鸟纹、并列的弧线纹、圆点纹和弧线三角纹组合而成的纹饰,整体工艺精湛、纹饰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编号H55:34的文物是一件外附四个角状钮的四钮罐,造型独特,较为罕见。此件文物高31厘米、口径15厘米,敛口、斜肩、深鼓腹、双腹耳、平底,口沿外饰黑色宽带彩,器钮之间留有柳叶纹底色,肩部平行饰黑色宽带、细条纹,其下是由纵横交错的细条纹组成的网格状纹饰,腹部饰连弧并列的条带纹和爪状纹饰。

  要特别说明的是遗物中还发现了1件青铜刀,该铜刀长12.5厘米,为两块范浇铸而成,刀身薄厚均匀,表面平整,并且存在镶嵌木柄的痕迹,经鉴定铜刀是由含锡的青铜冶炼而成,后被誉为“中华第一刀”,另见铜渣若干,其意义重大。这件青铜刀的发现预示着当时人们已经从事铜器冶铸生产活动,同时为探索早期冶金技术传播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但由于发现实物材料较少,学界对于该时期是否进入铜石并用时代、马家窑时期是否存在冶金活动一直存在疑问。

  此外,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骼、炭化谷物大麻子、稷、粟,进一步揭示了5000年前后该地区人类活动的经济模式,即狩猎、畜牧与农业并存的复合型经济。

  因此,为了更好地、全方位地解决马家窑文化未解之谜以及探索5000年前后西北地区的文明史,202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48年后重新启动对林家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本年度清理遗迹丰富,以灰坑为主,另发现少量房址、窖穴、道路、灶址、窑址等。其中房址以半地穴式为主,平面形状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种,保存较差。灰坑平面形状主要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三类。此外窑址一处,破坏严重,仅剩火膛部分。

  此次发掘出土遗物内涵丰富,按比例高低依次为陶器、石器与骨器。陶器以泥质橙黄陶和夹砂灰陶为主,泥质橙黄陶多见黑彩,纹饰有条带纹、圆点纹、变体鸟纹、弧线三角纹、垂弧纹等。可辨器形有盆、钵、甑、罐、瓶、壶等,这其中以盆为大宗,其次为钵和罐。夹砂灰陶常见纹饰有附加堆纹、刻划纹、压印纹、戳印纹、交错绳纹等,可辨器形主要为罐。石器主要以砾石、鹅卵石、页岩为原材料,器形主要为石环、石刀与石凿等。另外本次发掘获取了大量的动、植物遗存标本,为进一步探索该地区马家窑文化时期生业模式与古环境复原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大夏河流域作为马家窑文化分布的核心地带,囿于考古学资料的匮乏,一直未受到学界的重点关注。此次林家遗址重新启动,以及围绕大夏河流域今后开展的一系列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对于全面探索马家窑文化,更全面地了解马家窑文化时期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信息,深入揭示马家窑文化内涵、活化马家窑文化的社会意义,以及探索早期青铜冶炼及冶金起源问题和构建大夏河流域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探索过去、连接未来,立足考古发现,不断探寻中华文明的足迹,马家窑文化研究仍在持续中。

  (作者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