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有“塘长”
——“中国好人”许茂俊28年巡护红塘引水渠的故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侯洪建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祁连山巅时,山下的村庄还没彻底亮起来,高台县红崖子水管所水管工许茂俊已经背上物资,准备进山了。
“趁着天气好,我要抓紧去山里看看水渠。”许茂俊口中的水渠,是一段长达4.8公里的红塘引水渠,横亘在祁连山海拔4400多米的半山上。
不管是晴天还是风雨,许茂俊始终惦念着这条引水渠。遇到渠上有情况,他总是第一时间带领工人清理土石方、巡查养护。
许茂俊守护着这段水渠,一心只为这汩汩清流能够出山入川,润泽乡村大地。这一干,就是28个年头,当地村民称他为“塘长”。
“一定要把这个工程巡护好”
新坝镇西上村气温还在零摄氏度上下,许茂俊便与水管所的三名同事乘车前往几公里外的石灰关水库。
石灰关水库保障着新坝镇7个村2800多名群众的生活用水,以及1.8万余亩耕地和林草地的灌溉用水,从红塘引水渠引下来的水便流进了这里。
山路狭窄,汽车轧在积雪上咯吱作响,蜿蜒向前二十多分钟后,来到石灰关水库入水口处的一块空地停下,许茂俊几人开始分发物资。“再往前,车就难进了,只能靠走路。”许茂俊说,这个地方是平时存放物资的地方,等到山里的积雪融化,就可以骑摩托车或者赶着骡子进山了。
大家一前一后顺着山路往前走,时而靠山临崖,时而越过山脊,前方一座座大山扑面而来,又缓缓退去。
从石灰关水库到红塘引水渠管理房有20公里路程。大山深处,景色不断变换,青松翠柏渐成一簇簇灌木丛,几人宽的石子路变为山坡上的羊肠小道,大家小心翼翼地走着。
“上山要一步步走,不能着急。”许茂俊说。
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空气也变得越来越稀薄,山路坡度陡增,许茂俊和同事们踩在厚厚的积雪上,大口喘着粗气,山风刮得众人脸上生疼,这些,他们早已习惯。
下午四时许,巡护队伍终于到达红塘引水渠管理房,这是三间由石头、砖头垒砌的房子。
“房子跟前就是引水渠,山上气温低,渠里还结着冰呢。沿着渠再往上走就是渠首,就是红塘!”顺着许茂俊指引的方向,引水渠一路延伸至远处多条沟壑的交汇处。
卸下物资、整理房间、安装炉筒、生火做饭……短暂休息后,大家又开始忙碌起来。
“咱们抓紧吃点东西,天还没黑,吃完还能上去巡查一段。”每次一到达管理房,许茂俊恨不能赶紧到引水渠走一趟,看看有没有塌方、破损。
“红塘引水渠是先辈们花力气花心血建设好的,我一定要把这个工程巡护好。”许茂俊的回答朴实而有力。
“守好水渠,守好农户们的庄稼”
许茂俊生活的新坝镇,位于祁连山北麓,这里干旱少雨,地少人多,庄稼收成没有保障。要生存,要发展,干部群众靠着祁连山,只能想办法走进大山找水源。
从哪引水、怎么引水?新坝镇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一起想办法,最终把渠首定在了红塘。
想好了就着手干,干就要干好。20世纪60年代,全镇干部群众带上工具和口粮,结成小组,分工明确,奔赴深山,硬是在一锤一斧中,凿出了2.6公里明渠、2.2公里水工隧洞的红塘引水渠,将大山里清冽的泉水引到家里、灌进田间。
1998年5月的一天,许茂俊接过父辈的接力棒,报名参加了镇里组织的引水渠集中维修工程。
“小时候就听父辈讲建设红塘引水渠的故事。接手了,愈发觉得先辈们了不起。”许茂俊说。
回忆过往经历的困难、付出的努力,许茂俊感慨万千。工作刚开始新老交替时,进山有同事带,巡护有老师傅教,还没感觉有多困难。
熟悉工作后,许茂俊独自进山的次数便多了起来。“那时候一年中有好多次都是一个人进山,很害怕很孤独,有时候远远看到熊和狼,只能提着木棒壮胆。”他说,“还遇到一头熊从管理房里跑出来,把屋里弄得一团糟。”
孤寂、涉险、环境恶劣、聚少离多……面对种种困难,许茂俊想过退缩,但想起祖辈们一代一代的坚持,便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工作熟悉了,心态调整顺了,许茂俊从参加维修工程的水泥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塘长”。
在一次次巡护和抢修中,许茂俊体会到作为一名“水利人”的不易。“2023年6月,山上降雨引发了山洪和泥石流,冲毁了部分明渠,无法正常引水。”
许茂俊说:“当时我和几名抢修人员连夜勘查,摸清具体情况,经过几天的加紧抢修,修复明渠4处28.3米,清理出土石方20余立方米,干砌块石20余立方米,保证了灌溉高峰期的正常用水。”
看到水工隧洞塌方了,工人们就大锤抡钢钎,把塌方石头敲成小块,再装袋子拖出来;渠首水流冲出河道了,大家寻得大块石头依次垒砌,引水入渠……每次进山抢修,许茂俊总是带着工人第一时间奔赴现场。
2020年11月,许茂俊获得敬业奉献“中国好人”荣誉称号。“这是对我的肯定和鼓励,更是把工作干好的动力。”许茂俊说,“选择做一名‘水利人’,就要受得住孤寂,守好水渠,守好农户们的庄稼。”
“这几年祁连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以前很难见到的熊、狼和雪豹,也经常出现在视野中。”许茂俊说,保护好祁连山,就是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不敢愧对这份事业
饭罢,大家趁着天还没黑进行巡护。果然,他们发现部分渠段出现了水工隧洞塌方问题,雪水融化后会影响水流通过。“明天下山先找好抢修工人,等过几天再上来维修。”许茂俊说。
次日,许茂俊和同事便接着昨天的进度,继续巡护到渠首。等到下山回家,已经是下午6时了。
路上饿了,许茂俊的包里总会有妻子早早烙好的饼子。“常年在外工作,起早贪黑不着家,妻儿虽然也常有怨言,但从来没有拖过自己工作的后腿。”说起这些,许茂俊难掩对家人的愧疚之情。
每年的夏季汛期,他在山里一住就是一周、半个月,凭着一腔热血把一段一段的引水渠巡查好、养护好。2004年,家人为了让许茂俊工作更方便,买了一辆摩托车。山里天气晴好时,许茂俊就可以骑着摩托车进一段山路,节省体力。
考虑到许茂俊长期坚守偏远地区,红崖子水管所便将运输物资的工作一并交给了他,这样也就多了一份收入。
如今,管理房里,不仅架起了太阳能发电照明,还配备了电视机,所里也派同事为许茂俊分担些任务,现在许茂俊工作生活条件更好了,陪伴家人的时间也多了起来。
这两天,山下天气回暖,许茂俊趁着红塘那边的工作不太忙碌,开始犁地、起垄,点播紫花草。“紫花草很喜欢在我们这儿生长,产量高、效益也不错。”许茂俊说。
待到今年秋风拂过,一片片被祁连雪水滋养下的农田也将迎来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
记者手记
用心呵护一渠水
侯洪建
红塘引水渠——这条凝结着高台县新坝镇几代人心血的“生命之渠”,在一位普通的水利工作者许茂俊的守护下,28年如一日地滋润着山下的万亩良田。
许茂俊是一个普通人,会害怕、会疲惫、会对家人愧疚。但正是这样的普通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奉献。真正的伟大,往往藏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坚持里。
从水泥工到“塘长”,这种传承不仅是一份工作的交接,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战天斗地、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在山间水渠中流淌、在广袤乡村里绽放。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更需要千千万万个“许茂俊”——他们或许默默无闻,但正是他们的坚守,才让美丽乡村“向下的根”扎得更深、更实。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3月20日【人物】社区里的“120”——记“陇原最美退役军人”朱存智
- 2025年03月20日【人物】田间耕耘 地头“发光”——记“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崔武玉
- 2024年12月04日【人物】心向暖阳 追“光”而行——记“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张保华
- 2024年09月25日【人物】尘封在岁月中的英雄往事——记战斗英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胡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