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落实省委“1+N”政策体系,推动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感恩奋进,黄河之滨会更美”——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12月4日上午为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尚晓龙,省林草局副局长龚文鹏,庆阳市副市长何英禅,甘南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杨光龙,围绕“坚持生态优先,筑牢生态屏障”,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感恩奋进,黄河之滨会更美”——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尚晓龙先生,省林草局副局长龚文鹏先生,庆阳市副市长何英禅先生,甘南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杨光龙先生,请他们围绕“坚持生态优先,筑牢生态屏障”,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尚晓龙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尚晓龙: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甘肃自然资源工作的各位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省视察并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厅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安排,切实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开发与保护,加快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支撑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下面,按照此次发布会安排,围绕“坚持生态优先,筑牢生态屏障”这个主题,简要介绍省自然资源厅作为省生态修复专责组牵头部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坚持保护优先,守牢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加快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积极推进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统领黄河流域国土空间保护利用,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批复实施(剩余兰州市以及榆中、皋兰、永登、积石山4县),印发了生态修复、矿产资源、地质灾害防治3个省级专项规划,编制《甘肃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完成“三区三线”划定,科学统筹农业、生态、城镇空间,黄河流域涉及的9市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281万亩,占流域国土面积的18.6%;联合相关部门制定《甘肃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实施细则》,严格生态保护红线内允许有限人为活动审核,制定城镇开发边界管理实施细则,严控城镇开发边界无序扩张,守好黄河流域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二是统筹系统治理,提高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制定《甘肃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统筹布局黄河流域重要生态修复工程。聚焦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草原退化沙化、土地损毁、湿地萎缩等生态问题,联合省财政、生态环境等部门争取国家支持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通过护山、保水、治湖、护林、调田、育草、固沙等系统治理,提升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累计完成修复面积16.25万公顷,其中甘南州玛曲县沙化退化草地治理项目入选全国“山水工程”第二批典型案例。编制《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实施方案》,统筹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地理单元连续性,分区分类部署开展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水土保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为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提供依据。
三是突出绿色发展,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完成我省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调查评价,为精准治理提供支撑。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争取中央资金支持6亿元,组织实施甘肃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区(平凉市)、黄河重点生态区(甘肃白银段)2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预计修复面积2244公顷。加大省级资金投入,累计投入资金3.87亿元,在黄河流域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41个,治理面积4800公顷。印发《甘肃省绿色勘查技术指南》,推动地质勘查行业绿色发展;强力推动绿色矿山建设,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矿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全省绿色矿山建设的若干措施》,制定印发绿色矿山建设规范、评价指标、建设实施方案等,发布6项绿色矿山建设地方标准,绿色矿山建设制度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截至目前,黄河流域建成绿色矿山44个。印发《关于深入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的通知》,加强黄河干流及重点生态功能区露天矿山管控。
四是聚焦风险防范,夯实生态系统安全基础。聚焦地质灾害威胁区、河湖管理范围及暴雨山洪灾害受灾区、地震灾害危险区、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地核心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黄河流域搬迁4万户、15.7万人,形成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民生等多重效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在黄河流域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兰州主城4区、天水秦州区等重点乡镇(街道)1:1万地质灾害精细调查全覆盖,建成自动化监测预警台站4421个,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240个,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范生态环境次生破坏。
五是加强基础支撑,提升生态建设服务水平。构建我省“天空地网”一体化信息感知体系和监测网络,着力推进国土变更调查和森林、草原、湿地、水资源等专项调查,为摸清生态家底夯实基础。建设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参与建成陕甘宁晋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一张网”,提升跨区域服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治理、灾害预防建设水平,祁连山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项目入选全国优秀案例。加强制度支撑,报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与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达成支持生态修复框架性协议,拓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治理资金渠道。完善生态修复相关标准规范,印发《甘肃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验收技术指南(试行)》,发布《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适宜植物物种应用指南》;成立自然资源部高寒干旱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形成《甘肃省黄河流域高寒干旱区矿山生态修复技术集成开发与推广应用示范》成果,获2023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立足“两统一”职责,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甘肃贡献部门力量。
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编制实施好《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强化黄河流域相关市县空间协同,引导空间要素科学集聚。细化完善“三区三线”管控政策,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持续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内有限人为活动认定工作,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强化国土空间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编制实施管理,指导市县做好详细规划新编(修编),优化空间格局,推动城乡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
二是提升重要生态系统质量。积极争取中央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黄河廊道建设为引领,扎实谋划“十五五”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工程;坚持集中连片示范治理与重要点位重点治理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争取黄河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提升生态修复专责组工作,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修复重点课题研究,科学提出下阶段重点任务,加强与生态修复专责组成员单位协同配合,组织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三是增强地质灾害防范能力。聚力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高质量完成2025年搬迁任务,实现五年任务四年完成。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持续扩大黄河流域重点乡镇(街道)1:1万地质灾害精细调查工作覆盖面,针对黄河流域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有序开展工程治理和监测预警,在黄河生态环境脆弱的重点防治区和治理工程区实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措施,降低生态环境破坏风险。
四是健全基础支撑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体系,建设绿色矿山监管信息数据库,引导矿山企业高标准建设绿色矿山,实现绿色矿山建设有序、监管高效。完善生产矿山矿区生态修复治理体制机制。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体系,提升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效能。构建低空无人智能遥感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数据获取手段。融合更新基础测绘成果,全面完成实景三维甘肃建设,开展新一代“天地图·甘肃”建设,绘制我省黄河流域立体底图,提升数据要素保障能力,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
感谢尚厅长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请媒体朋友们开始提问。
记者:省林草局围绕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林草保护修复治理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龚文鹏:
首先,感谢各位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长期以来对甘肃林草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近年来,省林草局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切实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承载力,以高品质生态保护支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一、坚决打好“组合拳”,以重点林草项目实施带动综合治理落地落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我省黄河流域有53个县区在“三北”工程建设范围,抢抓“两重”建设机遇,加快推进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河西走廊—塔克拉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主动对接,积极争取2024年“三北”工程重点项目53个,下达资金47.46亿元。与内蒙古、陕西、宁夏等沿黄省区签订合作协议,强化区域联防联治。同蚂蚁集团合作,争取公益资金1亿元用于治沙造林和荒漠化治理。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扩绿量、提质量、增总量。系统谋划实施甘南黄河上游、祁连山北麓、陇中陇东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项目。近三年,我省黄河流域累计开展营造林638.20万亩,草原种草改良897.38万亩,分别占全省的60.95%、47.11%,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玛曲、环县、古浪等重点地区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积极探索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坚持和完善森林分类经营制度,在黄河流域的小陇山、子午岭等重点林区开展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2023年投资3963万元,完成试点任务8.5万亩。小陇山林业科学研究所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202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二、坚决守护“蓄水池”,以重点区域保护带动林草湿生态质量整体提升。深刻认识我省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重要作用,坚决担好上游责任、彰显上游作为。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祁连山国家公园设立进入专家评审阶段,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完成申请评估验收,全面开展阿万仓、美仁两个国家草原公园创建。目前,我省在黄河流域共设立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地98处,保护面积434.02万公顷,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40%。2022年国家林草局黄河流域九省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中我省名列第二。大力实施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补给区建设。谋划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总投资12.57亿元,开展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退化草原修复、沙化草原治理452.73万亩,2024年落实资金6.92亿元,正在加快推进。加大黄河首曲、尕海则岔两处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修复,有力提升向黄河补给水源能力。有效提升林草湿水源涵养功能。有效发挥森林“水库”作用,划定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脆弱区域的公益林7619万亩,每年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8.3亿元。加强草原保护与修复,开展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区排查整治,优化调整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推进湿地分级管理,发布省级重要湿地9处,申报国家重要湿地2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三、坚决筑牢“安全网”,以重点任务落实带动林草依法治理再上新台阶。深入落实《黄河保护法》《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坚决履行好法定职责。完善林草政策法规体系。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将制定《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办法》和修改《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列入2024年度立法预备项目。出台《甘肃省集体统一经营林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暂行)》等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林草法规制度体系。强化林草行政执法监督。在全省组织开展打击毁林毁草综合执法专项行动,持续加大森林督查和反馈问题整改销号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2023年查处涉林草违法案件195起,案件数量较2022年下降54%。提升林草资源保护能力。推深做实林长制,实现“林长+生态护林员”网格化管理。构建林草湿荒调查监测体系,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林草湿荒监测网络和全省智慧林草大数据平台。严格征占用林草地监管,及时排查整治林草火灾隐患,坚决守牢安全底线。
下一步,省林草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生态保护重点攻坚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扎实推动黄河国家战略落实,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林草力量。
记者:请问庆阳市在落实生态优先、筑牢生态屏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何英禅:
庆阳地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我国黄土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属黄河三级支流泾河流域,全市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5%,年入黄泥沙1.684亿吨,占黄河流域年入黄泥沙的1/10,甘肃省的1/3。严重的水土流失和严酷的自然环境,成为制约庆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为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破解制约发展瓶颈,近年来,庆阳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国家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主动融入黄河流域“共同大保护、协同大治理”格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扛牢庆阳之责。我们立足庆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一带五区多点”空间布局,突出陇东水土保持区定位,制订了《庆阳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庆阳市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实施规划》《庆阳市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任务清单》等,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同时,以河湖长制、林长制为抓手,将目标任务纳入党政履责管理考核,推动重点任务、重大工程落地见效,主动扛牢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责任。
二是因地制宜建设工程,体现庆阳特色。我们结合庆阳市情实际,区别地形地貌,采取严格保护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方式,由北向南分类施策。“双重”“三北”等国家重大工程,通过实施人工造林种草、封禁保护、退化草原治理等生态治理保护项目,着力构筑北部生态安全屏障,至2023年底,全市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332.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6.3%,较2019年提高了1.64个百分点,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78%以上,北部毛乌素沙地南缘区域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协同推进“固沟保塬”、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等重大工程,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大力实施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治理等项目,加快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有效减少入河泥沙、积极遏制塬面萎缩,至2023年底,累计治理保护塬面2393平方公里、新修梯田857万亩、建成淤地坝933座,水土保持率达到56.15%,较2019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面积降至1189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入黄泥沙减少至1亿吨以下。
三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提炼庆阳模式。我们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在治理水土流失、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方面,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好的经验和做法,在水土保持方面总结出固沟保塬“四道防线”(塬面径流调控、沟头加固防护、坡面综合治理、沟道水沙集蓄)治理模式,得到了中科院、水利部专家的充分肯定,并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中予以全面推广。建成的16条示范小流域工程、52处万亩梯田工程和8条坝系工程成为黄土高原地区样板工程,有效发挥了防洪减沙、淤地造田、灌溉养殖重要功能。西峰区清水沟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入选全国唯一水土保持型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并被列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23年全省“三北”工程攻坚战首批重点项目开工活动在我市举行,创新“三北”工程重点项目实施和监管“庆阳模式”(重点项目县级实施、资金市级统一监管拨付),得到国省林草部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总结形成了生态治理“环县模式”(践行两山理念、坚持久久为功、强化四措并举、推动系统治理),为全省生态治理提供了庆阳方案。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今年9月12日召开的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持续加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重点任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依托“固沟保塬”、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建淤地坝和“双重”“三北”等国家工程,大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不断完善水沙调控机制,着力减少入黄泥沙。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水土保持率达到58.47%、森林覆盖率达到26.4%,为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作出庆阳贡献。
谢谢!
记者:甘南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请介绍一下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下一步还要在哪些方面聚焦发力?
杨光龙:
甘南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也是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力保护生态、涵养生态、改善生态,甘南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态更加和谐。
一是构建更加系统的制度体系,法治保障持续加强。我们始终把保护生态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成立州县(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定期研究部署工作。认真落实《环境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出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26个,颁布《甘南州生态保护条例》《甘南州洮河流域生态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9部,制定《甘南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等规划方案19个,构建起“1+N+X”政策规划体系,推动以“制”促“治”,让青山有价、绿水含金。
二是推进更加有力的修复治理,安全屏障愈加牢固。我们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治理面积16.25万公顷,草原植被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97.14%和17.81%;2023年全州中度以上退化草原面积较2013年减少1998.14万亩;玛曲县沙化土地面积较2014年减少3046.5亩;黑土滩面积从2008年的400万亩降低到25.72万亩;草原鼠害面积从2010年以前的1760万亩减少到393.1万亩;草原亩均产草量从2013年的371.1公斤提高到428.96公斤;近八年黄河出入境流量平均增加2.46倍,年均补给量较十年前提高61.07%。新增湿地植物41种、动物28种、鸟类17种,整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升。
三是加强更加精准的综合防治,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我们始终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州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从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十张清单”和“一张网”措施,全州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3年排名全省第一。坚持“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共治,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深入推进“清河净湖”行动,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719个,提标改造5个县市城区污水处理厂,各类水体水质达标率100%。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管控,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合作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合作市、卓尼县、夏河县命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玛曲县、卓尼县入选国家生态综合补偿重点支持地区。
四是走好更加绿色的发展之路,生态经济不断壮大。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子,文旅主导、三产融合、多元共生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大力推进全域全季旅游,着力打造八条精品旅游风情线和六大生态景观廊道,扎尕那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冶力关5A级景区创建通过国家景观质量评审和省级初验,“圣境甘南·心灵之旅”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今年1至10月接待游客229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24%。抢抓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机遇,大力发展“牛羊猪鸡果菜菌药+青稞”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推动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31个,38个品牌入选“甘味”目录。“十四五”三批“牧光互补”项目陆续落地实施,甘肃南部新能源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稳步推进,甘南的生态优势正在有序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五是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态产品,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们纵深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形成“全民发动、全员参与、全域治理、全时保洁”的工作格局,全域实现“无垃圾”目标,人居环境更加宜居,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坚持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新载体和生态保护新平台,已建成2341个,覆盖全州88%的自然村,村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条件极大改善,被党中央、国务院选为甘肃改革开放40周年典型案例。建立生态保护区群众生态利益共享机制,近四年累计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草原生态保护奖补资金、生态管护员报酬补助17.16亿元,续聘选聘生态管护员1.19万名,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六是开展更加深入的宣传教育,生态自觉根植人心。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常态化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教学活动。党政干部教育培训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必学课程,让生态文明理念植根于心。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生态保护法制宣传“八进”活动,连续举办12届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全面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持续增强,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风尚更加深厚。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行动,5个县市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下一步,我州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战略定位,加力加效推进生态保护建设。一是加力实施“大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实施沙化退化草地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三河”流域治理、国土绿化、生态廊道建设等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二是加力强化“大监管”。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压紧压实监管责任,围绕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对日常监管、舆情反映、群众举报的问题,建立监管台账,落实销号制度,运用媒体曝光、警示约谈、强制执行等措施,从严从快整治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有效提升监管水平与工作效能。三是加力推进“大协同”。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和全州各项工作的主线,突出团结和谐、山川秀美、项目支撑、绿色发展、民生福祉、凝心铸魂“六个聚焦”,实施稳定大创建、生态大保护、交通大突破、产业大增效、民生大改善、作风大转变“六大行动”,全面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和谐甘南、生态优良的美丽甘南、产业兴旺的富裕甘南、共建共享的幸福甘南、长期稳定的平安甘南“五个甘南”,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样板区,把甘南打造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更加注重生态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黄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加大与青海、四川等周边省份和沿黄市州的联动协作力度,协同推进大治理,构建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快推进若尔盖国家公园甘南片区创建,实施合作美仁、玛曲阿万仓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着力打造全球高海拔地带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
记者:省自然资源厅在开展黄河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尚晓龙:
甘肃作为全国矿产资源相对富集的省份之一,也是矿业大省,矿产资源开发时间长、跨度大、区域广,为全省经济发展、工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面临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欠账多、资金缺口大等问题,2019年以来,我省不断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有力推动了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开展。
一是全面查清历史遗留矿山底数。2022年11月全面完成历史遗留矿山图斑核查工作,查明我省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图斑共3463个,总面积1.06万公顷,约占全省历史遗留矿山图斑总数的57.32%、总面积的47.19%。2023年联合省生态环境厅、林草局完成我省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与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明矿山地质灾害隐患数量、地形地貌破坏和土地资源损毁程度、土壤破坏等情况,为下一步分区分类科学组织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提供数据支撑。根据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调查评价和2024年历史遗留矿山图斑变更调查成果,目前我省黄河流域仍有未治理矿山图斑1906个,面积5847公顷,占总面积55.08%,主要分布在兰州、白银、定西3市。
二是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编制完成《甘肃省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细化治理时限和任务分解,明确了全省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坚持集中连片示范治理与重要点位重点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围绕兰州、平凉、白银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集中连片区域积极谋划示范工程,积极争取中央资金的大力支持。我省平凉、白银示范工程分别于2023年、2024年通过国家竞争性评审,2个项目总投资10.26亿元,争取中央资金支持6亿元。同时,针对生态区位重要、影响人居环境严重以及公路河流沿线等重点区域,累计投入资金3.87亿元,在黄河流域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41个,治理面积4800公顷。
三是完善矿山生态修复制度。制定《甘肃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土地复垦基金管理办法》《非金属类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甘肃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规划设计、生态问题识别与诊断、监理、验收)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规范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常态化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工作,将未及时履行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的矿权人,纳入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异常名录。充分运用遥感卫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加大对重点矿山的监测,跟踪督办,限期整改,从严督促矿业权人依法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平凉、白银示范工程计划引入社会资本2.11亿元,拓宽治理资金渠道。正在开展《严守土石料利用政策底线进一步完善矿山生态修复激励措施实施细则》制定工作,加大政策供给,推动矿山生态修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彰显。
下一步,省自然资源厅将坚持“消除存量”“遏制增量”工作思路,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加大示范工程谋划争取,用好省级生态修复资金,久久为功,精准发力,全力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以新修订《矿产资源法》实施为契机,建立健全生产矿山矿区生态修复制度,开展矿区生态修复监管以及修复费用提取、使用和监督管理等配套制度建设,推动新时期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提质增效,以高水平保护保障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
感谢尚厅长的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需要单独采访或者进行深入报道的媒体朋友,请会后联系省政府新闻办。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媒体朋友的参与,谢谢大家!再见!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11月29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有关情况介绍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4年11月27日感恩奋进,黄河之滨会更美——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坚持“四水四定”,节水治水兴水)实录(文+图)
- 2024年11月20日感恩奋进,黄河之滨会更美——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强化使命担当 展现首倡之为)实录(文+图)
- 2024年10月25日甘肃本土作家媒体见面会实录(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