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木林,一个熠熠生辉、闪耀着红色光芒的名字,一片浸染着革命精神的红色热土,孕育了“坚定信念、团结为民”的红色精神。木林乡位于平凉市崇信县南塬,这里至今保留着红二十五军战斗遗址和金龙庙会议旧址,同时,也留存着彭德怀司令员曾在这里宿营并讲话的遗址。
正是在这些红色文化的滋养下,木林司法所赓续红色基因,以规范化建设为契机,深耕法治主业,创新服务模式,成为基层法治建设的“红色先锋”,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以红为魂:让法治扎根红色土壤
“红色文化不是口号,而是司法为民的灯塔。”在所长张金虎的带领下,木林司法所深挖红色资源,将法治宣传与革命传统教育紧密结合。司法所干部依托金龙村红二十五军战斗遗址红色教育基地,创新打造“红色法治讲堂”,组织群众在红色遗址旁聆听法治课,用“红色故事+法律案例”的形式,让普法宣传更接地气、更有感染力。去年以来,累计开展“红色法治课堂”等普法宣传活动92场(次),覆盖群众7000余人次。

同时,木林司法所还组建了一支“红色调解队”,吸纳老党员、老战士和乡贤担任调解员,将革命年代团结精神融入矛盾纠纷化解中。在调解山林土地纠纷、邻里矛盾时,调解员常以红色历史中的团结故事感化当事人,实现“事心双解”。近三年,矛盾调解成功率达99.6%,真正让“枫桥经验”在红色土地上焕发新活力,这支调解队伍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新时代的赤卫队”。
以新为要:让服务走进百姓心坎
2024年,木林司法所启动规范化改造工程,所长张金虎明确了目标:“硬件升级更要服务升级,我们要打造群众离不开的‘法治服务站’!”

改造后的木林司法所功能齐全、布局科学,设置公共法律服务站、调解室、社区矫正宣告室等6个功能区,配备智能法律服务终端、远程视频调解系统等设备,推出三项便民举措。服务窗口前移:在东阳寨、桃花岭、野羊村等偏远村设立法律服务联络点,每周派驻工作人员现场办公,解决群众“跑远路”难题;智慧司法赋能:开通“木林普法”微信公众号,提供在线咨询、预约调解服务,为留守老人解决各类法律难题;队伍素质提升:定期开展“红色晨读”“业务比武”活动,培养既懂政策法规、又通民情乡俗的“全科型”司法行政干警。升级后的木林司法所年均接待群众2000余人次,服务满意度达99%,成为名副其实的“家门口法治便利店”。
以实为本:让法治守护万家灯火

普法宣传“零距离”。针对农村特点,所长张金虎探索推出“订单式普法”。针对留守老人开展防诈骗讲座,面向青少年开设“红色法治夏令营”,为合作社、家庭农场定制《乡村振兴法律手册》。累计发放普法资料2万余份,培育“法律明白人”136名,全乡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社区矫正“显温度”。创新“红色教育+心理矫治”模式,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观红色基地、参与公益劳动,激发其社会责任感。

人民调解“化心结”。面对一起持续20年的宅基地纠纷,所长张金虎连续一周驻扎在村里,白天丈量土地,夜晚在村部召开“板凳调解会”,最终让两家人握手言和。他努力做深做精“五步七天”调解法,总结的“五心工作法”(耐心倾听、公心研判、诚心沟通、恒心化解、暖心回访)备受赞誉。

“这里把‘司法为民’写在了每一处细节里”,如今的木林,法治广场上的“法治标语墙”成为网红打卡点,村部里的“村规民约评理室”传递文明新风,司法所门前的“意见箱”装满群众的感谢信……
“司法所长的办公室应该在田间地头。”张金虎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的带领下,木林司法所先后荣获“省级规范化司法所”“五星级司法所”称号,木林乡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命名为甘肃省“枫桥式”人民调解组织。

以红色文化铸魂,以规范化建设强基,以法治服务护航,木林司法所交出了一份“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亮眼答卷。未来,这支扎根红色沃土的司法行政队伍将继续传承红色精神,书写新时代司法为民的动人篇章,让法治阳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4月23日武威市律师行业党委抓好“12345” 让律师行业党建活起来
- 2025年04月23日乡音解法结 土语润心田——敦煌“法律明白人”巧解百姓千千结
- 2025年04月21日省司法厅开展“拓视野 强担当 促履职”主题党日活动
- 2025年04月21日甘南州:专题述法晒成效 拧紧法治建设“责任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