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乡土气息 发扬本地文化 传承精神遗产
乡村博物馆的记忆与乡愁
袁家湾村乡村振兴主题馆展出的农具
甘肃富申民俗文化博物馆展出的傩面
大利乡韵记忆馆的展品
在七里河区阿干镇的甘肃富申民俗文化博物馆,可以感受古镇独特的黑瓷文化和傩面文化;在七里河区西果园镇“天下百合第一村”袁家湾村的乡村振兴主题馆,可以了解袁家湾村与兰州百合百余年的情缘;在安宁区忠和镇平岘村的平岘民俗博物馆,可以通过一件件群众生产生活的老物件透视当地农耕文化……如今,一座座带着泥土气息的乡村博物馆,已成为农村展现农耕文化的独特人文风景。
目前,兰州市共有30家博物馆列入《甘肃省博物馆名录》,这30家博物馆涵盖了文物、行业、非国有等三个类别。与此同时,我市还有不少各有特色的乡村博物馆散落在部分乡镇村落,它们和这30家博物馆一起绘就了我市博物馆的基本图谱,共同展现、继承着我市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我市部分乡村博物馆,了解藏在博物馆里的文化与乡愁。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事实上,虽然比不了大型博物馆的藏品丰富、影响巨大,但坐落在村镇中的乡村博物馆,依然会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藏品,展示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
素有“天下百合第一村”美称的袁家湾村位于七里河区,这里拥有比较丰厚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底蕴。其中,该村倾心打造的乡村振兴主题馆,就集中展现了该村的人文历史风貌。目前,该馆有村史展厅、民俗文化室、书画室、根雕室、农具室、品鉴室六个展区,不仅陈列有很多珍贵的实物及文字资料,还展出有村民们精心创作的书法、绘画、剪纸和根雕等艺术品。在这里,记者看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兰州市蔬菜瓜果经营证》《农副产品派购证》等,这些证件是该村百合产业发展的见证和缩影。
与袁家湾村以百合为名片一样,煤矿、黑瓷和木雕傩面是阿干镇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物品,而坐落于阿干镇的甘肃富申民俗文化博物馆,就是集中展示阿干镇煤业历史、黑瓷技艺、木雕傩面文化的平台。走进甘肃富申民俗文化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藏品。这里不仅有七里河区级非遗项目阿干镇黑瓷,还有大量的陶器、木雕傩面、黄河石、字画等。自2017年开馆以来,这座3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已拥有2万多件藏品。
永登县武胜驿镇大利村村史民俗乡韵记忆馆(以下简称“大利乡韵记忆馆”)坐落于武胜驿镇大利村一社。大利乡韵记忆馆是利用闲置的旧学校,通过维修加固建设而成,是当地一家集纪念、参观学习、科研、旅游体验于一体的科普教育基地。走进该馆,便可看到手摇电话、枕头顶子、描金匣子、连夹板子、镰刀木锨等老物件和农耕器具,也有徽章、画册和当地珍贵文书、稿件、图书等,藏品不可谓不丰富。
据了解,大利乡韵记忆馆2018年7月开馆,建筑面积630平方米,展厅12个,520平方米,收藏各类展品3000余件(其中百年以上老物件200多件)。该馆设村史民俗、农家书屋、科普书籍阅览(科普书籍400多本,科学家挂图传记60余份,百科知识类160多本)、文体书法体验、历史文物、农耕老物件、古生物化石及动物标本等展厅,并制作生活老灶台、铁匠艺人生产加工、石磨石碾、取水压井等体验物件10多件,集中展现着大利村的历史文化风貌。
曾荣获国家“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荣誉称号的平岘民俗博物馆,位于安宁区忠和镇平岘村。该馆于2018年10月29日正式揭牌成立,总建筑面积310平方米,拥有两个展厅。一楼展厅主要陈列新中国成立前、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当地百姓使用的农具、家具等器物的实物及图片,二楼展厅则主要展示甘肃近代名人书画。在展览设计方面,平岘民俗馆以家庭居室为单元,以实物为线索,以小见大,以物证俗,通过群众生产生活透视当地农耕文化,重现了百余年间近现代黄土风情。
寄一份乡愁 传承特色文化
这些坐落于乡村中的博物馆,是当地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见证者。在展品收藏展示方面,大利乡韵记忆馆就注重挖掘当地特色。据大利乡韵记忆馆负责人龙学宏介绍,馆内收藏着大利村本村的老地契,这些独一无二的地契就是本村历史的最好证明。可以说,大利民俗乡韵记忆馆不仅是大西北农耕文化的缩影,也是本村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甘肃富申民俗文化博物馆馆长杨海军凭借自己的黑瓷制作技艺,成为七里河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包括他在内,如今甘肃富申民俗文化博物馆拥有3位非遗传承人,他们专门制作黑瓷、木雕傩面,鉴别收藏黄河石等。这些手艺人的作品,让阿干镇的历史具象化。同时,甘肃富申民俗文化博物馆还跟七里河区王家堡小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该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不仅通过参观讲述的方式帮助孩子们了解阿干镇的历史文化,还教孩子们制作砂锅、剪纸等,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对阿干镇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了解。此外,甘肃富申民俗文化博物馆还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2017年7月31日,博物馆成功举办第二届敦煌文博会分项活动——中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来自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等高校一行65人到博物馆参观、交流、学习。
乡村博物馆办得“接地气”,就是要从挖掘、展现本村本镇本地的独特文化魅力入手,把乡村博物馆打造成为展示、传承当地优秀文化和民俗传统的平台与基地。对于乡村博物馆,杨海军有自己的见解:“开在村镇里的博物馆,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也有不可忽视的能量。乡村博物馆一定要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现出当地的特色文化和精神特质,不能搞千篇一律、复制粘贴,比如阿干镇的博物馆就要有阿干的特色,要有阿干的‘基因’。”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申亮 文/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12月12日天水市博物馆获评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 2024年12月04日2024全国十大文旅经济创新案例发布 甘肃省博物馆文创“整活说唱《铜奔马》”入选
- 2024年11月30日【文明单位联盟】兰州市博物馆举办“器物无声,观其有魂”主题社教活动
- 2024年11月14日“流动博物馆”走进瓜州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