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新闻发布厅  >  发布实录

“改革进行时 县区在落实”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陇南专场实录(文+图)

 2025/04/08/ 15:39 来源:每日甘肃网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为全面展示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讲述全省各县市区牢记嘱托,增强发展信心,跳起摸高干事业,满弓紧弦开新局,以“强县域”为富民兴陇蓄力赋能的生动实践,省政府新闻办组织举行“改革进行时 县区在落实”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4月8日下午为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九场——陇南专场,陇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荣围绕“奋进县域经济新赛道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介绍相关情况。出席发布会的还有陇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邱晓旭,陇南市成县委副书记、县长赵彦凯,陇南市礼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景原。

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二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卢莹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改革进行时 县区在落实”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陇南专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陇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荣先生,请他围绕“奋进县域经济新赛道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介绍相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陇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邱晓旭先生,陇南市成县委副书记、县长赵彦凯先生,陇南市礼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景原先生,他们将回答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李荣先生介绍情况。

陇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荣

  李荣: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陇南深入实施强县域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首先,我代表陇南市委、市政府和280万陇南人民,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陇南发展的各位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陇南市辖1区8县,县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超过全省的十分之一。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四强”行动,扎实做好“五量”文章,自觉把强县域工作摆到发展大局中来谋划、来推进,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打好特色牌,走稳创新路,构建起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繁荣兴旺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2023年突破600亿元,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2024年,统计发布的11项主要经济指标中,陇南有10项增速高于全国,7项增速高于全省、1项与省上持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6.7亿元,武都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在2023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中,武都区、两当县获评“先进县”,成县、西和县、徽县获评“进步县”。

  我们坚持项目为王,有效投资持续扩容。坚定不移大抓项目,持续开展项目攻坚行动,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基础、增后劲。市级财政每年安排项目前期费5000万元,2021-2024年,全市共争取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资金1184.1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159.2亿元、一般债券34.5亿元,争取增发国债资金12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5.2亿元,争取能耗253.3万吨标准煤,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22年至2024年实施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分别为748个、1088个、1176个,固定资产投资从2021年起连续17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项目数量、投资总量逐年攀升。万象大景区、橄榄新城、江洛矿区整合、西和县中部人口密集区及礼县雷王片区供水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天陇铁路全线开工,武九高速全线通车,景礼高速、康略高速加快推进。截至2024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95万公里、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里程达672公里、居全省第二,陇南已形成公路、铁路、机场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

  我们坚持产业为先,发展动能显著增强。围绕做强主导产业,精准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形成的14条特色优势产业链中,有色冶金、中药材、现代物流、花椒4条产业链综合产值均超过100亿元。全市特色山地农业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总产值达到350亿元,规模化养殖企业比2021年增长了13倍,全市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新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数量、新获证绿色食品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近三年净增58家,总数达到149家,拥有上市企业3家。建成了一批绿色矿山和绿色工厂,金徽矿业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5个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我们加快建设百亿级优质“陇酒”产区,徽县被评为“世界美酒特色产区·中国秦岭南麓白酒之乡”,“金徽”“红川”跻身全国中华老字号品牌榜第17、21位。一批风光电新能源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了新能源从无到有的突破,今年将建成陇南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新型工业在“追风逐光”中开辟出崭新道路。

  我们坚持文旅为笔,多姿陇南浓墨绘就。坚持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加快构建“大景区+全域乡村游”发展格局,推动文旅康养产业融合蝶变。牵头成立甘陕川毗邻地区(九寨沟-武都)文旅环线战略联盟,成功举办“携手甘陕川·三日游三省”、文县“春涌文州·风情白马”等系列文旅活动,宕昌官鹅沟、武都万象洞、文县天池等5A、4A级景区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宕昌原创歌曲《娥嫚》火爆全网,文县“大熊猫”频频亮相央视,白马盛典沉浸式演艺项目将于5月1日正式演出,礼县三国文化产业园、武都裕河大景区和万象景区开园运营,康县青龙山旅游度假区、嘉陵江大峡谷等一批大景区加快建设。陇南南部山区茶旅融合产业带、秦汉文化产业带以及两当县乡村振兴全域农旅融合康养示范县建设均初见成效。全市国家4A级以上景区达22家,国家等级旅游民宿达13家,旅游资源普查单体总量、4A级以上景区数量、国家等级旅游民宿数量均居全省第一。陇南成功入选被誉为国内民宿品牌“奥斯卡”的黑松露奖,被评为“年度最具投资潜力目的地”。2024年,全市共接待游客4567.71万人次,旅游花费260.41亿元,比2021年分别增长177.5%、213.37%。

  我们坚持生态为基,绿色名片愈加靓丽。坚持将绿色生态视为强县域的最大优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两当县成功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县、徽县、康县、官鹅沟大景区、金徽矿业创建为第一批甘肃省“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两山”基地创建数量和类型均居全省第一。康县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和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入选2024“中国最美县域”榜单,两当县连续6年荣获“最具人居环境竞争力县”,文县天池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全市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优良天数比例均居全省前列,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居全省第一。陇南市先后荣获“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十佳城市”“乡村振兴绿色实践优秀城市”等荣誉称号。

  我们坚持融合为要,城乡发展再谱新篇。坚持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启动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行动项目973个,完成投资395.7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2.8平方公里,城区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45公顷,城镇化率达到41.7%,提升幅度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大力推进城市道路、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改造老旧小区29145户。武都安化、成县小川、康县阳坝、礼县盐官等中心镇的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不断提升,打造了哈达铺红色小镇、五马童话小镇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创新实施“百村示范、千村达标、万户和美、全域同创”的“百千万全”工程,建成美丽乡村2100多个,康县长坝镇花桥村等12个村被命名为省级“和美乡村”,数量居全省第一。成县陈院镇梁楼村和康县分别入选全国和美乡村建设百佳范例、“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名单,城乡品质不断提升。

  我们坚持开放为旗,发展引擎更加强劲。抢抓“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全力构建内外兼顾、区域联动、向南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货运班列,大力拓展外贸市场,60多种产品出口至34个国家和地区,跨境电商交易额实现成倍增长。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组建了白酒、茶叶、油橄榄、中药材、花椒5个产业创新联合体,2024年科技进步综合指数增长率居全省首位,彰显出科技创新的强大活力。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类节会活动,广泛开展“陇货入青、入粤、入蓉、入渝、入湘”等一系列产销对接活动,让陇南特色产品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近三年累计签约招商项目764个,签约总额1478亿元,累计实现到位资金1174.5亿元,招商引资签约资金连年稳步增长,增速稳居全省前列。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市经营主体数量从2021年的17万户扩增到现在的20万户。

  我们坚持民生为本,幸福成色愈发浓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县域发展的强大引擎,财政民生支出始终保持在80%以上,用心用情把老百姓的事都办实办好。努力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近三年新增城镇学位3.1万个,合理撤并农村小规模学校388所,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69所。全市普通高考本科录取率从2021年的41.2%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60.5%,陇南师专成功升本,实现了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努力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县域急危重症救治中心41个,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努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好业,近三年,年均新增城镇就业1.4万人以上,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67万人以上,新增农村“双协”管理员公益性岗位3160个,就地就近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同时,我们还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礼县四角坪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功举办康县青龙山半程马拉松、两当云屏山地自行车邀请赛、蜀道·青泥岭山地挑战赛、文县石龙沟跑山赛等一系列品牌赛事,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发展。

  迈上新征程,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融入全省“七地一屏一通道”建设,打特色牌、走创新路,加快建设产业兴旺、创新开放、协调发展、绿色生态、和谐幸福高质量发展新陇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主持人:

  感谢李市长的介绍,下面进行记者提问,提问前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刚才的发布词中提到陇南“坚持产业为先,发展动能显著增强”;陇南第五次党代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上也将“持续推动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作为“四抓四提”中的“四提”之首;山地农业特色产业也是陇南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请问陇南在构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亮点成效?

陇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邱晓旭

  邱晓旭:

  好的,非常感谢您的提问。

  陇南全境属于长江流域,南北过渡的特征非常明显,北纬33度魔线穿境而过。气候不冷不热、不干不湿。特殊的区位、特殊的气候造就了特色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农特产品资源。近年来,陇南市县紧盯山地特色资源禀赋,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举措,做足了“土特产”文章,坚定不移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按照标准化种养、精细化加工、园区化布局、集群化建设、链条化发展、品牌化打造、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持续培育“药(中药材)椒(花椒)油(油橄榄)核(核桃)畜、菜果(苹果)菌(食用菌)蜂(中蜂)茶”10个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市县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激励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特色山地现代农业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和提质增效两年行动,做到力量向特色产业体系构建聚集、项目向特色产业培育聚拢、要素向特色产业发展保障,主体和农户向特色产业联接,中央和省市级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达到63.15%,每个县区都成功培育了2到3个优势突出的特色主导产业,特色山地农业质效明显提升,全市特色产业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综合产值由2020年的18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50亿元。全市新增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经营主体近3000家,规范提升专业合作社3084家,“五有”合作社占比达到63%。2024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9万户,农民合作社带动农户34.8万户,特色产业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达到4200元,近70万人实现了充分的就业和创业。甘肃鑫晟源公司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祥宇油橄榄公司被评为甘肃省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宕昌县中药材产业园进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拟立项名单,全市已创建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陇南市5个中药材主产县、1个苹果主产县、2个生猪养殖大县进入农业农村部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了中药材、花椒、油橄榄、核桃、苹果、茶叶、食用菌七条产业链。全市有效期内“两品一标”农产品达到321个,排全省第2;入选“甘味”区域公用品牌9个、企业商标品牌99个,入选数量全省第1;“陇南油橄榄”“文县纹党参”“武都花椒”入选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成县核桃”“康县太平鸡”“文县绿茶”“武都花椒”进入“国字号”品牌名录。尤其是我们认真贯彻了省委、省政府关于两个牵引(养殖牵引、加工牵引)的发展方略,大力促进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改扩建规模养殖场119个,主要畜禽饲养量突破1300万头(只),生猪出栏、禽蛋产量增幅居全省第一。近三年全市大型养殖企业数量翻了13.3倍,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翻了2.7倍,农产品加工率年均增长3个百分点。特色农产品对外出口连年增长,线上销售60亿元以上,其中“甘味”农产品销售额达到40亿元以上。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特色产业,潜力无限。陇南将持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创新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全力推进农业产业链建设,全面推动特色山地现代农业发展,真正让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努力朝着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市的目标勇毅前行。

  主持人:

  感谢邱局长的解答,有请下一位提问记者。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成县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工业主导型和农业优先型发展县域,请问近年来成县在立足功能定位,大力实施强县域行动中的有哪些典型做法和成效经验?

陇南市成县委副书记、县长赵彦凯

  赵彦凯:

  感谢媒体朋友对成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关注。成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丰富的矿业资源和独特的环境特征,兼具工业禀赋与农业发展双重优势,是继白银、金川之后甘肃第三个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基地,素有“陇上江南、陇右粮仓”之美誉。近年来,成县深入推进“四强”行动,扎实做好“五量”文章,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70.91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93.2亿元,年均增长6.7%,2023年获评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我们主要做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不懈抓产业、促转型。围绕延链补链强链,近三年实施工业项目75项,总投资108.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2.85亿元,红川酒业年产1.2万吨白酒、瑞能矿业年处理150万吨铅锌选矿厂等一批工业新项目为助推二产提升奠定了基础,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2.44亿元,工业主导作用不断凸显。围绕农业提级增效,发展核桃51万亩、蔬菜和中药材等产业22万亩,深入实施“十镇百村千户万头”生态养牛工程,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80家,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2024年一产增加值达到12.5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6.7%,经济总量稳居全市第二,工业升级和农业转型实现了质的飞跃。

  二是坚定不移抓项目、扩投资。深化“项目百日攻坚”活动,近三年谋划储备项目600多个,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券项目120个,争取落实资金23.9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1%。大力推行重点项目县级领导“全生命周期”包抓和“五个一”工作机制,2024年实施省、市列重大及重点投资项目129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35亿元,同比增长60.9%,增速排名全省第二、全市第一。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打造“成县招商引资智慧平台”,精准制定9条产业链招商引资图谱和项目清单,近三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09个,签约资金144.79亿元,资金到位率74.53%,冀成鸿运年产7万吨门窗玻璃深加工等项目实现当年签约投产,招商引资成效逐步显现。

  三是坚守初心抓城建、增福祉。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推动城市空间扩容、功能升级,近三年谋划实施城市更新建设项目93个,完成投资65.14亿元,妇幼保健院、中医院、二幼、三幼等一批民生项目建成投用,医院床位达到1969张,城区新增学位4800个,改造老旧小区1529户,民生支出保持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5.8%,排名全市第一。新建、改扩建市政道路23公里,埋设雨污分流及弱电管网40千米,成州大道即将全线通车,城区面积新增2.7平方公里,形成“一轴两翼五片区”城市发展格局,2024年获评全省县域基础设施竞争力十强县,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全面提升。

  四是坚决有力抓改革、优环境。纵深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组建资产总额60亿元的县级国有资产运营平台公司,成立同谷雨物业、同宸文旅、汇森林投、同凯矿业等国有公司,全面优化国资布局,拓宽国企经营范围,提升国企经营效益。持续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新建数字化政务大厅,34个部门121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站式办理,办事效率提升60%以上;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近三年减税降费7.2亿元,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增加52.21亿元和52.08亿元,年均增长11%和14.6%,2023年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排名全市第一,县域经济发展动能和活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成县通过实施强县域行动,产业动能不断聚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福祉大幅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群众内生动力极大增强,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四月的成县草长莺飞、花开灿烂,正是旅游踏青的好时节,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实地到成县走一走、看一看,切身感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变化。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赵县长的解答,再请一位提问记者。

光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礼县素有“秦皇祖邑·三国胜地”之美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请问礼县在深入贯彻“文化强省”战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陇南市礼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景原

  刘景原:

  大家好!礼县,古称西垂、西犬丘。这里是秦人的发祥地,是秦国最早都邑的所在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诗经》中耳熟能详的诗歌就诞生在礼县的西汉水畔。礼县更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发生地,全国五大武侯祠之一的祁山武侯祠也在礼县。礼县素有“秦皇祖邑·三国胜地”之美誉。近年来,礼县深入贯彻省委“文化强省”战略,紧扣“先秦文化”与“三国文化”双核驱动的发展思路,全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大堡子山、四角坪遗址分别于2006年、2023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秦文化博物馆晋升国家二级博物馆,2024祁山三国文化产业园盛大开园,引爆文旅市场,年接待游客996.9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5亿元,文旅产业由此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一、聚焦“龙头”,重大项目激活文旅引擎。礼县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宏伟目标,深度探寻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聚焦秦早期文化与三国文化,倾力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核心龙头”品牌。在“先秦文化”产业领域,我们充分发挥秦文化考古成果的支撑作用,凭借大堡子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项目入选国家文化传承“专精特新”储备库这一契机,全力以赴加速项目建设进程。同时,积极争取四角坪秦文化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入选2025年国家文化传承发展“专精特新”项目库,力争打造成为全方位展示秦代礼制建筑风采的璀璨窗口。我们充分利用秦文化博物馆成功晋升国家二级博物馆成果,加力实施数字化提档升级,通过引入智能导览系统、线上展览等功能,积极构建集保护、展示、教育于一体的先秦文化遗产群落;在“三国文化”产业领域,我们深度挖掘“六出祁山”丰富文化价值,依托已运营的祁山三国文化产业园,升级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体验。创新推出“六出祁山”实景剧本杀与线上AR导览等新玩法,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融合“基因”,文旅赋能全域发展。我们秉持“旅游+”的创新理念,“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强非遗保护和活态传承,开发皮影戏、春官说诗等非遗体验项目,申报市级非遗项目36、省级非遗项目9个,建成12个文旅康养示范村;积极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我们以创意为画笔,将古老的秦文化元素与萌系公仔、古风灯具巧妙融合,推出“秦小虎”“蒹葭”系列特色文创产品12类170款,让礼县的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绽放出别样光芒;串联特色旅游线路,立足礼县独特的文化、产业与自然风光,精心打造大秦崛起、三国风云、生态风光休闲游等三条“精品主题旅游线路”,串联起188处文物点、县域特色自然景观,形成“百里文化旅游经济带”,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三、创新“场景”,多元业态激发消费活力。我们以“数字文旅”和“四季体验”为核心,积极探索文旅消费的新场景,为市场消费活力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强化数字赋能文旅,建成祁山三国文化产业园全业态体验区,通过VR还原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恢弘场景;线上直播秦腔剧《铸鼎西垂》,感受跨越千年的爱国情怀。开发青少年历史研学课程,开启探索历史的兴趣之门;同时,落实扶持政策,培育发展文旅文创企业8家、星级酒店2家,开发盐浴养生、中医药康养等新业态,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暖锅”的全新旅游体验,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

  展望未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锚定甘肃省文化品牌建设思路,紧盯文化旅游强县目标,坚持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基、数字为翼”,聚焦文旅赋能,推动礼县由“文旅资源大县”向“文旅经济强县”转变,打造探寻秦人起源的国家级文化地标,让千年礼县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生!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刘县长的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需要单独采访或者进行深入报道的媒体朋友会后联系省政府新闻办。

  明天上午我们将举行“改革进行时县区在落实”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天水专场,请记者朋友们届时参加。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