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
“小板凳”上唠出大民生
——新区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书写新画卷
兰州新区报记者 祁瑞龙
在兰州新区的社区院落、乡间广场,一张张小板凳围成的议事圈,正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注脚。通过“小板凳会议”“庭院板凳会”“唠嗑会”等形式,让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唠家常中化解,干群关系在面对面中升温,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小板凳会议”
解决身边“关键小事”
在经纬印象社区,每月一次的“小板凳会议”已成为居民最信赖的议事平台。自推出以来,社区累计召开20场会议,解决75件民生难题,吸引500余人次参与。从地下室照明改造到共享晾衣杆安装,从老年人活动中心建设到邻里纠纷调解,居民提出的“关键小事”件件有回音。
“经纬印象社区‘小板凳会’现场,过去反映问题像‘踢皮球’,现在当场就能得到回应!”居民李大爷感慨道。社区创新推出的“问题分级处理机制”,使简单问题现场解决,复杂问题联合部门限时办结,重大问题提交议事会协商,这一模式推动问题解决率达80%。其中,电机厂保障房小区门前安心路桩安装、和盛堂小区适老化改造等民生项目高效落地,赢得群众点赞。
西岔镇新康村的农家小院里,综治干部、民警、网格员与村民围坐一圈,围绕垃圾清运、政策宣传等议题展开讨论。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开展“环境整治周”行动,推出方言版“网格微课堂”。“从‘坐等上门’到‘主动问需’,干部作风更实了!”村民张大姐感叹。西岔镇通过“庭院板凳会”,已解决网格服务类问题32件。未来,该镇将把这一模式扩展至全域村组,确保事事有着落。
“唠嗑会”
唠出居民自治新气象
傍晚时分的文曲中心社区广场,干部与群众围坐唠嗑的场景已成常态。没有主席台、不念讲话稿,居民随口提出的问题往往次日即获响应。针对居民王阿姨反映的建筑垃圾混投问题,24小时内完成清理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业主陈先生投诉的车库塌陷隐患,经现场勘查后一周内启动修复工程。
“现在干部就像自家邻居,心里踏实!”居民们纷纷表示。这种“即提即办”的响应机制,配合“问题台账销号管理”,让社区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40%,物业投诉量下降65%,真正实现“小事不出小区、难事不出社区”。
在栖霞社区,一张小板凳、几杯热茶,居民与社区干部围坐一堂的庭院议事会,正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针对人口激增带来的管理挑战,栖霞社区创新推出“吐槽大会”、“栖”号有约书记接待日、网格长接待日、庭院议事等多元协商模式,系统整合法治与德治、协商与执行、预防与化解等治理要素,成功打通诉求梗阻、激发自治活力。近一年来,社区累计开展协商活动12场,吸引300余名居民参与,解决荷兰小镇地库建筑垃圾堆放、铂墅云府充电桩安装等民生问题80余件。
“小院议事”
绘就乡村治理新图景
中川镇元山村以党建引领打造的“小院议事”平台,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另一种解题思路。在村民刘大爷家的小院里,村干部与村民每月围绕土地流转、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议题展开讨论,形成“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的自治链条。去年通过“小院议事”推动完成村道拓宽、灌溉渠修缮等工程,村民自筹资金占比达30%。“现在村里的事不再是干部‘拍脑袋’,我们提的建议能被写进实施方案。”村民马秀丽指着新硬化的文化广场自豪地说。
元山村正深化“小院+”治理模式,将议事功能拓展至政策宣讲、法治建设、文明评选等领域。在“小院+三评一创”活动中,通过群众评议推选出“最美庭院”“孝善家庭”,带动乡风文明提升;依托“小院+法治课堂”,邀请法律顾问以案说法,成功化解宅基地纠纷5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4月15日兰州新区多维发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 2025年04月14日兰州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党日活动
- 2025年04月14日金川镍合金万吨高端镍基材料生产线在兰州新区开建
- 2025年04月11日兰州新区新能源产业再添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