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产业发展+文旅融合
小流域治理绘就富民新图景
每日甘肃网3月13日讯 据天水日报报道【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郭艳秋】治一条流域,美一片乡村,富一方百姓。去年底,秦州区大沟流域和武山县庙峪沟流域成功遴选为省2025年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项目。项目通过差异化治理路径,探索积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成功经验,将助力乡村振兴,绘就“水土保持+产业发展+文旅融合”富民新图景。
顶层设计,筑牢生态屏障。两项目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宜居、宜游为目标,以水系、村庄和城镇周边为重点,科学编制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方案,构建起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修复”三道防线。秦州区大沟通过封育治理、沟道整治、面源污染防治等水土保持措施,对河道堤防进行整治,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强化水土保持功能,推动生态系统整体修复。武山县庙峪沟通过工程建设、绿化美化、封育措施构建立体防护体系,确保工程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
特色发展,激活项目区域经济。秦州区在杨家寺镇打造“水土保持+产业发展”融合样板,预防保护区封育治理417公顷,生态修复区新建护岸3599米,同步建设5.26公里生态沟道串联草莓大棚与中药材基地,形成“春赏花、夏摘果、秋采药”的产业链。武山县在庙峪沟依托老君山森林公园、油菜花海旅游资源,构建封禁治理3000公顷,结合冷水鱼养殖与龙台油菜花海,打造“水土保持+文旅融合”模式,实现水土保持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因地制宜,赋能乡村振兴。秦州区以“产业+生态”为核心抓手,结合杨家寺镇大棚种植、有机肥推广等特色农业,通过村庄美化、生活垃圾处置、产业路建设等措施,同时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培育结合,助推农业绿色转型,深度融入全市“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提升。武山县以“景区+生态”发展模式,依托自然景观资源,通过村庄绿化、垃圾处置、沟道清淤等措施,衔接东西部协作示范村建设,带动周边乡村发展特色餐饮、民宿经济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突出农旅融合的战略重点。
“秦州强产、武山兴旅”的差异化实践,彰显了我市“一县一业”战略部署。两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美好生态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1月05日【新时代陇原先锋】当好强村富民的“引路人”——记碌曲县阿拉乡吉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万玛才让
- 2024年12月04日“央地携手 富民兴陇”2024央企消费帮扶聚力行动 实现采购金额11.43亿元
- 2024年09月10日武山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奏响兴绿富民新乐章
- 2024年03月10日“I@甘肃2024网络富民博览会”网络新农人行动兰州县区专场开班倒计时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