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理论】完善学校立德树人机制

 2025/02/14/ 08:5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石明

完善学校立德树人机制

  石 明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扎实抓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快完善立德树人机制。

  守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着力加强党对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加强学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师生思想引领,确保各类阵地管理规范有序,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坚决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坚决同各种错误言论展开斗争,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守好守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持续提升思政工作水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推进教育现代化不能忘记初心,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不断培育一代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要持续提升学校思政工作水平,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一要坚持一条主线。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完善“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二要用好两个平台。秉持“大思政课”育人理念,充分利用校内外丰富的育人资源激励师生拼搏奋进。同时,引导师生积极服务社会、陶冶情操,强化使命担当。三要突出五位一体。党建铸魂,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文化铺底,做好校园文化谋划设计,协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和育人水平。思政着色,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师德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四有”好老师,担负教书育人神圣使命,让每一名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服务育人,完善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服务、就业创业教育与引导服务、困难学生资助与教育服务等工作,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把服务育人贯穿思政工作全过程。

  培育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与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其校园文化与思政工作的协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一要强化思想引领。高校要将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引导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筑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二要加强理论研究。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学术优势、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通过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不断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自觉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育人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为校园文化建设和育人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注重育人成效。高校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重视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弘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要不断提升校园环境文化品位,打造多彩的校园文化阵地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整体推进、协同发展的校园文化发展格局,培育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风貌,让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主旋律、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将校园文化融于人才培养的全链条之中,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和育人成效。

  作者为陇南师范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