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叶舟,当代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百万字长篇小说《敦煌本纪》《凉州十八拍》,小说集《叶舟的小说》(上下卷)《我的帐篷里有平安》《第八个是铜像》,诗集《江山北望》《大敦煌》《边疆诗》,散文集《漫山遍野的今天》《漫唱》《西北纪》,电视剧《我们光荣的日子》等60余种。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小说奖、第四届施耐庵文学奖、第四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等。
2024年12月18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名家进校园——大师写作课”叶舟文学讲座在文新学院举办。沙龙活动结束后,叶舟先生欣然接受了文新融媒中心专访,分享他的创作之旅和写作心得。
新闻与文学的交织
叶舟在甘肃日报社工作。在“叶舟工作室”里,叶舟潜心耕耘于文学沃土,从昔日的新闻战士,蜕变为如今的文学使者。新闻生涯不仅赋予了他对时代、对社会的深刻热情与敏锐感知,也培养了他剖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在叶舟眼里,新闻与文学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新闻的工作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和切入口,也为我们理解和探索新闻与文学的边界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视角。
叶舟认为,新闻记者是社会最敏感的分子,“要去抓取新闻,对社会节奏中那些忽明忽暗、一瞬即逝的新闻要有敏感,对新闻事件要有判断。” 在叶舟看来,新闻关注的是事件本身,关心事件的5个W(Who, What, When, Where, Why),是客观事实,而文学则深入世道人心,探讨个体生命的律动。“新闻结束的地方是我文学的开始”,叶舟如是说。
《敦煌本纪》:历史与艺术的平衡
谈到《敦煌本纪》,叶舟分享了他如何在历史真实与创作自由度之间找到平衡。“文学写作的任务是把一切看似沉寂的、已经过去的那些东西复活。”通过史料、判断和想象,他在《敦煌本纪》中重新塑造了莫高窟和沙洲城,让100多个人物和8万多市民在这个虚构的社会中生活。叶舟说:“小说家的任务是用文学的手段做到文学的真实,需要写作者具备的一种虚构力、书写力以及塑造力。”
《敦煌本纪》中,胡梵义是书中三大家族之一胡家的长子,叶舟通过胡梵义这一角色,将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的创作自由巧妙融合。一方面,胡梵义身上的公义精神、对敦煌文化的保护,反映了历史上敦煌人民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另一方面,胡梵义身上的侠义精神、英雄主义色彩,则是叶舟赋予角色的艺术加工,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情感更加丰富,让读者能够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也体验到艺术的魅力。
在《敦煌本纪》中,叶舟不仅重现了敦煌的历史风貌,更通过文学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敦煌文化的厚重和历史的沧桑。他的作品,是对敦煌文化的一次深刻致敬,也是对历史的一次重新诠释。“我觉得当时的沙洲城就是我对敦煌在那种特定故事年代里的一种想象,一种建构。”叶舟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如何通过对历史的深入挖掘,来丰富和拓展文学的内涵。
![](https://pic.gansudaily.com.cn/003/020/364/00302036415_57f0d8ec.jpg)
河西走廊:文化的传承与未来
对于河西走廊未来的文化发展,叶舟充满期待。
他说河西走廊涵盖了许多伟大的地理名词,如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和沙洲(敦煌),这些名字都暗含着青铜般的光芒。叶舟认为,文化工作者的任务是重新灌注、阐释和叙述这些地理名词,赋予它们新的内涵和魅力。他比喻说:“像一盏银器一样,把它重新擦亮。”
对于河西走廊的未来,叶舟的期待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他认为,文化工作者的任务是让这些古老的地理名词焕发新的活力,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一个人的能力可能有限,但是如果众人抚摸的话,这盏银器会越来越亮。比如说武威,比如说敦煌(虽然敦煌已经够亮了),但是它还可以更亮,作为文化工作者,小说家、画家或者音乐家,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它更亮。”对文化发展的深刻洞察,将一个作家对于文化责任和使命的深刻理解跃然纸上。
敦煌: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
叶舟将敦煌比作一个“超级核电站”,他的作品《敦煌本纪》和《大敦煌》等都是对敦煌的深刻挖掘。尽管已经完成了这些作品,叶舟仍在构思新的关于敦煌的作品。他说:“我知道有一本书还在前方等着我,我去找这本书,这本书也在等我,这就是双向奔赴。”对“擦亮”敦煌的执着,是叶舟不懈的追求。
![](https://pic.gansudaily.com.cn/003/020/364/00302036416_8e706b34.jpg)
对年轻学子的寄语
对于人科学子,叶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多读书,多行走。”他强调,读破万卷,行遍万里。这是古人留下的智慧,对于文学创作有着莫大的帮助。叶舟回忆自己年轻时的旅行经历,认为正是对远方的好奇和追逐,对他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鼓励学子们勇敢地走出去,体验不同的生活,通过广泛的阅读和亲身的体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视野,从而为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
在新闻与文学的交汇处,叶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书写着河西走廊的辉煌,也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12月25日文化中国行|鲁奖得主叶舟:写作恰如从一条街道抵达旷野的过程
- 2024年12月21日第二届芙蓉文学双年榜发布,叶舟的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折桂
- 2024年12月01日叶舟:何为读者与领读者
- 2024年08月25日叶舟与读者出版集团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