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兰州新区:沃野春忙绘丰景

 2025/04/11/ 08:24 来源:兰州新区报 记者 李佳丽 祁瑞龙

沃野春忙绘丰景

秦川现代农业产业园番茄种植基地,工人们井然有序地移栽番茄幼苗。

  兰州新区报记者 李佳丽 祁瑞龙

  当前,正值春耕生产的黄金期。连日来,兰州新区抢抓气温回升、土壤墒情适宜的有利时机,组织全面开展春播工作,沃野平畴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数智”赋能

  打造万亩籽粒玉米基地

  新区项目建设中心以创新科技为引领,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位一体创新模式,全面启动万亩籽粒玉米智慧种植项目,推动玉米产业提质增效。

  走进上川镇天山村玉米种植现场,数台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智能农机在田间穿梭作业,铺膜、下种、埋滴灌带一气呵成。甘肃丝路慧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庚录说:“今年我们共种植1.5万亩籽粒玉米,预计10天完成播种,机械化率超90%,作业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0%。”

工人将“禾尚头”小麦种子倒入播种机。

  据了解,万亩籽粒玉米智慧种植项目深度融合智慧农业与数字化技术,构建了“气候—土壤—作物”动态数据库,实现对种植全周期的精准调控。通过高标准化土壤改良,结合玉米宽窄行密植技术,有效优化通风透光条件,显著提升光合效率。同步推行的水肥一体化系统依托智能传感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精准调节灌溉与施肥方案,使水肥利用率提升10%,亩均成本降低15%。“今年预计亩产可达850公斤,较去年增产10%。”郭庚录说,项目还依托物联网平台远程管理千亩农田,实时预警苗情、病虫害及气象风险,开创了“一人管千亩”的高效管理模式,为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示范样本。

  上川镇四泉村“禾尚头”小麦种植现场,一辆辆播种机来回穿梭于旱沙田间,将一粒粒“禾尚头”小麦种子播撒进土壤。“新区每年都大力宣传种植小麦的意义和扶持政策,今年我种了600多亩‘禾尚头’小麦。”四泉村村民陈充江说。

  为保证小麦播种工作顺利进行,新区项目建设中心还组织农技人员走上田间地头送政策、送科技、送服务,指导种植户开展播种工作。

  近年来,新区项目建设中心不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力促进了粮食丰产、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据悉,今年,将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2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0万亩。

智能农机在万亩籽粒玉米基地穿梭作业。 本文图片均由兰州新区报记者李佳丽 摄

  规模种植

  农业产值冲刺3亿元

  在中川镇、西岔镇的小麦、马铃薯种植基地,机械轰鸣声打破田野的宁静。技术员驾驶着智能农机在沉睡一冬的土地上来回穿梭作业。

  近年来,新区企业服务中心通过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累计整合连片耕地11.02万亩,打造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让昔日零散耕地变身现代化“粮仓”。据统计,土地流转每年为群众创造直接收益3300余万元,惠及数千农户。“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流转土地有租金,务工还能再挣一份钱,日子越过越踏实!”正在田间劳作的中川镇史喇口村农户葛正栋说。

  春播期间,规模化种植催生强劲用工需求。2800余名群众就近参与播种、管护等工作,预计人均季节性务工收入达1.1万元。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同步开展农机操作、节水灌溉等技能培训,推动产业工人实现“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

  据介绍,新区企业服务中心今年计划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向日葵等农作物16.99万亩,预计产值2.99亿元,从而形成“稳粮保供+特色增效”的种植格局。当前,已种植小麦1万亩、经济作物2.8万亩,规模化、集约化农业模式持续释放“土地红利”。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