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让马家窑彩陶“活”在当下——陶艺文创体验中心见闻

 2025/05/07/ 09:50 来源:定西日报 记者 张莉芳

让马家窑彩陶“活”在当下

——陶艺文创体验中心见闻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张莉芳

  窑火在特制的玻璃幕墙后明灭跳跃,彩陶技艺制作非遗传承人雷浩锋手抱泥盘,正将一抔黄泥塑成圆腹陶罐。

  “这是从洮河滩头取来的澄泥,要经过很多道筛洗。”雷浩锋的指缝间渗出细腻的泥浆,“经过层层关卡的陶土,又得过五关,才能制成一件完整的器皿。”

  雷浩锋口中的“五关”,说的就是拉坯“五步法”:抱泥-取泥-开口-拉高-扩形,这也是他在景德镇学习总结的制陶经验。说话间,原本松散的土块在雷浩锋反复揉捏中逐渐泛起绸缎般的光泽。当转轮启动的刹那,泥柱在离心力作用下舒展身姿,仿佛五千年前的彩陶纹样穿越时空,在指尖重新绽放。

  雷浩锋说,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暗藏玄机:用力过猛会破坏泥坯气孔,力度不足又难以塑形。五步法中最难的还是拉高,得稳稳地拉,大气都不能喘,不然器皿就容易变形。

  另一边,素坯晾晒区犹如现代艺术展厅,未上釉的陶器陈列在错落的原木展架上。陶艺师融花正指导游客在烧制好的器皿上绘制旋涡纹,“马家窑先民把对生命的崇拜刻在陶器上,我们的学习还远远不够。”作为彩陶的忠实粉丝,融花眼神中透露出对马家窑文化的崇拜与向往。

  据相关资料记载,锯齿漩涡纹陶壶,属于距今约4700—4300年的半山类型。农业加速发展导致对大型陶器储藏粮食的需求增加,此时彩陶器型逐渐变大,以壶、瓮等大型储藏器为主;纹饰由单一黑色变为黑红搭配,对比鲜明,更显层次感;装饰纹样除了传统的漩涡纹外,出现了锯齿纹、网格纹、葫芦纹等,造型与图案浑然天成,把中华彩陶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以前只看表面,可当我真正了解了马家窑文化,并将亲手绘制的器皿拿到手里,就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历史。”游客孙亚菊说,这进一步激发了她迫切想要去了解马家窑文化的决心。

  “一眼看去,感觉静态纹样‘活’了过来。”游客张国欣惊叹,马家窑彩陶上的漩涡纹,酷似湍急的河水激流涌动而形成的涡卷,通过它似乎可以看到一条奔涌不停的大河带给一群中华先民奔腾不息的艺术创造力。

  而在文创区,马家窑纹样化作茶杯上的流光、书签间的韵律,游客张小雨感慨:“原来历史不是玻璃柜里的标本,而是可以捧在手心的温度。”

  傍晚的开窑仪式宛若神圣典礼。当雷浩锋用特制的铜钩揭开窑门,热浪裹挟着草木灰的清香扑面而来。孙亚菊屏息凝视:她制作的陶罐经过还原焰洗礼,釉面呈现出意料之外的效果。“这就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魅力。”雷浩锋轻抚罐身解释道。

  暮色中,陶艺文创体验中心的窑火依旧明亮。游客们带着专属的彩陶作品踏上归途,而那些印着指纹的陶胚,正在恒温箱里静静等待下一个黎明。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