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视点】关山诗话

 2025/05/02/ 08:5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刘继斌

【文化视点】

关山诗话

张家川县秦家塬风景区 周文涛

  刘继斌

  关山,又名陇山,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起伏绵延,其中多奇峰峻岭、秀美之景,也饱含丰厚的人文与历史讯息。之所以如此说,不光是因为它处在由关中平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地理位置,是中国古代西出长安、通往西域的重要节点,更是商旅使臣、文人墨客往来不绝的交会之地、交流交融之所。拨开历史的过往,我们眼前的关山不但水草丰茂、景色绝佳,亦有情有义、亲切动人。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一首《秦风·小戎》,为我们揭示了两千多年以前,生活在秦地的人们,对车舆的情有独钟和男女情侣之间的牵绊纠葛。如果故事还不够丰满,那么,不妨让我们走进马家塬遗址和张家川县马家塬车舆博物馆,享受一场车辚马啸的视觉盛宴。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汉书·张骞传》为我们重现历史记忆。翻越陇山,出使西域,张骞此行十余载的经历,在历史书上只留下短短的几行字,但是其中的艰险不易与爱恨情仇,恐怕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为曲折。张骞出使西域,留给陇山的不光是一次简单的历史事件,还有关山之畔美丽的传说。

  “遣虎牙大将军盖延等七人从陇道伐公孙述”“隗嚣疑惧,即勒兵,使王元据陇坻,伐木塞道。”史书记载了公元31年,陇山一带发生的战争。“伐木塞道”印证了陇道的崔嵬艰险,而争夺说明了其地位的重要。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在东汉名臣张衡的诗作中,写思念与惆怅,写山河相隔、路远难见的苦楚,也顺带着说了陇阪长、陇道远。

  东汉桓帝和平元年,即公元150年,有太守善于治理、筑路通衢、造福于民,而广受百姓欢迎、被传为佳话,其事迹更是被凿壁刻石保存至今,这便是位于张家川县恭门镇河峪村的摩崖石刻《汉阳太守刘福功德颂》的来历,一碑风华耀古今。

  历史的时钟旋转到唐朝。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大概是诗人高适在回忆起自己某个时刻,经过关山所看到的场景,忆往昔岁月,借景抒情。唐代,许多人都心怀诗和远方,并将此付之于行动。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一首《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道尽了那个时代,关陇道路上的繁忙。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一众大唐的诗人骚客,都由此过,留下宏文巨篇,既叩响着历史的天空,也用笔墨诗篇浸润着脚下的土地,文脉长存,大哉关山,诗意盎然。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诗人李白站在长安城的高楼上,举杯狂饮之后所作的诗句。“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这是诗人杜甫在关山一个叫老爷岭的地方,饥肠辘辘时所作的诗句。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思绪,一轮明月下,志得意满的诗仙李白,看到的自然是天边连绵的山脉与浩瀚的云海,其旷达、豪放全然展现。可躲避战祸中的诗圣杜甫,面对未卜的前途和不堪的窘境,只能以无边的愁绪和急匆匆的脚步,行进在关陇道上。

  明清之时,关山沿途的驿站日渐废弛。据清人所撰《清水县志》记载:“山林险阻,奸宄易藏,张川猓人羘人聚积为盗,薮东劫关山,西循藉水。居民多罹,搅扰商旅,目无畏途,又路径多歧,追捕不易,有司者苦之,自非设防宿兵,阻山依险,其渐不可长也。”所以,清穆宗同治四年,清廷设立关山营、长宁驿,既保邮驿畅通,又护地方安宁。

  进入物流信息流发达的现代,人们再也无需设置驿站,快马加鞭去送信邮驿了,但关陇道仍然像一条纽带,把古老的历史和现代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

  大哉关山,汉风唐韵逾千年。

  壮哉关山,四时风景如画卷,供古往今来的人们慨叹、赞颂。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