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表彰了150个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450位先进个人。甘肃农业大学曹致中教授被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人物简介:
曹致中,中共党员,1945年10月出生,甘肃平凉市人。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曾任草业学院院长。2010年退休后,仍坚持奔走在位于张掖市高台县的生产基地的田间地头,继续从事我国苜蓿品种选育与育繁推广工作。他主持育成了甘农1号至甘农8号紫花苜蓿8个新品种,申报注册登记的其他各类牧草、草坪草品种共18个。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六项,三等奖六项。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老骥伏枥、坚守初心
“苜蓿种子的研究是我一生的心血,我不希望在我退休后,我的这些品种也跟着我‘退休’了。只有把它们从实验室播种到地里,转化为成果,这些品种才算是有意义的。”正是怀着这样的情怀和信念,这位现在已经79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的老人,没有选择在退休后留在省城安享静谧舒适的退休生活,而是义无反顾地走进了高台县农村,继续他的苜蓿品种选育与育繁推广工作。
退而不休、砥砺奋进
为了将自己的研究变成惠民的成果,曹致中教授在退休后走遍河西地区多个县市,对当地的气候环境、土质条件、昼夜温差、降雨量等进行了考察。2014年,他的博士生牵头将甘农5号苜蓿种子在高台县南华镇小海子村试种,当年种子平均亩产达到41公斤。2015年平均亩产达到89公斤,两年的生产实践中,当地老农何进珍表现出非常丰富的种植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在曹教授看来,这反映了苜蓿制种的“地利”和“人和”,而国家推行的一系列兴牧强农的政策则是“天时”,“有了天时地利人和,苜蓿制种业必将在惠民兴农上有所作为”。2018年,他选择小海子村作为紫花苜蓿制种育繁推基地,并指导和帮助何进珍等农户正式成立了“高台县绿欣制种苜蓿农民专业合作社”,这同时也使我校草业学院推进苜蓿科研有了坚实的合作平台。
2021年、2022年,绿欣合作社种子田面积分别为3720亩和4760亩,平均亩产分别为61.8公斤和69.3公斤,总产分别为230吨和330吨,达到了当年全国苜蓿种子总产的7.9%和11.5%。曹老师和他的农民团队,仅凭一方三四千亩合作社的天地,就为国家贡献了近十分之一的苜蓿种子。
酸涩和苦辣也是现实生活的本真味道,甜蜜和幸福是需要在不断总结和认识中去创造的。曹致中教授和他的农民朋友共同经历了2016年连绵阴雨导致的苜蓿种子在茎秆上发芽的“绝收”惨痛,也经历了甘农3号、甘农7号和甘农8号等新品种支撑起来的大丰收的喜悦。他说:“苜蓿制种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简单,涉及到水肥调控、病虫害防治、增施磷钾肥、利用授粉昆虫及选用高效低损耗的收获机械等多个方面,这些要素统筹解决好了,才能获得高的产量。”“好品种、新科技是解决好问题的最重要的保证”——这是与曹教授一路同甘共苦走过来的农民朋友最真实的感受。
勤耕细耘、滴汗成金
荣誉总是属于那些脸上沾满灰尘、挥洒汗水的劳动者,属于在屡败屡战中仍拥有巨大热情和奉献精神的人。十几年里,曹致中教授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他深入农田基地,将苜蓿制种产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此期间,他的科研项目也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2011年1月,他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研发苜蓿新品种的同时,他还主编和参与了《草产品学》《优质苜蓿栽培利用》《草业生产技术手册》等相关书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后来者,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承下去。
经过十年孜孜不倦地努力,他曾经长期工作过的草业学院与专业合作社合作,推行“育种家+企业+合作社及农户”的制种模式,将紫花苜蓿制种产业在高台县全面展开。
这里的成功经验吸引了国内同行业的关注,不少高校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黑龙江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慕名到小海子村苜蓿制种基地来观摩、学习、交流,并纷纷效仿设立试验站和育种基地。在交流的过程中,曹致中教授总是将先进的种植方法和经验和盘托出,毫无保留。
年轻的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牛奎举副教授说:“曹致中教授在苜蓿制种方面的成果是显著的,经验和方法是独特的,是值得我们年轻一代的老师和研究生学习和推广的。”
壮志在胸、继续前行
“好政策是一项事业、一个产业的出发点”,这是曹老师回顾这些年事业脚步时内心最深的感触。他说,2019年以来,国家在发展牧草种业上都有明确具体的部署,尤其是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了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正是以党和国家在发展牧草业上的顶层设计为蓝图,各级政府层层推进、大力支持,高台县已将继续推行苜蓿制种产业的发展列为当地产业布局的重要板块。这也成了曹致中教授退而不休的主阵地。他说:“下一步,我们将把小海子村苜蓿制种基地打造成全国苜蓿制种育繁推示范教育培训基地。同时在高台县广泛推广苜蓿制种产业,力争实现苜蓿制种田面积达到10000亩,平均亩产保底60公斤,年产超过600吨苜蓿种子的预期目标。”我们显然看到了曹教授对已经取得的成就上的不满足。
作为偏远地区的一个小小行政村,高台县南华镇小海子村能生产出占全国10%的国产苜蓿种子,赢得了“中国苜蓿制种第一村”的美誉,而作为这项事业的奠基者、先行者,曹致中教授担得起业界和农民朋友们“中国苜蓿制种第一人”的赞誉!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12月25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媒体座谈会
- 2024年12月18日甘肃农业大学与西北农林科大学签署对口支援框架协议
- 2024年12月07日甘肃省植物分子生物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方案通过专家论证
- 2024年12月07日甘肃农业大学2024年度“未来女科学家奖”颁奖仪式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