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山常绿 河常清 城更美——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平凉实践

 2025/02/04/ 08:3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周尚业 沈丽莉 曹立萍 田丽媛

【牢记嘱托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

山常绿 河常清 城更美

——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平凉实践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周尚业 沈丽莉 曹立萍 田丽媛

  巍巍崆峒山,潺潺泾河水。

  平凉,地处黄河中上游泾河渭河流域核心区,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布局中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组成部分,生态地位至关重要。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直以来,平凉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让广大群众享有更多的生态文明建设红利。

  山常绿、河常清,城更美。如今的平凉,是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也是甘肃首个“国家森林城市”,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丽画卷正在这里徐徐铺开。

  城市,更美好

  “我们用14个大小不一的涝坝,一层一层将雨水最大程度蓄留下来。”近日,在平凉市中医医院片区绿化及雨水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现场,崆峒区建筑服务中心主任丁峰用北方农村常见的涝坝蓄水原理,为记者解释了实现雨水资源巧利用的方法。

  平凉市中医医院片区绿化及雨水资源化利用项目位于平凉市城区西南部天门塬开发区,是平凉市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建设的市民公园项目。

  与平时看到的城市公园不同,项目整体依山势而建,14个大小不一的雨水花园呈阶梯状错落分布,并通过管道相互连通,绿植、步道、阶梯等基础设施按照人流动线有序布局,精致而巧妙。

  丁峰告诉记者,依山而建,雨水经过沟道进入雨水花园后,可通过山势落差,经管道一层一层蓄留,环环相扣,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充分的沉淀净化,最后再进入蓄水池内,完成雨水蓄留的全过程。

  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将雨水蓄留下来?

  丁峰说,平凉市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雨水资源充分蓄留和利用,可以有效改变雨水直排的方式,在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最大化降低城市洪涝灾害的危险。

  平凉市中医医院片区绿化及雨水资源化利用项目是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

  让城市会呼吸!

  近年来,平凉市探索实践黄土高原河谷地区防洪排涝系统治理、西北水资源缺乏地区雨水资源化利用、黄土高原小流域水生态修复三种示范模式,稳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以崆峒区泾河大道建设为例。2022年,崆峒区对泾河大道实施海绵化改造,透水铺砖、雨水花园、植草沟……用一个个海绵生态小系统,打造了一条长约7.61公里海绵绿色长廊。

  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

  泾河大道经过海绵化改造,在少雨时节,蓄积的雨水可用来浇灌绿植,形成了雨水自主循环系统,极大缓解了城市内涝风险。

  如今,泾河大道两侧已形成春樱花、夏荷花、秋落叶、冬松柏的四季物候景观,各个小公园犹如散落的珍珠被人行道串联,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入园”,对居住幸福有了更直接的感受。

  这座城市,正变得越来越美好。

  发展,更绿色

  深冬时节,走进泾川县太平镇何家村绿水青山生态家庭农场,夕阳斜照,金色满林。林下,一群群小鸡悠闲觅食,不时扇动几下翅膀,舒展身体,好不惬意。

  “我们农场的鸡都是以散养的方式进行养殖,吃林间草、虫,再配上玉米、麸皮,不仅天然健康无公害,而且肉质紧致细嫩。”农场负责人何清华谈起自家的林下散养鸡,言语间满是自豪。

  2015年,何清华在得知林地经营权可以流转后,承包了86亩林地,做起了林下养鸡的生意。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农场已育有散养鸡5000多只,年收入达30万元。

  看着自家的农场养的鸡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何清华虽然高兴但也有顾虑:林权流转了10年,还能再续签吗?

  2023年,泾川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消息传来,明确林地经营权年限不受限制,这让何清华彻底安心了。这一年,他新建了鸡舍、饲料房,新增了1500只鸡,还流转了120亩地种植玉米,踏踏实实地当起了“鸡倌”。

  泾川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落地实施,让发展林下养殖经济的农户有了政策的保障,心里踏实了,干劲也更足了。

  前些年,家住泾川县党原镇高崖村的刘勇宏承包了300多亩林地,做起了苗木营销、园林绿化生意。

  “300亩林地,仅靠卖苗木,根本赚不到钱。我就试着引进了一批藏香猪放在林下散养。”刘勇宏回忆说。

  林下散养藏香猪出栏后,由于品质好,价格适中,很快打开市场。仅2023年,刘勇宏靠出售藏香猪肉就实现收入近30万元。

  “现在,林下散养的这几百头藏香猪,每天吃着这里的野草,我都不用雇人来除草了,这一年就能省20多万元呢。”刘勇宏说起自己的林下养殖生意,笑得合不拢嘴。

  当前泾川县正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刘勇宏按照新的政策要求,正在申请办理林权不动产证。

  “有了证,心里也踏实了。”如今,刘勇宏新建了猪舍,购买了鲜肉分割机以及真空包装机,还开启了直播带货,将自家散养的藏香猪卖到了全国各地。

  发展林下经济是泾川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2个试点县之一,如何让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是泾川县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让山林不再是“沉睡的资源”!

  近年来,泾川县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依托良好的森林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路径,通过做活林下种植、做实林下养殖、做强森林康养,充分激发林下经济产业的活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目前,泾川县建成林禽养殖示范点4个、林畜养殖示范点6处、林蜂养殖示范点4处,全县发展林下养殖逾20万头,预计年产值将达到2200万元。

  河水,更清澈

  河水汩汩,苇黄如金。

  冬日,静静流淌的葫芦河,穿静宁县城而过。阳光洒下,葫芦河面粼粼地泛着光,河中间几只野灰鸭用翅膀拍打着水面,尽情嬉戏,享受着午后的阳光。

  千百年来,葫芦河滋养着静宁这片土地,也在城市变迁中留下痕迹,曾经清澈见底的葫芦河渐渐河沙沉积、垃圾堆积。

  还城市一条清澈的葫芦河!这是静宁百姓共同的心声。

  静宁县委县政府狠下决心,积极争取中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于2024年5月对葫芦河城川段进行生态环境治理。

  “在对葫芦河治理过程中,我们坚持治水、治污、治砂同步进行,做好葫芦河流域水生态恢复、水污染治理和土壤生态修复,为下游送去一泓清水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平凉市生态环境局静宁分局局长吕朋军介绍道。

  在葫芦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静宁县对葫芦河河道内的垃圾、污染底泥进行集中清理,修建生态隔离带,生态护岸。

  治标更要治本。清理河道垃圾淤泥,并不能有效阻断葫芦河污染源。

  针对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的问题,静宁县在八里镇小山、红林、郭罗、闫庙等四村铺设污水管网,建设污水检查井、一体化污水提升泵3座,助力解决群众生活污水收集和雨污分流不彻底的问题。

  “据实时测量分析,葫芦河水质由2018年的地表水劣Ⅴ类,稳定提升为三类标准。”吕朋军说,后续我们将在葫芦河两岸铺设健身步道,为周边的老百姓休闲健身提供一个新的去处。

  葫芦河流域生态治理,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葫芦河在静宁县穿境而过,在河道两侧沿岸形成了大范围的盐碱地和沙滩地。

  “我们通过填埋荒滩地、土地改良、栽培矮砧密植苹果等综合治理措施,对葫芦河沿河岸线420亩沙化农田进行土壤改良和经济林建设,建成383亩标准化苹果现代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吕朋军介绍道。

  据介绍,这片383亩的苹果经济林由当地苹果产业龙头企业——甘肃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包经营。企业通过引进高效、先进的果园滴灌系统,实现苹果产业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为当地现代化苹果产业发展起到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有力推动了静宁县苹果产业发展。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