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牢民生“保障网” 撑起群众“幸福伞”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马仓仓 马凯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放在心上,持续筑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精心编织可持续、多层次的社会保障网。从城市的喧嚣到乡村的宁静,从困难群众的温暖救助到老年人的幸福养老,我市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托起了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让温暖在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
社会救助,是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第一道防线。在麦积区马跑泉镇崖湾村,78岁的金菊花老人家里传来一阵轻快的笑声。老人是特困供养人员,每月享受605元的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春节前夕,第三方平台机构虚拟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来给老人家里换床单、打扫卫生。老人坐在沙发上,看着忙碌的工作人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党的政策真是好啊!钱、床单、被套、枕头,家里的家具都是政府送上门的。这娃娃们一个月来一次,洗床单、洗被套。”老人的声音里满是感激。
2024年,全市各级民政部门持续加强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或家庭纳入救助范围。这一年,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97178户289308人,特困供养人员10294户10687人,累计临时救助困难群众152236人次。发放低保金10.91亿元、特困供养金1.1亿元、临时救助金1.46亿元,有效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邓俊虎说:“我们将不断健全完善对象分层、救助分类、覆盖全面、协同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加大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力度,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变,更好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差异化救助需求。”
养老,是民生之要。春节期间,在秦州区关子镇敬老院,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进行康复训练。敬老院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老人们的脸上,暖意融融。敬老院有27间住房,现居住着43名老人,主要为集中供养特殊困难老人和残疾人。这里不仅提供康复护理、生活照料,还有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成了特困人员的另一个家。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和老龄工作科科长张奇正说:“我们着力在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养老服务扩容提质、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养老服务便利化和可及化水平上持续发力,构建‘兜底供养、普惠供给、多元保障’三位一体的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格局。”
老年人的幸福,关系到全社会的幸福程度。2024年,全市民政部门建成运营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6个、村级互助幸福院8个、老年助餐点30个,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3762户,发放高龄老人津贴、养老服务补贴3440万元,全市养老服务工作取得新成效。
在秦州区关子镇敬老院,80岁的李大爷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他指着不远处的活动室说:“这里啥都有,电视、棋牌、健身器材,还有专人照顾我们。每天都有热乎的饭菜,还有人陪我们聊天,日子过得很舒心。”李大爷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市民政局局长王维云告诉记者,2025年,全市民政系统将大力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不断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把“民生为大”的指示落实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具体实践中,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水实践新篇章贡献民政力量。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2月10日【牢记嘱托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我省保障农民工有序返岗复工
- 2025年01月16日【观察】服务有温度 就业有保障——甘肃省持续构建精准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 2025年01月09日城乡医疗差距小 农民健康有保障 嘉峪关市农村医疗换新颜
- 2024年12月31日兰州新区中川园区:织密社会保障网 提升居民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