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品质为王” 武山韭香入万家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张彬霞 赵军霞
暮春时节,作为“蔬菜之乡”的武山县,徜徉在蓝天白云之下,微风袭来,韭菜田畦里掀起一波连一波的绿浪,嫣然一幅春景田野油画图。
武山有着种植韭菜的悠久历史。从山野野韭长成田间致富产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武山韭菜已成为区域内种植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特色优势产品,形成了种植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销一体化的良好发展格局。武山韭菜,已成为致富一方的“黄金菜”,更是一张亮丽的名片。
天赐优生区的绿色密码
武山县,地处秦岭西段北坡,陇中黄土高原西南的边缘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境内水资源丰富,优越的环境条件孕育出了株丛健壮、茎叶宽厚、叶色深绿、香辣可口的武山韭菜。
近期,城关镇下庄村的韭菜种植户杜建平正在平整耕地,确保下月定植韭菜不误时。
“我们这里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这些自然优势成了韭菜优越生长的天然条件。”杜建平说,在大家的精心管护下,设施韭菜在元月中旬前后开始上市,每茬韭菜亩产2000斤以上,深受市场认可,只要种的好,根本不愁卖。
2003年,武山韭菜成为全国首获绿色A级食品认证的韭菜产品;2005年,武山县被命名为“中国韭菜之乡”;2013年,“武山韭菜”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0年,武山韭菜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成为甘肃省首批入选“甘味”农产品“错峰头”区域公用品牌的9个农产品之一,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传统种植的“智慧革命”
站在田野中的一处地埂旁,放眼望去,目及所处是一座座钢架大棚,一垄垄韭菜长势喜人。
“目前,韭菜正值养根期。只有管理的好,才能生长出优质、绿色的韭菜。”杜建平介绍道。
今年马上60岁的他,种植韭菜已有40余年。“种植出的韭菜品质要好,除了地理区域占优势之外,管理也很重要。韭菜的休眠期必须要充足,病虫害管理要及时,田间肥料要选对,还有大棚温度控制也不能大意。”杜建平说,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及持续引进新品种中,武山韭菜成为大家鼓起钱袋子的“致富菜”。
科技是武山韭菜产业腾飞的翅膀。武山县蔬菜研究所所长赵昱亮告诉记者:“多年来,我们不断引进新品种进行更新换代,有效提高韭菜的品质。在设施蔬菜方面,对种植户进行钢架大棚的补助,从最早的竹竿棚陆续改造成为钢架大棚,实现韭菜提质增效。与此同时,我们依托一些科技项目,对武山韭菜的区域进行像石灰氮、高温闷棚消毒的处理等措施,争取提高韭菜的品质。”
从地方到全国的“蝶变”之路
如今,在武山县,像城关镇下庄村、山丹镇贺店村等地,韭菜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
眼下,设施韭菜在养根的同时,在洛门镇种植的露地韭菜绿意盎然。“露地韭菜是我们正在向种植户积极推广的韭菜种植模式,产量高、品质好且价格好。”武山县蔬菜研究所农艺师赵小红看着绿油油的韭菜,脸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发展露地韭菜主要是抢占市场的一个空档期,每年在六、七、八月份大量上市。”赵小红说,一般采收韭菜两茬到三茬,第一茬亩产在5000斤左右,一般市场价格在每斤2.3元左右。
近年来,武山县紧盯“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瞄准打造全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示范高地目标,做深做实建基地、延链条、创品牌、拓市场等文章,推动蔬菜首位产业提档升级,现成效显现,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武山县韭菜种植面积达6万亩,其中设施种植4万亩,主产区为城关、洛门、山丹、马力等乡镇;露地种植2万亩,主产区为洛门、城关、山丹等乡镇,全年总产量达18万吨,总产值达6亿多元。韭菜从地方自产自销已‘蝶变’为销往西安、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西北区域,韭苔销往武汉和长沙地区。
“下一步,我们持续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一个方面继续加大钢架大棚的改造,建设高标准蔬菜生产地区,提高蔬菜生产规模和韭菜品质,另一方面跟甘农大、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等院地进行合作,通过引进新方法、新技术,对连作障碍进行综合处理,在现有条件下,将武山蔬菜向规模化、科学化、品牌化的道路上大步迈进,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赵昱亮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4月15日【理论】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 2025年03月21日徽县:以高品质项目驱动高质量腾飞
- 2025年03月13日康县:品质新城 向美而生
- 2025年03月10日【强信心 看发展】金昌市高品质菜草畜产业实现百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