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定西:集中整治聚力破解群众“就医之困”

 2025/02/10/ 16:10 来源:定西日报 通讯员 乔天倩

定西:集中整治聚力破解群众“就医之困”

  新定西·定西日报通讯员 乔天倩

  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开展以来,定西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切入点,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及医疗机构深化改革、优化服务,持续提高医疗服务保障水平,切实让群众在看病就医过程中感受到新变化、获得真实惠。

  入院上下跑办手续,出院一堆票据退押金、办医保报销,少了哪一样,费用报不了,如果遇到高峰期,就要排队折腾好几个小时……曾几何时,这些都是患者住院就医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年龄大了,腿脚也不利索了,到各个窗口办手续一时半会连个地方都找不到。这次住院除了去做检查,办啥手续都不用出病房,就连出院结账动动手指分分钟就搞定了,真的是省心省事。”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出院的史大娘向记者介绍说。

  为让住院患者“少跑路”,定西市人民医院下大力气提升信息化服务效能,推出“智慧床旁结算”服务,从入院到出院办理、医保报销,通过护士站就能一站式全流程办理,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奔波。

  作为全市唯一一家三甲医院,周边县区群众对市医院的就诊需求非常高。今年,该院与市交运集团协商,以周边县区为半径开通了“就医直通车”,确保每天在医院急救中心门口和各县区固定发车点之间定时双向发车,按规定路线行驶,避免了群众转车、候车的麻烦,极大节省了患者看病就医的出行时间和成本。

  “如果患者当天就诊没有结束,三天内凭首日挂号单和检验检查结果到收费窗口领取0元惠民号,就可以再次叫号就诊。”市医院信息部主任牛旭向记者介绍,今年7月全院门诊开始实施“一次挂号管三天”就诊模式,累计已为460余名患者减免费用4100余元。

  目前,这一就诊模式已在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推开。

  值得一提的是,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定西医院为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组织开展专家“百日义诊”活动,并通过开展线上直播讲座、在城区夜市组织公益宣传、分赴县区开展义诊等方式,“零距离”为群众普及中医健康知识。

  针对边远村社慢性病患者、颈肩腰腿病患者和留守老人“看病难”问题,通渭县充分利用乡镇辖区闲置校舍、村址等资源,改造为医疗延伸点,将“医院”建到了群众家门口,惠及近3万人。目前,已就近就便诊疗6.8万人次,县域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率达90%以上。

  岷县气候高寒阴湿,群众肺心病、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高发普发,病发急诊和康复疗养时特需纯氧辅助治疗。但乡镇卫生院罐装氧疗设备落后,纯度达不到诊疗需要,且在运输、转移、储存、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便,需要氧疗的患者基本都要乘车到县城医院进行治疗。

  为方便偏远群众就医,县纪委监委通过发送提醒函、现场督导调研等方式,督促县卫健局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千方百计补齐短板,切实解决了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落后的现状。据了解,全县18个基层医疗机构已全面建成集中供氧系统,极大地改善了患者就医需求,赢得了群众广泛赞誉。

  就医患者哪里不满意,监督触角就延伸到哪里。集中整治开展以来,市纪委监委将群众破解“求医问药”之困纳入重点任务清单,重点督办,督促卫健委、医保局等职能部门以推动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为切入点,打通群众看病就医的堵点难点,合力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上个月我去兰州看完病后,最近感觉又有反复,就来县医院再看看。”谈到医疗检查结果互认,正在通渭县人民医院就医的权女士爽快地说,“本来以为像往常一样,进医院就得做一大堆检查,结果这次大夫直接从电脑上调出之前的检验报告,说好多不用再做了,既省时又省钱,真的是太好了。”

  重复检查检验,无疑是导致“看病贵”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破解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在不同医院间互不相认这个难题,今年7月下旬,通渭县纪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破题举措。随后,县纪委副书记带领驻县卫生健康局纪检监察组到县人民医院驻点办公,督促县卫生健康局、县医保局及县级3家医院组建工作组,多次组织专家开展座谈、会商谈判,逐项比对医技目录,10天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各县区纪委监委也通过协作区、“室组地”联动监督等方式,督促全市23家县级以上医院全部接入甘肃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平台,实现了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全覆盖。

  据了解,全市现已确定可互认检查检验结果项目100项,开展结果互认59.21万次,整体互认率达73.66%,为患者累计节约费用435万余元。

  医保基金是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在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需求,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前,在市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任大爷被认定为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后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延缓病情。住院期间主治医生就为任大爷提交了门诊慢特病病种待遇申请认定。

  “原来办理认定慢特病,从患者住院确诊提交申请,到组织专家组研究认定,再到报市医保局审核审批,整个过程最少需要2个,耗费了患者大量时间和精力。”市医院副院长王世宏向记者介绍说。

  集中整治以来,市医保局将门诊慢特病认定权限下放到定点医疗机构,以市医院为代表的各家医院通过专项培训、质控会督查等多种方式积极优化办理流程,将以往门诊审核认定时限由一个月两次缩减为“随到随审”,对符合认定标准的患者在院期间就办理备案手续,患者出院后即可享受报销政策。

  现在,任大爷出院后开的很多药直接享受到了慢特病报销待遇,省了不少钱不说,还让他少了很多奔波,更重要的是,他以后的门诊检查用药和药店取药报销也都有了保障。

  为切实提高医保基金规范化使用水平,结合专项整治,市医保局与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出台医保基金监管信息共享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定西市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服务协议》,对药店销售的医保目录内药品盈利率作出严格限制;建立服务协议动态完善机制,补充完善药品耗材采购、目录使用管理等约束条款14条,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优化调整DIP结算管理办法、特病单议管理办法等7项付费管理制度,有效解决了基层医疗机构及药店自行采购廉洁风险高、转嫁住院医疗费用、药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目前,全市已签订药品集采合同36批次27580份,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幅54%,带动同品种药整体价格下调,节省药械费用支出6.95亿元,试点医疗机构平均药占比从23.44%下降至17.83%,为患者减轻就医负担8745万元。

  医药领域作为与群众联系最紧密、服务最直接的领域之一,仍存在诸多民生痛点与难点。

  集中整治以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以查办案件为引领,起底排查行业性、系统性问题线索53件,查处医药领域风腐案件24件,处理处分56人,留置4人,持续释放高压震慑效应。

  为一体推进监督、办案、整改、治理,实现长治长效,市纪委监委将案件暴露出的医药购销领域“吃回扣”、套取医保基金等突出问题纳入集中整治重点实事清单,采取班子成员包抓,向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面对面交办等方式,督促整改有关问题379个。派驻卫健委纪检监察组充分发挥“贴身”监督作用,排查廉政风险点47个,形成防控清单,促进了相关职能部门“两个责任”的深入落实。

  “推动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纪检监察机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要持续紧盯责任落实、制度建设、日常监管等方面常态化开展监督,督促推动市、县区职能部门深入排查整改有关问题,推动健全完善重点医疗行为、重点药品耗材等关键环节的监测预警体系,努力从源头上遏制医药领域风腐问题,实现医疗行业风气不断向善向好。”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