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甘肃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
徐柏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我们要坚持事业产业联动、规模质量并行、传承创新并举、中医西医并重,以数字赋能激活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推动甘肃由中医药资源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跨越。
医药融合,健全覆盖城乡的服务体系。优化中医机构服务模式,建设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以省中医院为龙头,市州中医院为骨干,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促使优质中医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实现省、市、县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依托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中医医疗机构建立名医堂执业平台,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连锁名医堂,提供差异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需求。充分发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专家作用,建好用好传承工作站,将名医资源“送”到百姓身边,“落”在基层医疗机构。在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推广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发挥协作优势、打造专家团队、开展联合诊疗,健全多学科融合诊疗体系。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馆,配备中医药人员,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创建“旗舰中医馆”“中医阁”等,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
产业融通,夯实中医药产业发展支撑。推进药用植物园、野生药材保护与繁育基地建设,扶持中药材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珍稀濒危中药材、野生药材人工繁育,提升种子种苗选优提纯、统繁统供水平。打造道地药材优势产区,集中连片创建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建立优质药源直供和药食同源基地,推广生态种植、生物防治、野生抚育技术,提升药材品质。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联产联营,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规模效益、抵御市场风险。推进中药精深加工,依托中医药产业园区,构建甘肃药业集团、兰州佛慈等龙头企业和中小特色企业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行业格局,高效整合资源,壮大企业规模,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定西区位优势,拓展中药材交易市场功能,提升仓储物流水平和线上线下协同交易能力,占领产业高地。
科技融入,提升产研并进的质量效益。加强平台创新,提升省内中医药领域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能力。依托兰州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等开展中医药产业研究创新,支持和发展新型科研创新实体,探索建立成果转化、协作开发的新模式、新机制。应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中医药理论精髓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海量病案数据学习运算,辅助医师诊断病症,提高准确性;结合智能穿戴设备收集分析数据,为患者提供饮食建议、运动指导等健康管理服务;实时监测临床试验数据,帮助科研人员追踪研究中药多靶点复杂作用机理,助力新药开发。支持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对中药生产等环节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建设智能车间,提高中药现代化生产水平。
文化融汇,打造享誉中外的甘肃名片。推进中医药传统文化和技艺传承,用好根脉文化、传世典籍、民间验方,发掘人文始祖伏羲、医祖岐伯、针灸鼻祖皇甫谧等中医药文化资源,建设中医药文化体验、针灸医疗保健、休闲养生基地,使中医药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开发中医药健康产业融合旅游产业新业态,建设康养旅游示范村,发展生态康养、森林康养、药用植物观赏,创建中医药旅游品牌,带动乡村绿色生态产业有序发展。办好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搭建经贸洽谈合作、文化互鉴交流的国际平台。支持中医药机构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培养中医药对外交流人才,推进岐黄中医中心建设,加强与国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药企业的合作交流,不断扩大甘肃中医药国际品牌影响力。
作者为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2024年秋季学期中青年干部培训2班学员,甘肃省中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12月17日【理论】加快发展智慧物流
- 2024年12月13日【理论】着力打造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
- 2024年12月13日【理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024年12月10日【理论】坚持系统观念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