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理论】以创新增强思政课吸引力

 2025/02/14/ 08:5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王晓靖

以创新增强思政课吸引力

  王晓靖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用”的课程,是每一位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与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内容创新为思政课注入源头活水。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紧密联系现实,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飞速发展、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要将鲜活素材引入课堂,让思政课成为瞭望社会、洞察世界的窗口,学生才能真切感知理论与时代同频共振。要贴近学生生活,聚焦学生的成长困惑、校园生活、职业规划等话题,从学生熟悉的场景挖掘思政元素,让思政课可亲可近。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内容,丰富教学素材,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如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走近革命文物、聆听革命故事、铭记英雄人物、赓续精神谱系等方式途径,不断引导青年学生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要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创新教学理念,培养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担当的青年学子。如将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诚信”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方法创新开启多元教学新路径。巧用案例教学,以真实、典型、生动的案例为桥梁,搭建起理论通往学生内心的道路。在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引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身边的道德模范故事,通过深入剖析人物在困境中坚守、在平凡中奉献的点滴,让抽象价值具象化,激发学生情感共鸣,领悟价值真谛。善用互动教学,打破教师“一言堂”,组织课堂辩论、小组研讨、情景模拟等活动。运用数字化教学,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思政课教学带来全新的体验。如利用VR设备,学生能“穿越时空”走进历史事件现场,沉浸式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利用AR技术扫描教材图片,拓展知识、动态演示,让平面知识立体化,增强学习趣味性。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整合优质网络资源,打造线上课程平台,打破学习时空限制,满足学生多元学习节奏需求。

  师资创新锻造魅力思政引路人。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既能以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启迪学生智慧,又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心灵。要提升专业素养,持续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及时掌握前沿研究成果,不断夯实专业知识功底;同时广泛涉猎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构建复合型知识体系,以深厚学养驾驭课堂、启迪学生。要强化教学能力,参加教学培训、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活动,打磨教学设计、锤炼教学语言、精进课堂组织技巧;学习运用教育技术,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成长为既能“站上讲台”又能“站稳讲台”的卓越教师,用个人魅力为思政课添彩。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思政课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坚守道德底线,做到廉洁奉公、诚实守信、敬业爱生,以高尚的师德风范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实践创新深化思政课教育实践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红色文化体验等,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对思政理论的认同感和践行力,让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有效提升教学实效性和学生获得感。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在真实社会情境中学习思政理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如与企业、社区、博物馆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调研、参观等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与实践,通过项目式学习、社会实践、科研参与等多元化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调研分析、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深化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评价创新激发思政学习内动力。过程性评价多元化,摒弃单一的考试成绩定优劣,综合课堂表现、小组项目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日常学习态度等多维度评价,关注学生成长轨迹,如为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独到见解的学生加分,激励持续投入学习。实践成果评价,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调研报告等实践活动成果纳入评价体系,考查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走出书本、走进社会,在实践中检验、升华思政所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通过委托专业机构或组织,采用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对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学生反馈、实践效果等进行全面评估。确保评价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依据,推动思政课在理念、队伍、内容、方法和实践等方面的持续优化与创新。

  作者单位:兰州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