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时政要闻

【牢记嘱托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甘肃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4/12/21/ 10:2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顾丽娟

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甘肃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黄河从兰州穿城而过,支撑起整座城市的生态脉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玛曲县阿万仓湿地绿草如茵。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裴正琪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者”,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今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甘肃在全国生态大局中的功能作用举足轻重。保护好生态环境,是甘肃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大贡献,也是必须扛好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甘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全省上下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久久为功推进美丽甘肃建设,以更高站位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夯实生态根基。

  如今的陇原大地,处处是用生态底色绘就的美丽甘肃新画卷,“生态绿”已成为美丽甘肃建设最鲜明的底色。

  久久为功确保黄河长久安澜

黄河白银段风景如画。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一场冬雪过后,白银市平川区黄河沿岸生态长廊白雪皑皑,漫山遍野的树木挺立在寒风中,接受冬雪的滋养,为来年的拔节生长蓄势储能。

  白银市地处黄河上游,居于黄河“几字弯”流域,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北方防沙带”的延伸区域,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近年来,白银市紧盯坚决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这一目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采取人工造林、工程治沙、中幼林抚育、退化林改造、草原生态修复、封禁封育6项治理措施,有效改善了黄河沿岸生态脆弱现状。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长久安澜,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黄河流经甘肃913公里,流域总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覆盖全省9个市州59个县市区、34%的国土面积。

  从生态维度看,甘肃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等沙漠汇合南侵的阻挡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从经济维度看,甘肃是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枢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作为黄河国家战略首倡之地,甘肃持续树牢上游意识,率先出台《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构建1+N+X政策规划体系,扎实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协同推进工业、生活、农业和尾矿库“3+1”污染综合治理,努力将黄河建成岸绿景美的生态河。

  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污染防治工作要点》,每月对重点流域水质状况开展现场溯源,定期召开全省水环境形势分析调度会,加大对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开展黄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全省黄河流域5607个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5318个,整治完成率94.8%。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142个全国重点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18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现“长治久清”。

  与四川省建立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围绕尾水湿地建设、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河湖缓冲带建设等,谋划一批项目纳入中央储备库,推动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改善。

  经过不懈努力,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8年达到Ⅱ类,黄河流域4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2.68%,散渡河小河口村断面首次实现消劣,黄河流域14条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持续巩固,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实现了“一河清水送下游”。

  今年1月至11月,甘肃黄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为92.7%,高出黄河流域9省区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今日的黄河两岸,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正徐徐铺展。

  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康县阳坝绿水青山“底色”亮。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初冬时节,位于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山丹马场雄浑壮美,草原上奔腾的骏马,与白云深处的祁连山积雪,构造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态画卷……

  巍巍祁连山,绵延千里,像一道天然屏障,用坚强的身躯保护着美丽富庶的河西沃野,阻挡着三大沙漠的汇合、南侵,也肩负着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新使命。

  曾经,由于开发活动过重、草原过牧过载、违法违规开矿等原因,祁连山局部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留下沉重创伤。

  甘肃坚决扛牢祁连山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修复祁连山生态,制定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监管工作机制,强化祁连山地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常态化监测、评估及考核,为巩固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成效提供参考。

  近年来,我省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建成549个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定期公布监测结果,对祁连山区域实施科学化、精准化监管。依托全省生态监管大数据平台、现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在祁连山地区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试点工作,采用遥感调查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摸清祁连山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状况本底情况……

  祁连山历经“史上最严”整改,祛多年沉疴,还欠账旧账,迎来“底色之变”——

  2022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获“2022绿色亚太环保成就奖——杰出自然保护区奖”。

  2023年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各项结果均为“优秀”。

  2024年祁连山生态环境质量、典型生态保护修复区域生态状况综合评估监测结果显示:75.36万公顷林地森林蓄积量持续增加,75.27万公顷草原生态稳定性不断增强,5.21万公顷水域面积更加稳定。

  保护区内不同种群野生动物数量较2014年提高15%至20%,祁连山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循环能力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祁连山的生态保护,由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整治修复,转入常态长效保护“新阶段”。如今,连绵的祁连山区山更绿、水更清、林更密,动物种群逐渐增多,一些多年难觅踪迹的国家一级、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时有出现。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地带,是我国“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土地沙化和遭受风沙侵袭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面对浩瀚沙海,一代代陇原儿女持续接力,运用科技治沙、工程治沙等办法,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民勤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处于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北方防沙带”,属全国荒漠化、沙化最严重的县区之一,气候变化敏感、生态环境脆弱。

  勤劳的民勤人民一年接着一年干,在408公里风沙线上建起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有效阻隔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创造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治沙造林奇迹,为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我省持续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行动,坚持科学治沙,深入实施“三北”工程建设。2021年至2023年,全省完成国土绿化面积2973万亩,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853万亩,国土绿化面积实现“三连增”,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二。

  时下,行走陇原,祁连山区群山迤逦,云雾袅袅;山川大地风景如画,生机盎然。良好的生态环境,赋予了甘肃高质量发展更多可能。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