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长相望 岁月坚守中
——纪录片《我守敦煌日月长》的文化价值与艺术表达
(本文配图为纪录片《我守敦煌日月长》剧照和海报)
孙璐璐 陈 轶
岁末年初,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策划推出的6集纪录片《我守敦煌日月长》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这部纪录片向观众集中展示了历史、艺术与科学在敦煌的创造性交汇。在敦煌研究院建院八十周年之际,摄制组深入研究院,对壁画保护与修复、考古发掘与研究、复原性临摹等一系列学术活动进行了纪实性拍摄,详细记录了新时代莫高窟守护者们发扬莫高精神,在延缓莫高窟老化、再现莫高窟艺术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展现了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在华夏广袤大地的西北一隅,敦煌宛如一颗明珠,闪耀着千年文明的光辉。纪录片《我守敦煌日月长》宛如一支细腻的画笔,勾勒出这片土地背后的故事,从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到文化传承的脉络,为观众铺展开一幅壮丽而温情的长卷。
岁月接力中传承莫高精神
纪录片《我守敦煌日月长》塑造了一群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摄制组通过长时间跟拍展现研究院各类岗位工作人员的生活细节与匠心气质,深描学术机构的独特魅力,关注当下工作人员与老一辈敦煌守护者之间的文化传承,通过展现人物故事和运用纪实美学手法,引导观众深入了解敦煌文化,发掘莫高精神的内核。
敦煌守护者,如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用他们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共同缔造了莫高精神的基本内涵。纪录片以满怀敬意的笔触,细腻刻画了老一辈艺术家在幽深洞窟中潜心雕琢艺术的身影。画面中,泛黄的历史照片与今日洞窟的实景交相辉映,通过蒙太奇手法巧妙地将往昔岁月与当下现实紧密相连,营造出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他们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不仅是文物历史与现代之间的桥梁,更是激发年轻一代研究者创新灵感的源泉,让敦煌艺术的璀璨光辉得以跨越时代,传承创新。
当下的年轻一代带着对敦煌的热爱和憧憬,投身到守护敦煌的事业中,展现出了青春活力与创新精神,例如美术研究所的雕塑家们为了复原莫高窟172窟,埋首五年,他们的专注和专业令人动容。保护所的年轻人在麦积山与鼯鼠斗智斗勇,着力清除动物粪便对石窟造成的污染,在平凡的工作中展现出了对文物保护的执着与热爱,更体现了他们对前辈们秉承的莫高精神的传承。治沙人长年累月坚守户外,用草格子防风固沙,使得每年进入窟区的积沙量减少85%以上,他们用辛勤的汗水筑起了敦煌石窟保护的自然防线。正是一代代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精神,铸就了莫高窟艺术的璀璨与传承。
片中的解说词说:“人用泥土创造艺术,岁月让艺术回归泥土,人又以泥土重塑艺术,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代代人都在这无穷变化的简单组合里流连忘返,只要手里有敦煌土,无论大师还是匠人,都能随时重启一次美的旅程。”敦煌土,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灵魂,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材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代的敦煌守护者们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影片中,年轻的修复师们小心翼翼地对前辈的作品进行修复、中学生用敦煌土体验做泥塑、专业学生到雕塑工作室参观研学、对讲解员进行专业培训以及培养小小讲解员……将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得以全面呈现。影片主要聚焦于普通游客、研究院工作人员与石窟壁画之间的丰富关联,发掘莫高窟的烟火气息和时代特质。从老艺术家们的开拓奠基,到新一代守护者的继承创新,每一代人都肩负着属于自己的时代使命,他们在敦煌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流淌、发展,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种代际传承的使命感是影片贯穿始终的情感线索,也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的厚重与责任。
科技与人文交织下的技艺创新
这是一个有关石窟、岁月、人的故事。与以往聚焦于敦煌莫高窟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有所不同,《我守敦煌日月长》摒弃了宏大的叙事框架,转而采用了一个新颖而细腻的切入点——从一抔敦煌土启程,深入探索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这抔土,如同一条隐形的线索,巧妙地将各类工作人员在保护、研究与传承敦煌文化方面的努力串联起来,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叙事视角。敦煌土在美术研究所的临摹师手里既是创作的载体又是颜料来源,临摹师们怀揣着对古人的深刻理解与敬仰,试图通过复原莫高窟172窟模仿唐代壁画初作时的线条、色彩与气韵,重现盛唐风貌。纪录片通过展现临摹师们默默无闻、勤勉耕耘的日常,不仅让观众得以窥见他们身体力行的努力,更深刻地挖掘出了莫高窟背后那份质朴而真实的人间烟火气。这样的叙事方式,让敦煌文化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生活的温度。
当前,敦煌壁画与雕塑的复原工作正迎来一场技术革新,3D打印、数字采集、信息存储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实现了对所有洞窟艺术及文书资料的全面、高精度数据采集与成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科技的力量强大且不可或缺,但它始终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存在。真正能够捕捉并展现文物神韵的,依然是匠人之心。在第三集中,雕塑师付祥波在复原172石窟的过程中,就巧妙地融合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他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雕塑的初稿,这一步骤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确保了雕塑形态的精确性。但即便如此,对于人物神态等细腻入微的雕琢,仍然需要付祥波亲自上阵,用他那双充满匠意的手,逐一打磨至完美。纪录片中,还呈现了绘画技术复原、雕塑3D外壳制作、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场景。这些高科技设备的登场,不仅为敦煌文化的保护与呈现增添了新的科技维度,更通过特写镜头将3D雕塑外壳的精细纹理、环境模拟实验室中模拟环境对土质层影响的细节一一呈现给观众。这样的展示方式增强了影片的科学性和观赏性。
在拍摄文物修复师们的工作时,镜头聚焦于他们手中的画笔、刻刀以及专注的神情,他们依据历史资料、传统技法和对敦煌文化的深刻理解,一笔一画、一刀一刻地还原壁画的色彩与线条,赋予雕塑以灵动的生命力,通过中景与近景的切换,展现出修复师们与文物之间无声的对话,他们不仅仅是在修复文物,更是在传承和延续敦煌文化的精神内核,这种人文精神的坚守,在科技浪潮的冲击下显得尤为珍贵,也成为影片中最打动人心的部分,让观众领悟到敦煌文化的不朽魅力源自其深厚的人文底蕴。
记录之外的情感共鸣
在艺术手法上,纪录片叙事节奏把握精准,既有对敦煌历史文化深入浅出的讲解,又有对人物故事和文物修复细节的细腻刻画,在关键时刻加快节奏,增强故事的紧张感和吸引力,如在展现工作者与鼹鼠斗智斗勇和文物修复遇到关键难题时,紧凑的剪辑和加快的镜头切换让观众的心随之悬起,使观众沉浸于影片之中。同时,纪录片努力搭建专业机构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情感桥梁,融合表现具有“文物遗址+旅游景点”两种气质的莫高窟,在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体现其历史文化传播的价值,聚焦普通游客、研究院工作人员与石窟壁画之间的丰富关联,着力发掘莫高窟的烟火气息和时代特质。
影片的画面构图也极具匠心,大量运用对称式构图来展现洞窟的庄严与神秘,突出壁画和雕塑的主体地位,使观众的目光自然聚焦于这些文化瑰宝之上。在色彩上,展示敦煌壁画时鲜艳而不失古朴的色彩还原度极高,使观众得以领略到敦煌壁画历经时间沉淀后所自然外化出的色彩魅力。在表现现代科技场景和修复工作时,冷色调与暖色调的巧妙搭配,既体现出科技的理性冷静,又烘托出人文关怀,使整个影片在视觉上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在镜头运用上通过特写镜头,将敦煌壁画的精美细节、雕塑的细腻质感以及修复师们专注的神情一一展现,让观众感受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守护者们的匠心独运,同时运用远景镜头,展示了敦煌莫高窟的壮丽景色和广袤的沙漠环境,凸显出敦煌的雄浑与神秘,以及守护者们在这片土地上的坚守与执着。
此外,影片的音效设计也为其增色不少。洞窟内静谧的环境音、偶尔传来的风沙声、修复工具与文物接触的细微声响,以及配乐中悠扬的古风旋律与激昂的现代节奏交织,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古今交融的氛围,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触动心灵的文化与情感之旅,从内心深处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产生深深的敬意和共鸣。
《我守敦煌日月长》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敦煌文化保护的纪录片,更是一次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深度探寻。
守得敦煌日月长,留住华夏文明根。对敦煌研究院来说,八十年已成往事,总有人不断续写新篇。“何为敦煌,何以敦煌,敦煌何往?”新一代敦煌人,有自己的答案。新时代的观众,也有自己的答案。
链接——
分集介绍
第一集《土的迁徙》
敦煌初春,何明阳驱车来到戈壁深处取土,他带回莫高窟的“敦煌土”,将经历一场神奇的旅程。
千百年来,敦煌人用土创造艺术,而时间又让艺术回归泥土。土是手边最可用的材料,也是不得不对抗的力量。但只要有一捧土在,敦煌人就能随时重启一次美的旅程。
第二集《溯洄寻之》
当下的数字化技术能完整记录洞窟的现状,但这远远不够。美术所的临摹师们希望能通过复原莫高窟172窟,模仿唐代壁画初作时的线条、色彩与气韵,重现盛唐风貌。这是科技难以抵达的领域,一切都要靠人的眼、手和无限的耐心来完成。
如今,这个项目走到了第七个年头。
第三集《以身塑人》
在敦煌,雕塑是逐渐生长的艺术。美术所的雕塑室里,两位年轻的雕塑师,接手了复原莫高窟172窟塑像的工作。在揣摩古人心境、复原唐代雕塑的过程中,他们也打磨心性,塑造着自己的当下与未来。像每一代工匠那样,在积年累月完成的作品中,他们以身入道,留下了这代人的思索与探求。
第四集《修古知心》
石窟,不是静态的标本,而是鲜活的当下。敦煌研究院保护所的年轻人,苦恼着如何做“铲屎官”,每天与鼯鼠斗智斗勇;而莫高窟的洞窟里,老师傅们修复196窟的工作正悄然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与过去的前辈对话、给未来的工匠留言。
第五集《千载一会》
盛夏,敦煌迎来了一年中的旅游旺季。精心设计的莫高窟参观系统,让从世界各地穿越戈壁前来参观的人们,不知不觉间进入一套高效服务体系,沿着一条条被试验过无数次的路线,在建筑与洞窟中、在壁画与塑像前,一眼回望千年。
莫高窟对面的博物馆里,有人照料着各色可移动文物,并带着它们走向世界各地,会见八方来客。来去之间,一些故事悄然留痕。
第六集《故园新生》
春日,敦煌迎来了新的一年。新人讲解员通过考核,开启在莫高窟的新生活;敦煌本地的孩子们,正在与莫高窟建立最新与最初的联结。而从敦煌走出的孩子、现年93岁的常沙娜也再回敦煌,故园正在变化,她试图从中打捞记忆的碎片。
敦煌是个家园,既养大一代代人,又欢迎五湖四海的新人。对敦煌研究院来说,八十年已成往事,总有人不断续写新篇。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12月24日纪录片《我的戎疆岁月》首播
- 2024年10月23日【视界】纪录片《敦煌遇见绍兴》——穿越千年的文化交融与传承
- 2024年10月04日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开机
- 2024年07月18日“走进甘南”——《中国梦·亲历》甘肃纪录片制播联盟年会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