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保护法施行两年来,甘肃兰州筑牢黄河生态屏障、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
黄河畔 绿意长 文脉长(美丽中国·黄河大合唱 越唱越响亮①)
编者按: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两年来,我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法治之力丈量大河奔涌的足迹,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大合唱”越唱越响亮。
即日起,《人民日报》推出“美丽中国·黄河大合唱 越唱越响亮”系列报道,探寻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共生密码、流域治理的攻坚智慧,聆听水文工作者与母亲河的“对话”,彰显法治的厚度、生态的蜕变和发展的温度,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黄河答卷。

兰州两山地区的人工林。资料图片
人民日报记者 宋朝军
黄河边,茶摊上,一杯杯“三炮台”茶飘出玫瑰香;红灯笼挂满百年铁桥,几只水鸟翩跹而过,游人漫步河道边。
这座百年铁桥叫中山桥。桥附近的人群中,有个人一边走,一边盯着河边的一座“小屋子”。他叫钟晓强,是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负责水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这座“小屋子”不到20平方米,全称“中山桥水质自动监测站”。
黄河兰州段由西固区达川镇入兰州,自西向东穿城而过,至榆中县青城镇出兰州,全长150多公里。兰州傍水而生、因水而兴,400多万市民在黄河南北两岸繁衍生息。
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两年来,兰州筑牢黄河生态屏障,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从兰州穿城而过。兰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新技术助力智慧防治
“这个监测站面积不大,责任不小,它是‘智慧黄河平台’的关键部分,和我们一起守护水质。”钟晓强道出缘由。
“智慧黄河平台”指的是智慧黄河(兰州段)精细化管理监测建设项目软件平台。黄河保护法施行后,工程加速推进,去年底通过验收。全市共设置19个监测站,分布在黄河干流和重要支流点位,成为24小时不停歇的水质“岗哨”。
其内部,控制单元、预处理单元、离心机等整齐排列,定时检测黄河水的pH值、电导率、溶解氧、浊度、总氮和总磷等数据。如遇数据异常,设备会自动留样并触发警报。
这些水质自动监测站点,一头连着母亲河,一头连着智慧黄河平台。
在兰州市生态环境局,一面大屏横向铺满了整面墙。地图上,监测站的标记清晰展现,钟晓强轻点鼠标,就能查看每个监测站的实时影像,分析监测站传回的数据。同时,251套智能高清监控设备分布各处,监控着排污口等重要节点。
监控设备与监测站配合,形成集“监测—评价—溯源—风险—承载力—预警”于一体的技术体系,构建起兰州市水环境智能监测网络。
河里的水要管好,即将入河的水也得先管住。在兰州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看不到厂房和管道,只见一座生态游园,健身步道旁竖着水生态科普公园的牌子。
原来,污水处理设备藏在地下。黄河保护法要求“加强和统筹污水、固体废物收集处理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去年春天,作为兰州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兰州水生态科普公园建成开放,“地下水厂+地上公园”格局形成。
新厂区与黄河一路之隔,地上的老厂区也在不远处,工作人员魏小莉见证并参与了新老厂区的更替。
新厂是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地下162亩的箱体作业区有4条生产线,“在地上的中控平台,我们可以随时监控、远程操作,发现处理问题更及时。”魏小莉介绍。
两岸青山构成水土保持屏障
掀开塑料膜,轻捻泥土,感受过苗木保存温湿度,火菊梅才放了心。作为兰州树木园林业高级工程师,从冬天到开春,火菊梅常来兰州九州台的窑洞里,探望一群特殊的“住户”。九州台地处黄河北岸,是典型的黄土峁阶地高山,树木园的办公区坐落于此,窑洞就在旁边。
火菊梅探望的“住户”,是用于红柳扦插的插条。红柳根系发达、耐寒耐旱,被广泛种植,用于水土保持。现在正是红柳插条保存的关键期,等天气更暖和些,这些插条就会被扦插到兰州市的南北两山。
在兰州,黄河南北两岸山脉绵延,分别为北部山区和南部山区,俗称“南北两山”。这里是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重要地区。经过70多年持续绿化建设,南北两山绿化面积达62万余亩,建成电力提灌工程139处、调蓄水池750多座。各类苗木“喝着”黄河水茁壮成长,成活1.6亿多株,形成较完善的人工林生态体系,每年减少河道泥沙淤积量超56万立方米,全市水土保持率超71%。
黄河保护法要求“水土流失防治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这给火菊梅和同事们提出了新要求。树木园从属于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引种驯化、提升苗木种植品质是主责主业。为进一步提升效率,他们积极创新、持续探索,力求实现更高效的红柳扦插。
“成活率从四五成提高到七成以上,关键在于几步。”火菊梅介绍,她和同事们多番尝试,终于找到秘诀——第一年截取枝条后,把一捆捆的插条放在窑洞、覆土覆膜,实现了性价比更高的保温保水;第二年扦插前,先用生根粉水轻泡插条,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再对准地上部分的切口处,及时涂抹伤口愈合剂,减少水分和内部养分流失。
一棵手指粗的苗木,寄托着固土的希望;一座几十米高的淤地坝,凝聚着减蚀固沟、蓄洪截泥的努力。
在榆中县韦营乡的一处淤地坝施工现场,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工作人员白宗澎讲完施工要点,马不停蹄地赶往另一座淤地坝。
这座淤地坝位于韦营乡韦家营村,去年11月通过竣工验收。它修在25米深的沟道中,和周边山体形成“碗”状,如遇强降雨形成洪水,就能将洪水和冲刷下的泥沙“锁”在沟道中,避免其直接汇入黄河或其支流。
雨停三四天后,泥沙沉积下来,工作人员开启卧管,清澈的水就会汇入河流。长此以往,最快15年,通过淤地坝的“拦、蓄、淤”,坝内累积的泥沙就会“淤满”,形成肥沃良田。
过去两年,榆中县3座大中型淤地坝顺利竣工,还有2座也将在未来半年内建成。同时,两年里,当地还逐步推进部分淤地坝的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通过手机平台,白宗澎就能查看部分淤地坝的蓄洪和拦泥情况。
生态美融入大河文脉
一个鸡蛋大小的葫芦,怎样“装下”黄河?生长在黄河边的阮熙越,用15年做了这件事。“兰州刻葫芦”是甘肃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阮熙越是阮氏葫芦艺术第四代传承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
喝着黄河水长大的兰州葫芦,形似鸡蛋、皮薄质软,成了本地特色。在这上面精雕细琢,题材尤为重要。
一棵树、一条河、一座山……黄色葫芦上线条流畅,黄河生态和传统艺术相结合。黄河保护法要求“加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传承体验设施建设,加强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让阮熙越看到了更多机遇。
去年夏天,在兰州金城关黄河文化旅游街区支持下,阮氏葫芦工作室成为该街区首批入驻主体之一。在离黄河不到10米远的地方,阮熙越开启了新阶段。“随着春暖花开,游客越来越多,雕刻葫芦更受喜爱,不少人主动问询、体验。”她总结,工作室最受欢迎的,就是雕刻有黄河风情的平价葫芦。
“黄河奔腾不息,创作不会止步,希望更多人感受黄河的美丽。”阮熙越说,她还主持编写了《兰州刻葫芦体验课程手册》,选用传统图案、甘肃符号、彩陶纹样等素材,让体验者能够感受到黄河的生态之美。
黄河水滋养着黄河文化,在讲述大美黄河、生态兰州的队伍里,既有不少像阮熙越这样的本地人,也有不少“新兰州人”。
今年是李欣雨定居兰州的第五个年头,也是她担任黄河楼景区讲解员的第五年。
“我留下来,就是因为看到了越来越美的兰州城。”李欣雨说。黄河保护法施行以来,根据“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重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包括黄河楼在内的文化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楼内是历史,楼外是当下。两相对照,兰州的自然之美、勃勃生机始终吸引着参观者。”李欣雨说。
以展示黄河壮美生态为基础,兰州市打造全长约47公里的兰州黄河风情线,成为全国最长的城市滨河景观带之一。景随步移,不仅有金城关黄河文化旅游街区、黄河楼,还有55座雕塑、21个公园、29公里滨水健身步道,以及众多桥梁和码头。
黄河畔,绿意生长,文脉悠长。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3月23日【中央媒体看甘肃】甘肃清水:沃野春潮涌 耕耘绘新图
- 2025年01月19日【中央媒体看甘肃】弱有所扶、困有所帮、难有所解 “结对帮扶”温暖陇原大地
- 2025年01月15日【中央媒体看甘肃】定西之变
- 2024年12月14日【中央媒体看甘肃】甘肃阿克塞出现沙漠雪雾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