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解码六百年——
永昌父子与古建筑的时空对话
记者 运主伦 闫庆玲 屈冰
2025年寒冬腊月,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公告犹如一簇星火,点燃了永昌古城下的杨家小院。当“永昌古建筑营造技艺”正式列入第五批省级非遗名录时,74岁的杨万年正俯身在木工案上雕凿斗拱,这份浸染着木屑香气的荣誉,正是对杨万年和杨永杰父子两代人四十年坚守的最好注脚。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父子俩合力完成的新作品——高1.3米、宽0.88米的微型永昌县城钟鼓楼已经完工。2019年,他们第一次以100比1的比例,复制了微型永昌县城钟鼓楼,但他们觉得这个作品不够“微型”,搬运起来十分麻烦,于是在今年他们以0.01毫米的精度,复刻了更小巧的永昌钟鼓楼,这个拥有400年厚重历史的古建筑,微缩成课桌大小,一个成年人就能搬动。这也是父子俩对第一个“非遗”春节的献礼,当看到古建筑营造技艺中的卯榫结构,在央视春晚中被精心编排成文艺节目《栋梁》展示时,父子俩自豪、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
木屑纷飞中的觉醒
74岁的杨万年至今记得1968年那个清晨,15岁的他抱着松木料跌坐在父亲的工作坊里。墨斗弹出的直线在晨光中延伸,父亲杨占元将祖传钢锯郑重放在他掌心:“老杨家的手艺传到你这儿,断不得。”彼时的少年不曾想到,这把锯子将划开半个世纪的匠人生涯。
在“偷梁换柱”的绝活里,在“四梁八柱”的营造法中,杨万年逐渐领悟古建筑的精髓。20世纪80年代修缮红西路军指挥所时,他独创“无损修缮法”,用楔形木榫替换腐朽梁柱,让破损老旧建筑重获筋骨。此后二十年间,他主持修缮永昌阁老府、北海子公园等12处文保单位,凡经过杨万年之手的建筑物,新补木构件与古建浑然一体。在耳濡目染中,儿子杨永杰也深深爱上了木工活,在日积月累的打磨提升中,他的技术也越发成熟,终于可以和父亲杨万年并肩而立,合力完成一件又一件作品。
上个世纪90年代,传统纯手工打造的木家具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杨万年父子一度没了生意上门,为了养家糊口,杨永杰打过零工,当过司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他始终放不下心中的热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回归传统意趣,千篇一律的机械化成品不再受到市场的追捧,人们更喜欢手工打造的富有个性化的物件。
杨永杰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他又重新拿起了刻刀,摸索创作,他向父亲学习传统古建筑营造中木工雕刻的形制、类别、技法,打磨自己的写实功力,在审美趣味上,他在逐步摆脱传统木匠的“土味”和实用性,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之美,雕刻具有精神指向和欣赏价值的作品。他从国画、书法作品中获取灵感,创新表现手法,用线条的深浅、粗细,将国画虚实结合的意境体现在木雕作品中,提高木雕艺术价值。由于雕刻功夫精深,作品细腻生动,杨永杰的木雕深受周边市场青睐。他倚仗着这份技术,把创作的脚步延伸到了张掖、山丹、武威等地,其中张掖市甘州巷子的4个门头、廊坊、正门的木雕部分都由杨永杰一人完成。2023年,他还参与了青海省茶卡盐湖景区的民宿修建,民宿区充满意趣的根雕、木雕、景区木质回廊也是他的作品。
毫米间的千年对话
2019年深秋,樟子松的清香弥漫在100多平方米的农家小院。杨氏父子开启里程碑工程——以100:1的比例复原永昌钟鼓楼。面对这座高24.5米的明代建筑,他们仔细研读钟鼓楼的建造图纸,用游标卡尺取代鲁班尺,在放大镜下雕琢出1.2万件微缩构件。
“误差超过0.5毫米,百件累积就会偏离5厘米。”杨永杰展示着仅1立方厘米的垂花柱,其榫卯结构完整保留古法。他的妻子潘从霞负责368件榫卯组件的打磨,每片耗时3小时。历经287天,这座微缩奇迹终于在杨家小院中面世,108组斗拱严丝合缝,连檐角风铃都可随风轻摆。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这年的春节前夕,金川区镍都开拓者纪念馆灯火通明。杨氏父子历时20天打造的3米红船揭开面纱,船体采用传统船体拼接工艺,严格依照红船实物打造。“这是新时代匠人的献礼。”老党员、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张有学轻抚镌刻“为人民服务”的船身,激动难掩。
2020年6月,这对父子钻研更宏大的课题——按照原工艺,以100:8的比例复原故宫角楼。他们耗时2年多,将这座神奇瑰丽的古建筑,从遥远的紫禁城“搬”到西北小县城永昌,再现600多年前故宫角楼富有传奇色彩的建筑技艺。
民间传言,故宫角楼的构件数量为“9梁18柱72脊”,其实角楼的梁、柱、脊种类繁多,远不止9梁18柱72脊。梁包括角梁、井口趴梁、顺梁、抹角梁、太平梁等,仅翼角用梁就有56根,一层立柱就有20根,二、三层还有不落地的童柱、瓜柱、雷公柱等。屋脊包括斜脊、正脊、垂脊等累计为76条。已是古稀之年的杨万年带领着儿子,怀着极大的毅力和恒心去制作微型角楼,仅是设计图纸就花费了3个多月的时间。这件作品用去1立方厘米的小斗3千多个,脊兽230多个,所有组件加起来有8万多个。制作难度和琐碎程度超乎想象。杨万年说:“我被先人的智慧深深折服。”
镌刻文化自信的时代印记
2018年,由中国建筑与园林委员会组织的中国民间工艺传承创新观摩大会上,杨永杰的木雕作品《八宝吉祥》成为“重点推荐作品”,受到中国众多业内人士的赞誉。杨万年说儿子的雕刻功夫比自己强。
传统技艺,继承和发展同样重要,从业三十多年的杨永杰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想把永昌县城湮灭了的明清古建筑一一复原,只要能找得到图纸的,有一个复原一个,找回已经失落的优秀文化。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时代发展越快,越不能忘了根本。”
在参与古建筑修复作业时,杨万年父子俩坚持古建筑“模型”的营造制作。他走遍市区周边名胜古迹,造访现存的重点古建实物,严格按照升起、侧脚、卯榫的制作技艺将这些古建筑按比例制成一个个灵动的“小样”。木屑翻飞中,古建筑营造技艺惊艳了时光。
杨万年告诉记者,他一开始跟随父亲学的是拆古建筑,而他却在拆解中慢慢感悟到了重建的精髓,他又手把手把这份技艺传承给了后辈。从永昌水磨关南沿沟居士林过殿、北海子五佛寺佛座到云庄寺大雄宝殿及山门,修复这些古风建筑中时,木雕数量巨大,斗拱、牌匾、抱柱、垂柱、门窗及各类佛像、神像、佛龛等,都是纯手工打造,杨万年靠着娴熟的技艺,依据原建筑的修建特色,使得这些木雕作品修旧如旧,重现光彩,令人叹为观止。
从修复古建的“文物医生”到文化传承的“时空译者”,杨氏父子用半世纪坚守诠释:真正的工匠精神,是让传统活在当下,让技艺对话未来。在他们的刻刀下,不仅复活着消逝的营造智慧,更镌刻着文化自信的时代印记。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2月11日永昌县创新机制21项完善各行业监管治理
- 2025年02月06日永昌县:托养中心年味浓
- 2025年01月26日【新春走基层】永昌县:奏响科技创新协奏曲
- 2025年01月21日工行金昌永昌支行暖心服务获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