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五一”假期,临夏市以牡丹为媒,迎来旅游“井喷”——假日前几天游客接待量突破历史峰值,外地游客占比持续增加,宾馆入住率飙升至98%以上,餐饮、零售等行业营收同比增长迅速。这朵“花中之王”,正以独特的魅力,书写着文旅融合的经济传奇,也温暖着万千百姓的生活。
观众朋友们,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临夏市滨河路牡丹长廊亲水平台。这里正在进行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里不仅是“国色天香”的视觉盛宴,更是一场带动全城经济脉动的盛会。这个“五一”假期,临夏市游客量暴增。接下来,我们将从美食集市、酒店、餐厅等多个维度,带您感受这场盛会的经济热度与民生温度。
牡丹绽放引客来:流量汇聚催生文旅热潮
暮春时节的临夏,因花而兴。当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牡丹花期进入尾声,临夏的牡丹却在高原气候的滋养下迎来最佳观赏期。80余项主题活动组成的“活动矩阵”,成为吸引游客的“强磁场”:百里牡丹长廊的沉浸式花展、八坊十三巷的文旅剧游、牡丹产业园花卉艺术中心的“农文旅商研”一体互动体验……从自然景观到文化体验,从传统技艺到现代消费,形成了“赏花+观展+体验”的立体文旅生态。

来自白银的游客魏女士一家在滨河路牡丹长廊上流连忘返:“本以为只能看看牡丹花海,没想到这里还有精彩的演出,孩子在亲水平台演出现场看得不肯走。”除此之外,晚上八坊十三巷里的《花开临夏五千年》沉浸式文旅剧游,让历史长河在光影中流淌——游客跟随演员穿越八坊民居,感受牡丹花开和多民族融合的故事,完成了从“到此一游”到“深度体验”的转变。据不完全统计,嘉年华期间,每天的文化体验类活动人流量超万人次,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2023年的1.2天延长至2.8天。
白银游客 魏兰:之前来过一次临夏,觉得咱们临夏这次的活动办的挺好的。刚刚看这个节目气势很宏大,传扬我们中华的文化,挺好。

“花都”临夏不仅引来了游客,更留住了游客的心。全市通过“牡丹+非遗”“牡丹+科技”“牡丹+文旅活动”等模式,成功将单一的花期观光转化为全产业链消费,让“流量”真正沉淀为“留量”。
美食集市:烟火气中的“致富账单”
中午12点,临夏市滨河路美食集市、东郊公园小吃街等美食街区人头攒动。摊主王以素的小吃摊前,游客排起长队,案板上的粘糕和酿皮子散发着浓郁香气。“平时一天卖50碗,现在能卖300多碗!”他笑着翻开记账本,“‘五一’前两天,光酿皮子和粘糕就赚了好几千。”

临夏市滨河路亲水平台美食集市摊主 王以素:这两天生意非常好!酿皮一天能卖个两三百碗吧,大家都说临夏特色的酿皮子、粘糕真是太好吃了!

五一假期,这样的场景在全市文旅景点美食摊位同步上演。据集市管理方统计,嘉年华期间,酿皮子、东乡手抓、甜醅子等特色小吃日均销售额较平日增长200%,许多摊位单日收入较平日增长2倍多。烟火气升腾的背后,是本地商户的“致富经”:许多摊主借此契机升级品牌,推出“美食礼盒”,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来自兰州的游客阎先生笑称:“本来是来看花的,结果被美食‘绊住脚’,三天吃了多家老字号,行李箱都装满了特产。”小摊位连接大产业,一碗甜醅、一张酿皮,成为激活假日经济的“微细胞”。

兰州游客 阎安:我们来自兰州。第一次来临夏,感觉临夏非常美。接下来打算先去看一看演出,中午去品尝一下咱们临夏的美食。

酒店爆满:服务升级见证消费热度
“255间客房提前一周售罄,线上线下客房供不应求。”临夏市天元万达锦华酒店前厅部经理马国庆一边协调接待,一边向记者展示预订系统——入住客人中,30%是“回头客”,45%通过社交媒体推荐下单。

临夏市天元万达锦华酒店前厅部经理 马国庆:“五一”黄金周期间我们酒店也迎来了一波小高峰。住房方面,5月1号到5月5号的客房已经全部预订;餐饮方面,5月1号到5月5号宴席有3到4家,也是爆满的状态,客流量同比增长了40%。

“去年牡丹文化嘉年华后,我们的酒店在网上评分涨的很高,临夏市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游客越来越多,今年‘五一’每天满房,收入比平时增长了很多。”临夏市星程酒店总经理牛晓丽坦言,游客对住宿的要求已从“有地方住”变为“住得有特色”,倒逼商家提升服务品质。

临夏市星程酒店总经理 牛晓丽:今天早上我们复盘了一下,我们的入住率比去年同期上升了50个点。

据相关数据显示,牡丹文化嘉年华期间,临夏市酒店平均入住率仍达至98%以上,高端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较高。从“一房难求”到“服务升级”,酒店住宿业的蜕变不仅是消费力提升的见证,更折射出城市旅游配套服务的成熟。
餐饮业蝶变:从“吃饱”到“吃好”的升级之路
下午5点,位于临夏市义乌广场附近的餐厅内座无虚席,服务员端着河州特色菜穿梭席间,盘里的手抓羊肉、沙窝鸡爪、炸鲜奶等菜品造型精致,宛如艺术品。店长马瑞介绍:“以前游客来了随便吃碗面,现在讲究‘吃出文化’,我们推出的‘河州美食’包含多道创意菜,每道菜都是河州风味,预订电话早被打爆了。”

临夏市厨禾餐厅负责人 马瑞:“五一”期间借助牡丹文化嘉年华活动,我们的客流量比平时增加了一倍多,这几天特别好 ,我们主打地方特色菜,推荐临夏美食。

这种消费升级在餐饮业表现尤为明显。一方面,老字号纷纷创新,将临夏特色融入菜品,另一方面,年轻创业者抓住机遇,开设“国潮”主题餐厅,将牡丹文化与时尚消费结合。据数据显示,牡丹文化嘉年华期间,临夏市餐饮人均消费从几十元提升至几百元,“文化体验型餐饮”成为新宠。

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链的延伸。位于枹罕镇的临夏市亿农鲜花港牡丹产业园花卉艺术中心,为游客市民推出“农文旅商研”为一体的融合消费新体验,艺术中心开发出鲜花系列文创、牡丹精油、甜品等伴手礼,形成“田间到餐桌、花园到商品”的闭环。游客吃的是牡丹创意甜品,带走的是牡丹产业的“衍生品”,这让单一的餐饮消费变成了多元的产业联动。
这种从“卖花”到“卖产业”的转变,正是临夏市破解“节会经济短期效应”的关键。通过建设牡丹文化产业园等举措将节会流量转化为产业资源:一方面,吸引资本投入牡丹种植、加工、文旅等领域,形成“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另一方面,培育本地品牌,推动“临夏牡丹”走向全国。
民生温度,更体现在细节处。牡丹文化嘉年华期间,政府推出一系列服务游客市民的便民举措,景区设置“惠民直通车”,开通多条旅游公交线路;志愿者、各部门工作人员在景区提供暖心服务,让游客感受“花都温情”。来自成都的自驾游游客王先生所言:“导航清晰、停车方便,连路边的牡丹文化标识都很精致,这座城市的细节让人来了还想来。”
临夏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工作人员 马勇:临夏市市场监管局在牡丹嘉年华期间对涉及的小吃摊点、美食集市、美食街、北大街夜市等进行全面覆盖检查,严格从业人员健康证规范、食品原材料采购加工、储存等环节,确保游客有一个安全的饮食环境。

记者手记
2025河州牡丹文化嘉年华早已超越了一场简单的花事活动,它是一次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临夏的实践证明,节会经济的真正价值,在于让“短期热闹”转化为“长期红利”——当游客带走的不仅是牡丹花香,更是对一座城市的美好记忆;当商户收获的不仅是短期营收,更是产业升级的机遇;当政府谋划的不仅是一次盛会,更是民生改善的长远图景。这朵盛开在河州大地的“富贵花”,正在用持续绽放的力量,书写着文旅融合、产城共进、民生幸福的新时代答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5月02日【强信心 看发展 招商引资拼落地】根植沃土 绿色产业茁壮成长
- 2025年05月01日特色农业赋能 优势产业富民——定西市扎实推进“三农”工作见闻
- 2025年04月30日【强信心 看发展·一线调研】特色农业赋能 产业振兴富民——定西市持续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见闻
- 2025年05月01日张晓强在兰州经开区调研时强调 坚持把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作为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